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美丽中国之美丽扬州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4893
李剑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本质特征,也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

  报告一大亮点就是在独立篇章里系统地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中共十六大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主要集中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到十七大的时候,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过去的三位一体变成了四位一体。这次十八大报告上又从四位一体拓展到了五位一体,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不断深化,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義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而且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不仅对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美丽中国”被写进十八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是执政理念的新发展。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美丽”和“中国”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字眼,即使在平时偶尔谈起“美丽中国”,人们也不会有过多的关注。但是,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在字字珠玑的十八大报告中,通过总书记之口说出这一词汇,“美丽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蕴藏着多层寓意,发人深思、令人惊喜。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十六大以来,“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进入党的执政视野,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过去10年间,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德班,历届气候大会上,中国带头许下并切实履行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从“十一五”首次设立约束性指标,到清理整顿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态工程到出台节能减排计划,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9%到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推进,中国正逐渐告别“黑色发展”,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绿色发展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美丽中国”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美丽中国”让党代会报告一改以往工作报告用词严谨、中性,缺乏感情色彩的传统风格,运用如此柔软、悦耳、富有诗意的词汇,使总书记的工作报告充满亲切感,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普通群众,迅速拉近了党代会与民众关切之间的距离,透露出民生温度和民意期许。实际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本届党中央执政理国最有富创新和特色的地方。近几年,“民生”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高频词”。从总书记关心灾民的吃饭、穿衣、喝水、住宿、医疗问题,总理“帮农民工讨薪”、“逛市场看肉价”,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心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密切关注。“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美丽中国”,没有了最美中国人,如无根之萍、无源之水,徒具美丽外表,不具美丽生命。

  如果要问城市是什么,扬州的响亮回答是:城市是一种生态。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扬州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战略构想的宣纸上落笔成画:古城与新区和谐共生,蓝天碧水与城市神韵和谐相应,保护与建设完美兼顾,扬州先后摘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一系列奖牌,如今正在全力创建国家生态市。一块块“金字招牌”,镌刻着扬州人践行生态文明的清晰足印。一块块“金字招牌”,镌刻着扬州人践行生态文明的清晰足印。

  一、扬州抓住“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建设水景观、弘扬水文化”四个关键,着力打造亲水城市。

  近些年来,扬州下大力气疏通城市水系,做响古运河品牌,投入20多亿元对城区22条河道进行了系统整治,彻底消除劣五类黑臭水体,维持了良好的水生态和水景观。结合瘦西湖景区扩建工程,修复和整合唐城、宋城、明清古城等古城遗址和历史河道,对宋夹城水系和部分低洼地进行生态整治,建成了位于市区中心地带的宋夹城湿地公园。扬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打造“清水走廊”,全面实施并完成了国家“十一五”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水污染防治工程。其中以大力整治瘦西湖和南水北调工程最具代表性。

  1、从“一湖水”看“一座城”的巨变

  “天下西湖三十六,独一无二瘦西湖。”瘦西湖,一直是扬州的代名词。上世纪90年代,由于瘦西湖风景区水域缺乏天然水源补给,水体自净能力较弱,严重影响了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整体环境,制约了扬州旅游业发展。2000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瘦西湖活水工程,彻底根治瘦西湖水体。于是,新世纪以来瘦西湖的建设发展,掀开了历史性的一页。2001年1月,瘦西湖活水工程拉开帷幕。这项工程总投资1.97亿元,主要包括引水入湖、污水截流、河道整治、闸站工程、河湖监控系统五个部分。该项工程共建设引水管道6公里、污水截流管道17.6公里、清淤河道11.5公里、新建提升泵站1座、翻建(改造)闸站5座。2003年底,瘦西湖活水工程全面完成,从而实现了瘦西湖水域“死水变活、活水变清”,从根本上改善了瘦西湖水系的水质和扬州城区的水环境,瘦西湖水质长期稳定在国家三类水以上标准。与大手笔从邵伯湖、大运河“引水入湖”工程同时进行的,是扬州“壮志断腕式”的水体整治。扬州人利用中德“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技术合作项目的契机,引入国外先进的环保理念;大力推进城区企业“退二进三”、“退城进园”,全面实施城区生活污水截留,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并采用生态技术、工程技术进行疏浚清淤。2006年1月,瘦西湖的建设迎来了又一次发展机遇。扬州市委、市政府正式设立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党工委、管委会,更大力度推进景区的建设与发展。经过3年的倾力打造,景区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新建了万花园、傍花村、宋文化展示区、笔架山生态区等大小项目26个,瘦西湖景区游览面积新增5平方公里,扩大了5倍。“诗画瘦西湖”的繁华盛景得到了充分展现,这大大推动了扬州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华丽转身。2012年,作为扬州最核心的旅游資源,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加快了放大国家级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品牌效应,冲刺“世界级公园”。瘦西湖景区是扬州名城建设的重要板块和战略支点。但是由于瘦西湖景区空间狭小,发展受到制约。2013年1月,原邗江区平山乡、城北乡、槐泗镇大部并入风景区,为景区内涵式提升带来宝贵机遇,为全面构建大景区、大旅游格局提供先决条件。

