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本文通过观察11周羽毛球运动训练对健康女大学生部分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旨在为提高青春期女性的峰值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实验对象与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将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选取的30名符合实验要求的健康女大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15)。两组受试者受试前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的受试者每周除参加正常的体育课外,还需进行3次、每次持续60~120min的羽毛球运动,共进行11周。于实验开始与结束后的24~48小时内,空腹抽取受试者肘静脉血,在中关村医院体检中心检测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碱性磷酸酶(AKP)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清TRACP含量显著下降(P<0.05),血清AKP含量无显著变化。对照组血清TRACP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AKP含量无显著变化。结论:11周羽毛球运动能显著降低健康女大学生血清TRACP的含量。
关键词:羽毛球运动;女大学生;骨代谢指标
骨骼的生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正处于青春发育后期的大学生,也是骨骼发育的最后时期[1]。机体运动时,骨代谢调节过程发生变化,影响骨平衡,可减少骨质流失,激发成骨细胞的反应,从而促进骨形成[2]。骨代谢转换率可由特定的骨代谢生化指标来反映。本文通过11周羽毛球运动训练对健康女大学生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水平的影响,了解骨代谢的状况。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通过自愿报名、面对面询问的方式选取首都经贸大学18-19岁健康女大学生30人。询问内容包括月经周期,过去或现在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是否有骨折史,吸烟习惯,以及一些骨骼方面的疾病史,是否服用过类固醇、雌激素等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实验前所有受试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要求在实验前均无具体的体育锻炼计划,实验期间受试者的饮食和其他生活习惯与实验前无差异。
将30名受试者随机分成实验(N=15)和对照(N=15)。实验组在校羽毛球馆进行11周的羽毛球运动训练,对照组维持原来的日常活动,不进行任何系统训练。
1.2 运动方案
方案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每周2次逐渐增加到3~4次,每次持续60~120 min,包括热身运动和最后的自由活动。训练内容前60分钟为技术动作的练习,后60分钟为练习阶段。
1.3 血清标本采集与处理
分别于实验开始与结束后的24~48小时内,空腹抽取两组受试者肘静脉血10ml。将血清标本送至中关村医院体检中心检测。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所有指标均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处理,组间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有极显著行差异。
2 结果
由表1可知,运动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清TRACP含量显著下降,血清AKP含量差异均不显著。与运动前相比,对照组血清TRACP含量均显著升高,而血清AKP含量无显著性变化。
3 讨论与分析
运动不仅促进骨骼的生长,而且对骨质疏松症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负荷的增会使骨量和BMD增加,当负荷过量时,骨健康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长期急性训练[3,4]。
AKP主要分布于骨骼、肝脏、肾脏等组织中,是评价骨形成的最常用的指标之一。血清中的AKP主要来自于骨骼和肝脏。骨骼中的AKP是由成骨细胞分泌,成骨细胞是骨代谢的重要功能细胞,内含大量的AKP,其主要作用是在骨矿化区水解磷脂,释放的磷酸根与钙以沉淀的形式沉积在骨胶原架上,发生骨矿化[5]。当成骨活动增强时,成骨细胞大量分泌AKP,使血清中AKP活性升高,反之则降低。研究表明[6],长期坚持锻炼的人群血清中AKP含量高于不锻炼的人群。在本研究中,11周训练后,与运动前相比,实验组中血清AKP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对照组中血清AKP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说明11周系统训练对成骨细胞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血清TRACP是反映破骨细胞功能活动的一种同工酶,是评价骨吸收状况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特异性指标。TRACP会随着骨吸收的增加而明显增高,测定血清中TRACP的浓度,可反映骨吸收的状况,TRACP活性越高,代表骨吸收水平就越活跃。Foong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7],运动可以降低骨吸收指标TRACP的活跃程度,促进骨形成。11周羽毛球训练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清TRACP含量显著下降,而对照组TRACP含量有升高的趋势。11周羽毛球运动后,机体表现出骨重建占优势,因而有利于增加骨形成,减少骨丢失。而对照组明显表现出骨吸收占优势,不利于骨量的增加。
4 小结
11周系统的羽毛球训练能显著降低健康女大学生血清TRACP含量,对骨矿含量也有影响。提示11周羽毛球运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健康女大学生的骨代谢指标,即能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
[参考文献]
[1]Christenson RH. Biochemical markers of bone metabolism: An overview [J]. Clin. Biochem, 1997, 30:573-593.
[2]Bailey CA, Brooke-Wavell K. Exercise for optimising peak bone mass in women [J]. Proc Nutr Soc, 2008, 67: 9-18.
[3]Lin CF, Huang TH, Tu KC, et al. Acute effects of plyometric jumping and intermittent running on serum bone markers in young males [J]. Eur J Appl Physiol, 2012, 112(4):1475-84.
[4]Sherk VD, Chrisman C, Smith J, et al. Acute bone marker responses to whole-body vibration and resistance exercise in young women [J]. J Clin Densitom, 2013, 16(1):104-9.
[5]張怡, 袁明燕,马丹艳. 运动与骨代谢及其相关代谢指标的影响[J]. 贵州体育科技, 2006,3 (1): 47-50.
[6]薛延. 骨质疏松症的生化诊断[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5, 1 (1): 59-62 .
[7]Foong Kiew Ooi, Rabindarjeet Singh, Harbindar Jeet Singh. Changes in Bone Turnover Markers and Bone Mass with Reducing Levels of Jumping Exercise Regimens in Female Rats [J]. Asian J Sports Med, 2012, 3 (4): 225-232.
(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