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阐述微信的内涵和特征入手,分析微信的使用情况,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涵及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特征做进一步了解,以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关于网络社会强关系、弱关系的理论为基础研究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从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网络道德,法律法规建设、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策略。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人际交往;社交
微信,名“微”,力不微,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微信的功能多样,可以通过手机通讯录、“扫一扫”二维码、QQ号等方式添加朋友,可以面对面建群,发起群聊。在微信上,可以关注公众号,获取资讯,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可以在朋友圈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发布个人动态。在微信上,用户之间可以通过发表情、视频、图片、动画等表达无法面对面表达的心情,其传播符号多样化,使用户在线互动过程更加有趣,更加丰富。
一、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至关重要。随着微时代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是使用微信的主力军,微信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下面,笔者将根据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关于网络社会强关系、弱关系的理论,分析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一)强网络社会关系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1、 有利于为大学生维持和发展人际关系提供情感交流平台。
在强网络社会关系下,微信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从现实交往延伸到了网络社交,提供了一个不以呆板的文字短信,而是可以通过语音、视频、动画进行交流的平台,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鲜活、更丰富。微信用户在使用发送文本、语音等核心功能之外,查看朋友圈发布内容,接受QQ离线信息也是一个微信使用的重要内容。通过朋友圈,我们可以随时了解好友发布的文字、视频动态,分享的文章,并在下面点赞、评论,拉近了与朋友间的空间距离。
2、 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展示、实现自我,增强自我认同。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 1922-1982)就曾提出“拟剧理论”,根据戈夫曼的观点,“人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人们表演‘自我的过程,在他人面前的自己就像是一个舞台上的演员,要利用各种‘符号进行乔装打扮,但这个‘自我并非真实的自我,而是按预先设计的形象来进行表演的。”微信就是大学生充分展示、实现自我的虚拟舞台。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的符号、语言、表情,分享文章、视频都代表了他们自己的风格和形象,所以大学生在朋友圈发表了每一段文字、每一张照片都是精心挑选,希望得到微信好友的点赞和满意的评论以及增强自我认同。
3、 过度沉溺于虚拟网络空间,造成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冷漠和疏远。
随着微信的发展普及,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微信的广泛使用,使得我们的交往更加便捷、自由,但也进一步脱离了现实的人际交往,形成了虚拟的网络交流空间,从而产生了诸如空虚、抑郁、等一系列的伦理和社会问题。由于微信交往具有隐匿性、开放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交往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道德失范现象。部分大学生过渡沉溺于网络空间,“低头族”成为校园的一道风景,教室、饭堂、图书馆自习室无不存在“低头族”的身影,他们过分沉迷于刷微信,无暇顾及身边的同学、发生的事情,导致现实人际关系冷漠。
(二)弱网络社会关系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1、 有利于大学生拓展人际交往范围。
在弱关系社交圈子里,由于可以认识不同的朋友,微信提供的交往平台突破了现实社会交往中由于地域和生活范围的种种限制,进一步扩展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圈子。通过微信,世界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短,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和具有不同兴趣爱好、年龄、职业甚至国籍的人产生联系,突破了现实生活中以亲子、同学、师生关系为主的人际交往范围。在微信公众号发表的文章上留下自己的评论,关注别人写下了意见,进行了思想、知识、文化、信息的交流碰撞。扩展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这对于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生活圈子狭窄的大学生有重要的意义。
2、 社会道德认知偏差,容易误入歧途。
大学生是使用微信的最庞大群体,由于还处在校园的象牙塔,受到不好的诱惑,容易误入歧途。在弱网络社会关系中,由于朋友来源没有强网络社会关系可靠真实,社会上各方面的人都有,鱼龙混杂,诱惑太多,大学生很容易产生道德认知偏差,由于错误价值观导向,误入歧途。“裸貸女孩”近段时间传得沸沸扬扬,引起了社会关注。每一个走向“裸贷”的女大学生,大多是虚荣心驱使,对于物质消费的欲望太强,走向了一条自毁前途的路。继“裸贷”之后,女大学生“卖卵子”悄然兴起,去年就有新闻报道,广州某高校女大学生在地下黑市违法出卖卵子,染上性病险些丧命。这些都是由于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社会道德认知偏差而导致的悲剧。
3、 传播不良信息,谣言滋生混淆是非成。
与强网络社会关系相比,弱网络社会关系由于可以认识不同兴趣、职业、性格的人,可以促进不同思想信息的交流,但是互联网时代拥有海量信息,这决定了互联网上大量虚假信息存在的可能,而微信的传播速度的瞬时性,让网络谣言又有了绝佳的传播空间和载体。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往往会被发布的虚假信息欺骗,盲目地相信,转发,传播。例如2015年,实习女大学生为了吸引大众眼球,利用微信公众号传播“苍南游乐场事故”谣言,被警方行政处罚。
二、 微信时代背景下优化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
