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汉语方言大辞典》中的蔬菜名称构成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4990
纪向宇?オ?

  

  摘要:蔬菜在人们日常饮食中担任最为基础的角色,本文主要以《汉语方言大辞典》作为主要研究范围,按照科学的统计方法搜集其中所收录的蔬菜名称,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其中蔬菜名称的构成情况,充分展现我国蔬菜名称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汉语方言大辞典》;蔬菜名称;名称构成

  蔬菜名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民族繁多、方言繁杂,致使蔬菜名称多种多样,雅俗共存。《汉语方言大辞典》(简称《方言大辞典》)中共收录760个蔬菜名称,从这些蔬菜的“俗名”或“别名”出发,对其进行梳理与总结,进一步了解我国蔬菜名称的构成,感受其独特的构词方式。

  一、《方言大辞典》中蔬菜名称的音节构成

  蔬菜名称属于名词范畴,每种蔬菜的名称都由不同的音节、词义构成。通过对《方言大辞典》中蔬菜名称的整理得出我国方言中的蔬菜名称可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

  (一)单音节词

  《方言大辞典》中包含8个单音节蔬菜名称,绝大多数是某些蔬菜的简称或古代方言用语。(见表1)

  这八个单音节词都来源于古方言,随着时间流逝,“茆”(莼菜)、“莕”(荇菜)、“菣”(香蒿)这三个蔬菜名称目前已经逐渐被新的名称所取代。

  “茆”在《诗经》、《释文》等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诗·鲁颂·浮水》有“思乐伴水,薄采其茆”,其中“茆”为水生植物,存在两种解释,一种是指莼菜,另一种为荇菜。《现代汉语方言大字典》中只记录为“莼菜”,本文以此字典为准。

  “菣”是“香蒿”的俗称,“香蒿”又称为“青蒿”,其多用为药材,这里的“菣”很少使用,多称“青蒿”或“香蒿”。宋代诗人苏轼写道:“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其中的“青蒿”就是这里所说的“香蒿”。另外,有些汉字拥有不同的形体,与“茆”“菣”不同,表中的“莕”代表一种蔬菜“荇菜”。

  以上三个单音词目前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已经逐步消失,图表中“苞”“莲”“初”“苕”“荽”仍在我国某些方言区使用。如:“苕”(韶)是甘薯的俗称,河北邯郸、湖北等地区称苕,另宦应清《竹枝词》(1909)自注:“俗谓大冤桶为大苕。”

  (二)双音节词

  《方言大辞典》中的蔬菜名称共有317个为双音节词,如:“夏生”(萝卜)、“山薯”(甘薯)、“三元”(番茄)等。从数字上看,方言中的双音词并没有像普通话中的双音节词那样占有绝对优势,甚至数量没有达到总数的百分之五十,这点大出笔者的意料之外。

  这些双音节词基本上都是从古代遗留下来的,至今我国一些方言区仍在继续使用。例如:在元代时期萝卜的种植栽培逐渐成熟,王祯的《农书》中将萝卜按照春、夏、秋、冬四个时期给予命名,分别命名为:“破地锥”、“夏生”、“萝蔔”和“土酥”,至今仍然可以在身边寻找到这种萝卜的称呼,我国河北等地仍然使用“夏生”这个名称。

  另一方面比较特殊的就是这些双音节词中,有些是由古代的单音节名称通过切音方式而发展为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蔬菜名称。例如:汉代以后称“芜菁”为“葑”,“葑”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葑,须从也”。后人将“芜菁”命名为“须从”。某些双音节词主要是通过谐音的方式形成的,例如:“胡卢”、“瓠芦”、“扈鲁”,这些蔬菜名称都与“壶卢”谐音,都是“瓠瓜”的俗称。

