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等即时通讯工具为载体的新媒体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在此背景下,以微信为代表的手机即时通讯软件被广泛安装使用。文章选取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论证微信使用与大学生道德认知的相关性,分析微信使用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结合当代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下的道德认知现状,指出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道德认知;价值观;对策建议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具有流量消耗较少、兼容性较高、信息传递模式丰富的特点。根据腾讯2016年财报信息显示,截止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8.06亿。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微信支付用户则达到了4亿左右。
根据中国最大的独立第三方移动数据服务平台TalkingData,2016年5月发布的2016年大学生人群移动生活洞察报告显示,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到370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2625万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设备更新换代加速,设备规模不断增长,2015年全国大学生移动端累计活跃设备超13亿。而随着95后成为大学生的主力,人手一部手机成为大学生生活常态,大学生设备规模也在增长,达到4400万台。在大学生人群关联应用TOP20的调查分析中,微信覆盖率达到50%,活跃率也名列前茅。
1.微信与大学生道德认知的相关性论证
本研究選择的具体研究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即经过全国普通高校统考录取,在普通高等院校学习的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
本次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陕西理工大学和陕西中医药大学两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就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目的、接触程度、行为概况等研究内容进行了调查分析。本次问卷共发放问卷251份,剔除其中28份漏填、17份数据有误的问卷,最终得到206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82.07%。同时,针对有效问卷,运用“Cronbachα”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达到0.995,大于0.60,达到社会心理学问卷调查的基本要求。
1.1微信使用与大学生道德认知的相关性
1.1.1微信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
通过对微信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调查分析发现,从微信传播方式来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而在本次调查大学生对象中,使用微信的比例超过了90%,利用手机移动端使用微信的比例高达95%,仅有5%的大学生利用电脑客户端、或者其他方式使用微信。手机移动端具有高便捷、使用方法简单,内容丰富多样和受时间和地点限制较小的特点,这无疑为大学生高频率使用微信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从大学生关注内容上来看,新闻资讯排名第一位,占比67.96%;其次是艺术文学,占比47.90%;第三是通过微信进行学术交流,占比43.69%;其次分别是通过微信关注趣事休闲、通过微信提升技能,占比分别为40.78%和31.55%。大学生对于外界的新闻最关切,微信在引导大学生关注时事热点方面作用突出。当前互联网时代信息众多,各种欺诈、不良信息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大学生乐于探索新事物,对微信具有一定的依赖。虽然全社会都共同努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领,但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不足,应急处置能力缺乏,都是亟待弥补的不足。值得欣慰的是,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表示,通过使用微信,不仅获得了自己学习、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还利用微信人性化的聊天互动、朋友圈增进了同学朋友关系,提高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1.1.2微信的使用动机和使用程度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
研究中发现,微信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目的进行考察时发现,排名第一位的是通过微信获得更多的信息,占比79.61%;排在第二位的是打发时间,占比52.9%;排在第三位的是交到更多朋友,占到了36.41%;排在第四位的是抛开烦恼,占到了19.42%;另外,还有少部分大学生认为可以从微信中获得成就感以及利用微信扮演不同的角色,说明微信的主要功能的是传递信息,而大众也将获得信息作为使用微信的最主要的目的。
在微信的使用程度方面,在对每天的使用时长进行统计时,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是1小时以内,占比45.15%;其次分别是1小时到3小时之间、3小时到8小时之间、8小时以上,分别依次占比35.92%、14.08%、4.85%。大部分大学生微信使用时长较为合理,具有一定的自控力。在考察微信的使用情况时,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时最喜欢刷朋友圈;其次是浏览各类公众号;第三是聊天交友;第四是通过微信学习新知识,第五是通过微信分享信息,还有少部分人通过微信满足“秀”、“晒”、“炫”的心理,以及开微店做生意。这表明微信已经深入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也对微信的使用程度越来越强,随着时间的推进,未来微信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深入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认知。
1.2微信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和价值观的影响程度
通过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在微信影响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的问题上,有67.57%的受访对象表示微信影响自己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有83.5%的受访对象表示微信对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有87.38%的受访对象表示微信促进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表2)。具体而言,由于微信内容丰富,阅读方便的特点,直接的影响了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在微信使用方面,全天都处在一个活跃的阶段。在对每天的微信使用时长进行统计时,排在首位的1小时以内,占比45.15%;其次是1小时到3小时之间,占比35.92%;第三是3小时到8小时之间,占比14.08%;还有约4.85%的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超过了8个小时,占比4.85%。进一步访问发现,只有29.13%的受访对象表示在做其他事情之前不会查看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其余70.87%的受访对象均有在做其他事情之前查看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的经历或习惯。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端的逐步成熟,微信對大学生的影响已成事实。如果能够正确处理学习成长和微信影响的关系,不仅能够促进自身健康成长,还能借助微信的优势为自己成长增加青春正能量,使自己的人生、成长都更加顺利。反之,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其关系,就极有可能造成阻碍个人成长、辜负学校和家庭期望、与自己的目标相行渐远等负面影响。因此,积极面对并正确处理微信所带来的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且必要。
2.微信对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1 微信传播背景下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转型升级,以“90后、95后”为代表的大学生表现出新时代下独有的特质,更加的注重个人情感。“90后、95后”普遍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更加需要亲近式的教育引导。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难度日益增加,利用微信的亲切化、便捷化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德育工作。借助微信的功能特色优势,通过培训大学教师和学生干部,深入有效开展微信教育引导,提高德育效果;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正确使用微信的过程中,近一步加强了自己对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树立,有利于大学生凝聚青春正能量,健康快乐的成长。
2.2 微信传播背景下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微信传播背景下的信息多元化、自由化是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由于大学生社会经历少、思想还不为成熟,接触形形色色吸引力强的微信以后,往往来不及思考和权衡,就被网络中不良、扭曲的文化所淹没。同时一旦受到影响,没有及时得到纠正,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渗透的不良文化,都将导致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误入歧途。
3.对策建议
3.1 多角度全方位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微信,发挥微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微信是一把双刃剑,合理使用微信,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个人发展成长,还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利用学校的集中性、家庭监护人对子女的熟悉性和社会的多元性,对大学生进行集中、深入和全面的引导教育。利用微信传播的便捷性、快速性,建立青春正能量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进行教育,最大程度发挥微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影响力。
3.2制造正向舆论氛围,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和网络道德管理教育
积极制造正向舆论氛围,利用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积极营造正向舆论氛围。加强对大学生的自律教育,培养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针对网络时代特点实际,制定符合伦理道德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则。选取和大学生关系密切的话题,不定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宣讲如何正确地进行网络交往,增强大学生信息时代言行规范的理解认识。充分营造正向舆论氛围,对于网络交往和网络道德有待改进的学生及时进行纠正,对于表现优秀的进行榜样示范。
3.3 重视高校官方微信平台建设,健全完善高校网络教育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使用方便快捷、交互式应用广泛、开放性功能强大的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为一所大学传递信息、凝聚情感的重要渠道,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高校应当重点官方微信平台建设,通过明确内容定位,除过固定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当下的校内重点话题或者社会热门话题进行重点宣传、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建立长效运营机制,保证高校微信平台推送质量和数量,加强大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可,健全完善高校网络教育。
[参考文献]
[1]田仲金.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 2014.
[2]程博,胡澜,陈耀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交往及网络道德调查[J].经济师, 2013(8):139-141.
[3]王英红.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22):24-26.
[4]朱娟娟.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的高校辅导员角色担当[D].合肥工业大学, 2011.
[5]何渔阳.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微信使用研究[D].河北大学, 2014.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9)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