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广场舞是集开放性、健身性与自娱性为一体的群体性体育舞蹈,前期的蓬勃发展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随着参与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扰民、安全、场地和管理等问题凸显,本文从跨视域角度分析了广场舞现象及其成因,提出了基于视域融合理论的协调沟通等可持续发展策略。
关键词:广场舞;扰民;跨视域;视域融合理论
引言
随着《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以及文化部、体育总局等四部委联合发文的《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等文件的相继出台,广场舞迅速成为近年来发展最为火热的一个民间体育健身项目,以节奏舒缓、动作简单、形式多样等特征,吸引了众多喜爱健身的城市人群。然而随着广场舞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社会隐患,如果不予以足够的重视,必然影响到这项全民健身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1.广场舞发展现状
廣场舞起源于社会生活,产生在群众之中,是一种在广场上开展的以歌舞形式呈现的具有开放性、广泛性、自娱性的大众参与的集节奏韵律感和艺术美感为一体的健身运动形式。
广场舞的参与者多为中老年人,其中又以女性居多,因民族、地域、群体的不同,广场舞的舞蹈形式也有所不同,北方地区以健康舞步、快乐舞步、行进间有氧健身操为主,而南方广场舞则包含排舞、民族舞、交谊舞、健身操等形式。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广场舞已经具有相当庞大的群众基础,中国广场舞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广场舞爱好者占总人口比例约为4%,2014年达到7%左右,2015年全国的广场舞人数约为8000万到1亿人之间。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从舞蹈锻炼人群性别来看,男性占15.5%,女性占84.5%,其中儿童约占4%,女性群体占绝大多数。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下占22.5%,41-60岁占69%,60岁以上仅占8.5%,中老年人更乐于参加。从文化程度来看,高中以下学历占63.9%,说明当前广场舞参与群体的整体文化水平仍旧偏低。
广场舞活动的场所主要以广场、公园为主,其中选择在广场、小区空地、社区居民楼前的比例达到了73%,公园占27%。活动的时间基本保持60-90分钟,时间集中在早晨6点到7点以及晚上19点到20点。锻炼的内容以群体形式为主,其中徒手健身舞蹈占76%,手持轻器械的占24%。活动的动机首先是健身,其次是娱乐与情感交流。
2.大力发展广场舞的意义
2.1健身意义
广场舞的运动强度适中,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加速血液循环,增大摄氧量,从而可以有效提高人体的心肺机能,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对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广场舞以户外运动形式为主,在跳的过程中,伴随着轻松舒缓富有韵律的音乐,能够缓和肌肉和神经的紧张,使人容易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健康。如果能够每天坚持跳广场舞,可以消除过多的脂肪,保持适当的体重,增加关节灵活柔软度,延缓身体骨骼的衰老,具有非常显著的健身作用。
2.2 文化意义
广场舞起源于社会生活,产生在群众之中,代表了一种典型的群众文化和草根文化,在推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急先锋的作用。它以社会的、时代的文化意识为内核,融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形成影响力大、辐射面广、号召力强的集精神性、文化性与审美性为一体的文化实践活动。没有一种舞蹈能像广场舞这样如此快速的发展,并且具有如此庞大规模的群众基础,前期蓬勃发展的实践表明,强大的文化属性是广场舞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2.3 社会意义
作为一种集体舞蹈,广场舞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统一的节奏,一致的动作,整齐的、有规律的队形变化,从而形成强烈的整体观念,获得在集团制约下运动的自由感。这种处于完全统一的社会态度下的集体运动,能够有效加强和扩张社会团结。广场舞运动需要舞者之间相互配合并产生默契,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心灵的共鸣,进而增加彼此的友谊,在追求健康、快乐和美的同时,增进了邻里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3.制约广场舞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3.1扰民问题
扰民问题一直以来是广场舞发展过程中所有矛盾的焦点,也是制约广场舞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所在。爱好者要跳舞,反对者嫌吵闹,现实生活中对广场舞健身需求的供不应求造成了这种强烈的“扰民”问题,当这种矛盾在短时期内难以化解,就出现了“粪袭事件”、“鸣枪放獒”等冲突事件的发生。
3.2 安全问题
自娱自乐是广场舞最基本的特点,往往缺少专业的技术指导,广场舞锻炼时,有时会出现崴脚、扭颈、扭腰、肌腱拉伤、关节受损等运动损伤,如果运动过量还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现象,对于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者来讲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3 场地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的活动场地主要集中在广场、公园等地方,方便了参与者的同时,也造成了侵犯他人权利、扰乱社会秩序、污染公共环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由于缺少固定的室内场地,当遇到雨天时,活动无法开展,或者移动到小区居民楼下,和住户之间造成更加尖锐的矛盾冲突。
3.4 管理问题
广场舞多采用自发性组织形式,由少数核心成员牵头活动,没有相应的体育组织或政府行政部门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在场地、时间以及组织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由于政府管理的严重失位,造成了矛盾冲突不断发生的局面。
4.跨视域视野下广场舞现象分析