  2、从一座水利枢纽看“一江清水向北流”

  在长江江都段三江营口,有个24小时运转的水质自动监测站,其水质数据的变化,时刻牵动着北京的神经。三江营口以北不远处就是中国最大的引江枢纽工程——江都水利枢纽,它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取水源头,每年将有150亿立方米的长江水,通过枢纽抽水站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天津、河北等地。为了能让“一江清水向北流”,扬州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提出的“工程率先建成通水、水质率先稳定达标”要求,始终坚持工程建设和水质安全同步推进、分项实施。在扬州人的发展理念中,让生态环保变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正向经济链条,是最终用较低代价解决环保问题的关键。南水北调相关工程实施之初,扬州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宝应、高邮、江都等地制定了工程建设、流域治污工作方案;推行“河长负责制”,对影响南水北调的重点河流,明确由县(市、区)政府一把手任“河长”。保护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扬州人敢投、狠抓、严管。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25项截污导流工程中,江都截污导流工程是第一个全面建成、第一个落实管理单位、第一个正式投入运行的项目。江都区不仅专门拨出财政经费建立长效管理机构,还先后投入11亿元,实施了水源保护区、恢复湿地生态以及万亩沿江风光带、万亩绿色通道、万亩田园风光带等一批源头保护项目建设,有效净化了调水源头区域的环境。自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以来,扬州每年安排污染防治基金2000万元用于流域治污,各县(市、区)政府也出台了相应补助奖励政策。截至去年底,市区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国控和省控重点排污企业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设施,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二、以绿化提升为核心,造就绿杨城廓。

  绿杨城郭是扬州。绿色,早已成为千年古城扬州的鲜明“底色”。扬州于2003年创成国家园林城市,2007年成为建设部首批生态园林城市创建试点城市,扬州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围绕“水、绿、古、节”四个字做出特色。

  2011年6月18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正式授予扬州“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新世纪以来,在席卷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浪潮中,扬州坚守住了城市的个性,彰显了精致、秀美的城市特质。到过扬州的人,都能强烈感受到绿色扬州的精致、秀美。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增加城市‘绿量,提高城市品质,让百姓赢绿色收益,享绿色生活。”市委书记谢正义强调,绿地、树林、花木是城市的品质标志,也是市民、公民的生态福利,而且是普惠的福利。植树造林不仅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也有社会效益,森林是城市的绿色银行、城市资产。

  截至2012年底,扬州建成区(包括江都区)绿地面积达5206万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面积达1857万平方米,约占绿地面积36.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3.03%和40.67%,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7.32平方米。其中一是城市绿道基本形成。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100%,滨水园林景观带初步形成。二是城市緑肺初具规模,先后建成蜀冈西峰生态公园、曲江公园、润扬森林公园、宋夹城湿地公园等30多处大型公园绿地。三是小游园体系逐步完善。市区200余处街头小游园均匀分布,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丰富了市容景观。四是管理上注重创新,扬州在国内率先简历城市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将27块城市绿地作为永久性公共绿地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护,永久性保护绿地面积达281万平方米,约占市区公园绿地面积的18%。建成数字化管理网络和二级信息平台,并成立了专门的处置队伍。从而初步形成了“林城一体、林水结合、林文相融”,独具平原水乡特色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高效优质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文明的林业文化体系。

  扬州的“绿情结”更依托于制度性的保障。2007年10月,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制定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先后作出了《关于建立城市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的决议》等,要求市政府每两年至三年提请审议确定一批永久性保护绿地。目前,已有蜀冈西峰生态公园、万花园、笔架山景区等20多块绿地得到永久保护。扬州还设置“绿色门槛”,宁可牺牲眼前利益,也要保障长远发展,这是扬州秉持“生态优先”的一贯做法。全省环境综合指数公报显示,扬州环境质量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