  (三)多音节词

  《现代汉语大辞典》中的蔬菜名称共有443个为多音节词,其中三音节词有356个,显然已经超过双音节词的数量。这些三音节词有些被我们大家熟知,例如:“山药蛋”(土豆)、“洋芋头”(土豆)等。另有很多是较为罕见的蔬菜名称,这些名称目前只有在我国的少数方言区使用,例如:“赤萝卜”(胡萝卜)、“洋番椒”(西红柿)、“洋海椒”(西红柿)等。罕见的蔬菜名称包含某些蔬菜的古称,例如:“马王菜”(芜菁)、“波斯草”(菠菜)、“和事草”(大葱)等。三音词中有个独特的现象就是大部分词都是由“洋”、“红”、“山”、“大”、“小”等表示事物原产地或性状的词素加上蔬菜正式名称或简称而形成的新蔬菜名称。

  三个音节以上汉字组成的蔬菜名称有67个,其中四音节词为61个,由五个音节所组成的蔬菜名称有5个:“三百两银药”、“占背儿南瓜”、“老母猪耳朵”、“芽儿葫芦儿”、“芥溜儿溜儿”、“冒缨子白菜”,这些多数与当地民间故事有关。

  二、《方言大辞典》中蔬菜名称的词义构成

  纵观《方言大辞典》中记录的蔬菜名称,基本上是以“蔬菜的正式名称、别称或简称+类词缀”的形式构成的,其中的类词缀位置灵活,可以在蔬菜正式名称、别称或简称的前后,也可以同时出现在蔬菜正式名称、别称或简称的前后。

  例如:“水芹菜”(芹菜)是由类词缀“水”+蔬菜的正式名称“芹菜”构成的,“韭子”(韭菜)是由韭菜的简称“韭”+类词缀“子”构成的,“洋辣子”(西红柿)是由类词缀“洋”+西红柿的别称“辣子”构成的。

  类词缀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包含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描摹蔬菜的形状与颜色:“大”、“小”、“圆”、“倭”、“矮”、“红”、“赤”、“黄”“白”等。例如:“大炮筒”(大白菜)、“小林姜”(嫩姜)、“圆豆子”(豌豆)、“倭瓜”(南瓜)、“红兜菜”(菠菜)。当然有些蔬菜名稱中的类词缀的含义与蔬菜实际的形状或颜色并不相符,例如:在四川方言中称“豆腐”为“灰毛儿”,其中的类词缀“灰”并不能描摹豆腐的颜色。

  2.表示某些蔬菜的原产地域或引入地:“洋”、“胡”、“番”等。例如:“洋红薯”(马铃薯)、“洋茄儿”(西红柿)、“西瓜子”(丝瓜)等。

  3.表示某些蔬菜的食用器官(部位):“根”、“叶”、“子”、“瓜”、“豆”、“仔”、“芽”、“花”等,其中的“子”、“瓜”、“豆”、“仔”多在蔬菜正式名称之后。“子”、“瓜”、“豆”表示蔬菜的果实,例如:“荸子”(荸荠)、“茭瓜”(茭白)等。“仔”、“芽”、“花”表示蔬菜的茎、梢、苗,例如:“韭菜仔”(韭菜)、“花菜”(花椰菜)、“芽菜”(绿豆芽)等。

  通过对《方言大词典》中蔬菜名称构成的梳理,笔者发现我国蔬菜俗称错综复杂,这些蔬菜俗称往往在构成或构词上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它们的形成与变化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直至近代才将蔬菜的某个名称确认为其正式名称。尽管各个方言区使用蔬菜名称情况比较混乱,但每个蔬菜名称的构成都不是任意的,是具有一定规律的,这些蔬菜名称大多为双音节和三音节词,三音节以上的俗称并不常用,它们的形成基本上都是由一个点出发,指出典型特点为义,加上相关词缀进行命名。

  [参考文献]

  [1]许宝华.汉语方言大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4月.

  [2]张平真.中国蔬菜名称考释[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10月.

  [3]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4]邓英树、张一舟.四川方言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5月

  [5]甘于恩.七彩方言——方言与文化趣谈[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6]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朱建颂.方言与文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8]刘义满、魏玉翔.由“薄采其茆”之“茆”谈起[J].中国农史,1990年第3期 85-86.

  [9]胡文权.青蒿黄韭试春盘[J].上海蔬菜,1988年,第4期:27-27.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