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在道义上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同,起不到阻挡德国复兴的作用。如果德国再次强大,就会突破凡尔赛和约的限制,欧洲大陆的均势将被打破(新出现的东欧小国,形成德国和苏俄的缓冲区,苏俄将不再参与制衡德国,法国又无力对抗德国,欧陆上再也没有力量阻挡德国向东欧小国的扩张)。欧陆之外的其他大国,由于不同的原因,也都未能维持欧陆的均势。凡尔赛体系下新出现的东欧小国,恶化了欧陆的地缘环境,使得德国一旦复兴,战争就在所难免。
关键词:凡尔赛和约;地缘;均势
1918年11月11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这样说的:“但愿我们可以这么说,在这重大的早晨,一切战争均将终止。”[1]而在欧洲的另一端,列宁却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之上的。”[2]对于列宁这句话,我们多是从条约的非正义性、不平等性解释的。凡尔赛和约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将战争罪责完全归咎于德国,对德国而言惩罚过于苛刻。“(英国)良心不安的议和代表们,对他们完成的和约是否公平不再有把握。”[3]因此,国际社会也失去了执行和约的决心。和约本身并不能阻挡德国的复兴,德国要突破和约的限制,外界阻力不会大。除了从道义的角度,我们也可以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从地缘的角度来解读列宁这句话。
一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的部分条款,对欧洲的版图做了调整。可以将这些变化归为三类:一是国家领土的调整。这类变化主要是指德国和苏俄。一战前德国拥有领土约61万平方公里,一战失败后,盛产煤、铁的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纺织中心西里西亚大部分割给了新独立的波兰,此外还有部分领土割让给周边其他国家,德国面积变为53万平方公里,与一战前相比损失8万多平新方公里领土。一战后,苏俄取代了俄罗斯。在原属俄国的领土上新出现了一些国家,苏俄领土有所减少。二是国家的解体。这类变化是指奥匈帝国。在原来奥匈帝国领土上,新出现了一些国家,如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三是新国家的形成。这类变化主要指的是南斯拉夫、波兰以及波罗的海三国。由于版图的调整,欧洲的地缘形势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其中,东欧出现的弱小國家对地缘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这一变化导致一个问题:欧洲大陆的均势能否维持,将取决于德国能否复兴和突破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德国一旦崛起,欧陆将没有力量制止其向东欧的扩张,战争难以避免。
一战之前,德国被强临包围,扩张阻力较大。德国虽然与南部奥匈帝国结盟,但东西两面却分别与俄国和法国接壤。法俄,都是有着光荣历史的国家。自三十年战争以来,法国就有着欧陆霸主之梦,不希望在欧洲中部出现一个强大的国家。自此直至一战爆发,法国同神圣罗马帝国、普鲁士以及德意志帝国都发生过战争。“由于19世纪后期德国工业化的速度异常迅速”[4]“因为它处于欧洲大陆的中心,所以它的发展似乎将同时威胁到许多其他大国”[5]尤其是普法战争之后,法国更是将德国视为主要威胁。俄国是有扩张传统的国家,自彼得大帝以来,和欧洲国家的交往逐渐频繁。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之后,俄国就充当着欧洲宪兵的角色,而19世纪后期德国的迅速崛起挡住了俄国向西扩张之路。“(德国的崛起)引起了法国和俄国的警惕,使他们彼此更为接近。”[6]德国和法国、俄国处于天然的对立状态。面对共同的敌人,法俄处于天然的同盟状态。俾斯麦运用高超的外交手腕,通过一系列条约,阻止了法俄同盟,避免德国被两面夹击的困境。然而,俾斯麦于1890年下台,两年之后,法俄两国就在彼得堡签订了军事协议。德国的强大,也使邻近的低地国家受到威胁,这也是英国不愿意看到的。一战前的地缘,使得德国处在法俄夹击的困境,并引起了英国的警惕。
签订凡尔赛和约之后,德国虽然失去了部分领土,但却摆脱了一战前的被法俄夹击的困境,地缘环境大为改善。德国西面依然和法国接壤,东面却是弱小的波兰以及其他弱小国家,不在和苏俄接壤。因为德国和苏俄之间的存在缓冲地带,以及战后两国实力的下降,两国不再视彼此为威胁。由于地缘的变化,德俄两国之前的对立关系也得到根本改变,并为之后两国签订《拉巴洛条约》以及二战期间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提供了可能。