微信在给大学生带来感情交流平台、提高大学生“自我舞台”创造能力等优点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带来了一些问题。为此,我们为在微信时代下优化大学生人际交往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处理好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
社会各界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交观念,区分网络社交和现实交往的不同。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是现实交往的补充,为现实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维持关系的平台。处在社会关系中的大学生必然会有社会交往,学生应该将网上交往和现实交往统一起来,网络交往要融于现实交往之中。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使大学生对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其次,家长要学会和子女友好沟通,学会使用微信了解子女的动态,进行线上互动,在线下,要积极参加子女的社交活动;最后,大学生要反思和内省自己,避免加入“低头族”大军队伍,正确处理网络社交和现实交往的关系。
(二) 加强网络道德、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首先,社会要抓住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了解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特点,微信社交的动机,行为模式,通过有教育意义的、充满正能量的公共舆论事件报导引起大学生的反思、自省;其次,社会要加大宣传教育,通过开设公益讲座、增加公共宣传报道等方式使大学生知道不正当的网络交往行为对自身带来的伤害,使网络道德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大学生成为践行网络文明社交的带头人。
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律法规建设,首先,要净化网络空间,保持网络空间的山清水秀,对传播不良信息的发布者进行处罚,在源头上制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其次,影响较大的公众号要实行实名登记,与身份证挂钩,防止不合法的公众号出现在微信上,传播色情、谣言等不良信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最后,国家应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约束网络社交行为,使得大学生的正当网络社交得到法律的保障。
(三) 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1、 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正确人际交往方式和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际交往模式的土壤。第一,家长要倡导良好的家庭理念。一个和谐家庭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理念。家长要教育青少年形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谦让尊卑、礼貌待人的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第二,要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家长要处理好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教育子女,就是通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沟通互动进行,使子女接纳父母的教育意见。家长要多与子女进行思想沟通,进行换位思考,努力做到相互理解,维系和睦幸福的家庭关系。
2、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高校大学生很多时候过于依赖微信就是因为大学生生活比较空闲,没有生活的动力和目标,于是不得不沉迷于这种网络虚拟社交圈子之中。首先,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回归现实的社交生活,指引他们找寻大学生活的乐趣和学习的动力,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位置,并朝着目标前行。其次,高校应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挑战杯”比赛、各种才艺表演竞赛,把来自各专业的学生都融合在一起,加强沟通和交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最后,高校还应响应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在社会各个领域施展拳脚,加强与社会各界人士的交往。
(四) 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首先,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防止网络受骗的发生。高校可以通过成立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大学生参与学院或学生组织的微信公众平台账号的管理运营、信息发布,了解如何信息的发布过程及如何辨别、筛选真实有效信息。其次,高校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高校是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的知识宝库,并且一直是科技产品的“时尚界”,所以,有关微信的功能特点、发展机制、社会效应在大学校园里最容易被率先研究和掌握。学校应该利用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等课程,向大学生传授如何正确使用微信的方法,进而培养大学生把微信应用于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修·弗雷泽,苏米特拉·杜塔.社交网络改变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3.
[2]戴丽莉.网络技术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
[3]肖斌.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5(10).
[4]韩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研究[D].暨南大学,2013.
[5]乔木.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6]张渝新.“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
[7]乔木.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8]张靓雯.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遼宁中医药大学,2016.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