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大学生志愿精神塑造的引领路径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4999
李博

  摘 要:为更好地加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弘扬志愿精神,应当从加强学校志愿精神教育、优化志愿精神培育环境、提升大学生志愿意识和志愿能力、构建志愿精神培育长效机制等方面着手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有效的解决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精神;塑造

  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发展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对于中国特色的志愿精神培育来说,就更加具有“本土化”色彩。志愿精神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充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也是公共精神在道德领域的延展,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多元汇聚的结果。因此,要加强学校志愿精神教育,树立科学合理的志愿精神观念,普及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在大学生个体道德情操层面的重要角色定位,创新志愿精神培育的多种途径,加大志愿精神与志愿服务氛围的宣传力度,从整体上优化志愿精神培育的生态环境。还要从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相关主体入手,挖掘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机合作机制,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引入精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在遵循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一般规律前提下,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社会化运行机制,重构志愿服精神培育与志愿服务行动的常态化建设,为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提供有效保障。

  一、加强学校志愿精神教育,树立正确志愿观

  (一)加强志愿精神培育辅导。加强对大学生的志愿精神教育,是大学生正确认知、理解志愿精神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学校课程中开设志愿课程很有必要,也是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意见》中把志愿精神教育融入大学课堂的要求。学校通过开设志愿精神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的模式,可提升志愿精神教育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

  (二)创新志愿精神培育形式。“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作为宣传志愿精神的主阵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志愿精神培育形式:首先,多开发一些新颖的传播载体,将志愿精神培育日常化、生活化,从而内化为大学生的一种志愿意识。其次,以开展志愿活动为载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于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和团队建设的始终,做到以活动为载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可立足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时尚元素融入志愿精神的传播之中。一种精神的兴起、发展与弘扬,需要得到人们的认知、认可到践行。创新志愿精神的宣传形式,更有利于得到广大大学生的认可和接受。

  二、优化志愿精神培育环境,营造好的志愿氛围

  (一)加强宣传力度,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广泛宣传并大力弘扬志愿精神,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号召作用,有利于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提升志愿服务意识。首先,在传播手段上,不光要合理运用媒体宣传,还要充分应用新媒体的作用,利用网络媒体等方面引导正确的志愿观,宣传社会主流思想。其次,在传播载体上,作为社会中的基本细胞组织—社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志愿精神培育放在社区基层组织中进行推广和普及,有利于发挥出志愿精神的社会文化功能。再次,在接受形式上,发掘更加新颖的宣传形式。例如,将志愿服务理念融入公益广告、影视作品及微电影等作品的创作中,使社会成员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接受志愿服务理念,达到对志愿行动的认可,对志愿精神的自觉内化。

  (二)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教育合力。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这三方面的协调互动、共同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互助、友爱、团结的意识,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培育环境。首先,家庭教育中应多注重志愿精神的培育及传承,多关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家长要树立志愿服务榜样,不断提高自身的志愿素养,多给予大学生提升自我能力的空间,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机会。其次,学校是教育的领航者,在教育、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应多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双向沟通。最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方面更是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熏陶。因此,要从培育主体的视角关注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状况,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教育合力。

  三、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培养专业化管理

  对我国而言,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具有“半官方”的性质,如何在政府的引导下,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进行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管理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强化新时期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管理,优化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架构,形成一个管理有序的服务团队,是新时期大学生志愿者組织的管理方向,而且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壮大,必须要有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一)加强政府监管机制。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客观性质决定了必须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政府监督。这是因为,作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管理不具有常规化和常态化,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和指导,形成一个良好的合作治理机制。

  (二)遵循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一般规律是对一般事务发展态势的客观总结,其运行态势能够被主观世界所捕获,但其一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时期大学生志愿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呈现,对志愿精神培育也存在着一定的运行规律。虽然新时期大学生志愿者已经具备了“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终身学习”的服务理念,但大学生大多没有经济收入,也没有充足的开展志愿活动的必要经费,政府和高校如何化解这部分学生的心理负担就非常的重要。

  四、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化运行机制

  在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构建便利可行的志愿服务社会化运行机制,让志愿精神在志愿服务的具体实践中的得到培育和传承。

  (一)重构志愿服务参与精神常态机制。要推陈出新,创新载体,拓宽领域。在具体的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诉求和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找到切合点,要走出扶贫帮困、支教扫盲、公益服务等方面局限,大胆地融合一些新兴的元素。一个好的运行机制,是做好志愿服务的重要保障。要通过健全参与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不断加强完善志愿者的培训制度,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

  (二)持续强化志愿服务相关保障机制。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需要加强有关政策的制定,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来保障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志愿者机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只有政策支持才有长效机制。就我国而言,构建志愿服务保障机制,使志愿服务立法进程速度加快,第一步应该从法律角度入手,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建立保障。在保障志愿服务事业的同时,也要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要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吸引和激励更多的青年参与志愿服务,使志愿者做出的贡献得到社会承认,其未来的发展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琴.筑牢中华民族精神支柱——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3]郑朝静.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志愿精神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5(5).

  [4]彭惠青.我国青少年志愿精神培育与制度倡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

  [5]候勇.社会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6.

  [6]吴潜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12.

  [7]张勤.志愿者培育与可持续发展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8]王伟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9]张洪彬.思想政治教育中志愿精神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