而身为战胜国的法国,地缘环境反而变得不利。虽然从短期来看,法国才是需要制衡的欧陆第一强国。但是一战中战场主要在法国,法国遭到战争蹂躏,德国却保存了工业基础。此外,德国的人口(1920年德国有6500万,法国有4100万)也超过法国[7]。“凡尔赛和约后,即使法国的军力似乎在欧洲所向无敌,但法国与德国相形之下的衰弱已日渐明显。”[8]德国只要突破凡尔赛条约的对军事规模的限制,法国就无力抵抗德国。为了避免单独面对德国的压力,法国急切希望找到能在东部牵制德国的盟友。昔日陆地上的强大盟友俄罗斯已不再发挥牵制作用。“设置东欧列国一举又取消了西方日后需要苏联援助时红军兵压德境的实际可能 ,先前一直在东方钳制德国的制衡力量因而 (至少暂时 )不复存在。”[9]其他的国家中,最符合条件的只有波兰。可是,波兰太弱小了,不足以制衡德国。和波兰结盟,对法国安全上的帮助是微不足道的。法国却要承担保护他们的义务。如果德国进攻法国,波兰无法牵制德国,法国实际上还是要单独面对德国;如果德国进攻波兰,波兰无力对抗德国,法国要不要尽保护盟友的义务?
此后,地缘形势的变化导致凡尔赛和约更加脆弱。在一战后的20年间,德国和苏俄的工业迅速发展,再次成为世界强国。苏俄不愿与德国为敌人,法国又无力抵挡德国。处于德国和苏俄两个大国之间东欧的小国,他们无力自保。德国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之后,这些小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境况。到了这一步,欧洲大陆的均势已不复存在。
欧洲大陆之外的其他力量也未能维持欧陆的均势。美国国内盛行孤立主义,不愿意干涉欧洲事务,直至珍珠港事件发生,美国才参加了战争。英国的政治领袖认为法国足够强大,不需要保障其安全,反而需要扶持德国去制衡法国,以防止法国称霸欧陆。等英国意识到政策的错误,需要与法国一起制衡德国,为时已晚。再看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它们要么远离欧洲大陆,要么力量太弱,或者两者兼备,都不足以影响欧洲大陆的均势。
歐洲的均势被打破,战争已难以避免。德国在希特勒上台之后,国力更加强大。德国重新武装之后,东欧这些弱小的国家就成为德国的嘴边肥肉。随着国力的增长,希特勒的野心愈发膨胀,最终发动了侵略东欧各国的战争。一战后,英法等国家,承担着维护国际秩序的责任,有义务为东欧国家提供保护。更重要的是,德国一旦吞并东欧各国,英法也将面临威胁。因此,英法两国不允许德国独占东欧。英法两国和德国在东欧方面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随后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虽然从表面上重构了新的外交均势秩序,但在实质上不仅没有达到维也纳体系所筑构的平衡态势,反而酝酿着比原有体制、秩序更大的失序和矛盾。”[10]
“从威斯特伐里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到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在这些体系中,凡尔赛体系维系的时间最短,仅存在了近20年的时间就迅速走向了瓦解。”[11]和约制定者们只看到眼前的形势,没有考虑到未来欧洲形势的发展,凡尔赛和约只是为期20年的休战书。凡尔赛体系的维持不是基于传统的均势,而是依靠和约对德国的限制,结果反而赋予了德国之前没有的地缘优势。德国会复兴,也会突破凡尔赛和约的限制,欧陆均势就会被打破,战争就难以避免。正如一位与会者所说的那样:“我们出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的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12]
[参考文献]
[1][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南:海南出版社,2012.218.
[2]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52.
[3][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南:海南出版社,2012.244.
[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44.
[5][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267.
[6]同上.
[7][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南:海南出版社,2012.228.
[8]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南:海南出版社,2012.252.
[9]时殷弘.制衡的困难——关于均势自动生成论及其重大缺陷[J].太平洋学报,1998,第4期.55.
[10]姜安、李东阳.均势外交的历史流变[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3,第4期.37.
[11]陈世阳、夏欢.凡尔赛体系解体的原因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第4期.15.
[12][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南:海南出版社,2012.245.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