  三、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加强节能减排,推进资源集约利用,构建生态产业集群体系,铁腕治污,打造城市碧水蓝天工程。

  扬州坚守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目标,顺势有为、逆势前行、乘势而上,化解资源供需矛盾,交上一份精彩“生态答卷”,让这段时间有了沉甸甸的重量。“十一五”期间,扬州全市单位GDP能耗由2005年的0.86吨标准煤下降至2010年的0.675吨标准煤,降低21.51%,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节能目标,连续三年在全省节能目标考核中被评为超额完成等级,扬州市政府被江苏省表彰为节能工作先进集体。 扬州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耕地面积增加11万多亩。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的扬州,实施“三条红线”保护水资源,推广浅灌、精灌农田节水技术,每年省出10个瘦西湖的蓄水量。

  在沿江开发和园区开发建设中,扬州坚持“五条底线”——产业门槛底线、空间布局底线、技术物理底线、执法监管底线、生态保护底线。扬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推动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着力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建筑业和生态旅游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构建起具有扬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招商引资上,扬州各地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对存在污染隐患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如在招商项目选择上,就设置了“四不进”门槛:工艺技术水平低的不进,投资强度低的不进,环境污染大的不进,安全隐患高的不进。

  扬州铁腕治污,每年都有一批环境突出问题被市政府列为“挂牌督办”案件,一批企业退城进园,一批耗能大户、污染企业被关停并转。水是流动的,空气是流动的。要提高环境质量,不能仅仅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扬州树立大环保意识,走“城市包围农村”的生态建设之路。2002年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城区的环境基础设施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2006年创建生态市,扬州把重点放在了71个涉农乡镇上,经过3年的创建工作,扬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长效管护队伍、医疗废弃物处理四个“城乡全覆盖”。美好城乡建设行动,更是让新农村面貌为之一新,过去“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环境之变,换来百姓会心甜蜜的微笑。

  污染的、耗能的选择还在,但越来越少;清洁的、节能的选择更多,且越来越多。近年来,扬州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的自觉行动。

  系统分析扬州近30多年来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扬州环保专家华迎春说:“当我们将历史上一组组空气监测数据并列排在一起,无声的数据就像简谱一样,传递我们对生态文明的咏叹。”“七五”期间污染等级达重污染水平,“八五”、“九五”期间污染等级缓降,到了“十五”和“十一五”中期,污染等级继续下降至轻污染水平,“十一五”中后期,扬州空气质量明显回升,到了2009年,全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9天,在全省并列第二。近年来,扬州的蓝天数一直稳定在320天以上。10年征途不一般,10年色彩倍亮丽。绿化工程、碧水工程、蓝天工程,为百姓谋求了更多生态福利,让绿色成为扬州这座千年古城永恒不变的城市底色。2011年度扬州市生态环境状况分级为良好状态,生态环境状况在全省排名第一。而在早些时候发布的中国社科院2010年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扬州环境优美度竞争力位列全国第四,扬州城市居民幸福感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三。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美丽扬州”的闪亮名片和竞争力所在。

  “在扬州,我感知了‘美丽中国。”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克里斯蒂·里比来扬拍摄《江苏形象》纪录片时由衷感叹。良好的生态是扬州独特资源禀赋,也是这座名城享誉世界的法宝。扬州正全力创成国家生态市,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如今的扬州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更美、人更文明。市委书记谢正义要求:要把生态优先作为扬州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运营的第一原则。要坚持推进生态大市战略,把生态环境作为最稀缺的发展要素,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加快步入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决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要进一步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市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大江风光带建设水平,全力打造瘦西湖“世界级公园”,重点规划建设“七河八岛”、三湾湿地公园等一批城市生态中心,创响“绿杨城郭是扬州”的绿色发展品牌;大力推进“不淹不涝”、“清水活水”城市建设和美好城乡建设,让更高标准的生态福利惠及所有百姓。460萬扬州人正以豪情运笔,以十八大报告之美丽中国为美好愿景,以生态文明的自觉实践,谱写着“绿杨城郭新扬州”的美丽画卷。力求做到发展生态产业、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三赢”。

  (作者单位:中共扬州市委党校,江苏 扬州 22500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