4.1 广场舞快速发展的心理学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动机理论》中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广场舞参与者多为中老年人群,身体机能以及心理素质有所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广场舞所具有的健身性、娱乐性、群体性和展示性特征恰好可以满足参与者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这是广场舞能够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4.2 广场舞矛盾冲突的法律分析
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广场舞参与者与住户之间的矛盾冲突绝非是一个偶然的社会现象,而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权利冲突的一个缩影。广场舞参与者享有合法健身娱乐的权利,而住户则享有安静不被打扰的权利,这种权利也理应受到法律保护。当这两种权利产生冲突的时候,由于法律界限的模糊,矛盾双方往往选择法律之外的途径来解决问题,既不会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还会导致矛盾冲突的进一步加剧。
4.3 广场舞矛盾冲突的道德分析
从参与者的角度来讲,广场舞是最适合的健身途径,符合其年龄特点、生活方式以及职业特征,但如果单纯从自身利益出发,缺乏对侵犯他人权益的认知,法律意识、公德意识淡薄,道德水平相对低下,容易造成矛盾冲突。从住户的角度来看,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选择“泼粪”、“鸣枪”、“放獒”等极端的处理方式,行为失范,严重违背社会道德公允。
4.4 广场舞矛盾冲突的管理学分析
作为一个非正式、非盈利性组织,受参与者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广场舞参与群体没有严格的制度性、组织性和纪律性,团队内部缺少有效的管控手段,管理方式松散,容易引发矛盾。同时,作为参与群体如此庞大的集体项目,政府任其自组织无序化发展,“噪音”、“扰民”、“占领”、“冲突”等标签化的词语屡见不鲜,折射出城市管理的窘境与缺失。
5.跨视域视野下广场舞可持续发展对策
5.1 增加保障性公共体育锻炼场地供给
场地问题是制约广场舞活动能否长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由于城市公共体育用地供给的严重不足,广场舞的活动空间受到了挤压,从客观上造成了占领小区空地、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的问题。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当深入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体育场地资源,真正实现对公众开放,并且适当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改建、修建、扩建用于基础健身需求的锻炼场地。同时,通过行政命令手段,严格明确商业地产开发过程中保障性公共体育锻炼场地及设施的占比要求,确保人民大众的基础健身需求。
5.2 健全广场舞组织管理制度
对于像广场舞这样规模如此庞大的群体与组织,如果要长期可持续发展,绝对不能没有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积极倡导引入俱乐部会员制,设立俱乐部章程以及会员管理制度,让真正的广场舞爱好者能够在规范的管理下安心的健身运动。设立社会指导员负责制,由俱乐部会费及政府财政共同承担社会指导员的部分薪资津贴,定期对社会指导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及技能培训,让广场舞健身活动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有序开展。
5.3 完善法规建设及宣传教育
广场舞爱好者个人利益至上的健身行为与受扰住户素质低劣的抗议报复行为都凸显了公民道德自律的缺失,应当以街道、社区为单位,强化矛盾双方的社会公德教育,积极进行正面引导,传播和谐社会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舞民与住户的道德自律。与此同时,必须有配套的法律法规跟进,设置对广场舞的活动时间、地点、音量大小等有明确规定的、针对性强的法律条例,当不符合条例规定受到投诉时有具体的行政执法部门能够及时介入管理。
5.4 基于视域融合理论的协调沟通
广场舞爱好者与住户之间的矛盾冲突是由于视域差异所导致,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将对方视为客体,看做是没有个体主观性的客观事物——将对方客体化、对象化甚至工具化,违背了人的本质与本性,必然导致难以调和的矛盾冲突。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认为,理解的过程是理解者的视域进入到被理解者的视域中,并且相互不断融合的过程。如果不能将自身的视域置于对方的视域范围内,真正的理解就不能产生。因此,广场舞矛盾的双方都要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的去着想,减少视域差异,接近视域融合,促进双方关系的和谐。
6.结语
作为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大众化体育项目,广场舞深受中老年人喜爱,但是在项目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场地、安全、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矛盾冲突却愈发激烈,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公民道德自律和法律意识淡薄等深层次问题,政府需要有所作为,从财政支持、场地供给、规范管理、法律跟进、教育引导等角度来化解矛盾,保障群众性体育健身项目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强.广场舞利益冲突的协调发展路径[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6,32(2).
[2] 陈杨贵,陈宇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分析广场舞的作用[J].体育世界,2016,(1).
[3] 易凡,欧阳林.基于视觉融合理论的医患沟通改善[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6,23(3).
[4] 朱奋飞.广场舞暴热后的生存危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株洲学院学报,2015,17(2).
[5] 梁洪英.浅谈广场舞的发展现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5).
(作者单位:1.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浙江 嘉兴 314036;2.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体育部,浙 江 嘉興 31403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