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行”和“旅游”是两个近义实词,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这两个词给外国学习者带来了迷惑。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这两个词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扰。二者之间有很多相同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以分析两者的异同为出发点,对外汉语教师可以更好更明确地讲解这两个词,而外国汉语学习者也能更加准确地学习掌握。
关键词:旅行;旅游;对比分析;对外汉语教学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但就目前来看,词汇尤其是存在某些异同的近义词教学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其中实词的教学更加薄弱,甚至经常被忽略,国内外现有的专门讲解实词近义词辨析的资料少之又少,对于实词近义词的教学方法也是凤毛麟角。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都知道,外国汉语学习者到学习的中高阶段时,词汇尤其是实词近义词经常困扰着学生。此时,教师所面临的状况也是不容乐观。其中“旅行”和“旅游”这两个常用词汇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在对比分析这两个词的基础上为这两个词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教学的方法,希望可以对对外汉语汉语教学有所贡献。
一、“旅行”和“旅游”的异同
“旅行”和“旅游”两个词是汉语中常用的词汇,二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有相同之处可以替换使用,也有不同之处决不能替换。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与学习中,教师首先必须明确二者之间的异同,再结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教授这两个词。而学习者必须切实掌握这两个词的异同,才能在做到准确学习、正确运用。
1、“旅行”和“旅游”的含義
《现代汉语词典》作为汉语方面权威工具资料,对旅行的解释是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多指路程较远的),如:旅行团;旅行结婚;春季旅行;到海南岛去旅行。对旅游的解释是旅行游览,如:旅游胜地;旅游旺季;放假后我们将到青岛旅游。
《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是一本比较全面的工具书,书中对二者的解释是:旅行[travel; journey; tour]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多指较远的地方);旅游[tour; tourism]外出旅行游览。
世界旅游组织(UNWTO)给旅游的定义是:旅游是指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2、 对比分析二者的异同
《现代汉语词典》虽然是权威工具资料书,但对二者的解释仍存在模糊的地方,比如到海南岛旅行/旅游,放假后我们将到青岛旅游/旅行,春季旅行/旅游,旅行/旅游团,旅行/旅游结婚等例子中“旅行”和“旅游”两个词都适用。《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基本采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只不过是在用法上指出了不及物动词之后不能带宾语,在词语搭配上增加了“旅行社”这个例子。所以工具书给出的解释并不能完全说明二者的异同。
根据UNWTO给出的定义,旅游与旅行的根本区别在于,旅游必须离开惯常环境。这个所谓的“惯常环境”是指我们每天工作生活都很熟悉的地方。所以,我们每天的上下班和离家到电影院看电影看戏属于旅行而不是旅游。旅游与旅行另一个根本区别是其主体是否在访问地通过其活动获取谋生性报酬,旅游的主体不以此为主要目的而更多的关注于一种身心的放松和精神上的享受。旅行是在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相对于是指个人。旅游是在游玩,通常是团体出行,在时间上是很短暂的。旅行就是旅行游览活动。又称做旅游。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旅游要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法律等各个社会领域。旅游也是一种娱乐活动。
艺术源于生活,知识也同样来源于生活,并终将回归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旅行”和“旅游”共同之处是离开家乡去远行,或做事或游览,同样是投身于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旅行的“行”,有行走、行进、修行、操行、言行举止的意思,“旅行”就是在旅途中要格守操行,旨在修行;那么,旅游的“游”,是游憩、游玩、游乐、游荡、游山玩水的意思,“旅游”就是在游玩中从容地闲逛,休闲而轻松,放开心情而无须顾忌什么。 在某种意义上说,“旅行”就是一种修行,而“旅游”则是游玩。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有:1、在时间上“旅游”是短期的,有时间计划,讲究速战速决,不影响工作和学习;而“旅行”则是长期的,甚至没有时间限制,在漫长的旅途中工作和学习,四海为家。 2、在路程上“旅游”的路程较短,一般情况下单赴一个景点或者一个景区,一条路线或复合线路而已;而“旅行”则路途遥远而漫长,甚至需要多年的漂泊生活才能完成。3、在费用上“旅游”可能要富裕些,因为景点或景区要收费,路上食宿要消费,还有导游向你推荐的各种纪念品、土特产也要消费。这样的旅游方式在中国的现阶段表现的尤为突出;可“旅行”则显得捉襟见肘,既然注定远行,必定要有长远计划,资金不见得宽裕。他们往往自带户外装备,合理利用路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在不向家里伸手要钱的情况下,基本上可以做到自身和交通工具消耗品的周转。也可能沿途顺便做些以货易货的小型贸易,以满足资金上的需求。这种旅行方式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为流行。同时,他们认为这是考验自身能力的最佳方式,花费的多少和自身的能力值成反比。4、在收获上“旅游”最大的收获是心情。或许通过一次出游放松了心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抛开城市中的拥挤与喧嚣,融入到大自然当中,在深山幽谷中释放出心中的郁结,从千山万水中净化了自己的心灵,进而换一种全新的心态去投入自己的工作中;而“旅行”最大的收获则是对生命意义的诠释,这样会对未来工作与生活做出非凡的全新的定位。他们一般通过长途跋涉行走于崇山峻岭之间,领略自然。由此可见,“旅行”收获了影响终生的阅历和经验积累。众所周知,“旅游”这个词充斥在日常生活各种各样的词汇当中,特别是旅游的广告语中用的更多,甚至很烦,略感油腔滑调;可“旅行”一词却很少听到或看到。原因只有一个——“旅行”是应该放在心里的。所以两者看似差不多,其实不然,旅游是带上身体和脚,而旅行则还要带上理想和灵魂。
综合学术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对比与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 必须用“旅行”的情况
(1) 带有一定目的的、较为正式的外出,如:商务旅行、旅行考察。
(2) 含有隐喻的修辞成分、书面语,如:人生的旅行、心灵的旅行、蒲公英的旅行。
(3) 随身携带的旅行用品,如:旅行支票、旅行箱包、旅行杯。
(4) 可以分为长短期的外出,如:蜜月旅行、长期旅行、短期旅行。
2、 必须用“旅游”的情况
(1) 有具体地理位置或资源,如:旅游城市、旅游中心、旅游景点、旅游设施。
(2) 指具体的产业,如:旅游行业、旅游专业、旅游收入。
(3) 指具体的季节、空间,如:境外旅游、境内旅游、旅游淡季、旅游旺季。
(4) 与旅游者有关,如:旅游观光、旅游疗养、旅游鞋。
3、 当只注重“游览”之义,不注重目的、时间、路途等具体差别时,二者可以互换使用,如:旅行结婚/旅游结婚、出国旅行/出国旅游、到青岛去旅游/到青岛去旅行。
二、 对外汉语教学中“旅行”和“旅游”的教学方法
1、先练后讲。“旅行”和“旅游”是两个近义词,在教学过程中,汉语教师要时时注意帮助外国汉语学习者分辨这两个词之间的异同之处,特别是掌握两者同中之异,要有区别、有联系,用辩证的视角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旅行”和“旅游”这两个词之间的异同点较多也比较分散,这对把汉语当做第二语言学习的学习者来说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学生认知负担较重。因此,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做一些练习,对于学习者已经掌握较好的、错误率不高的差异点,教师做相应的规则总结和概括,这样既减少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较难、错误率较高的差异上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讲练结合。练习是学习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做到充分的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在讲解“旅行”和“旅游”这两个词时,由于这两个词差异点较多较散,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练习,也可以借助游戏与练习相互结合的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
3、注意词汇搭配特点及典型例句的运用。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组合法则中没有或极少词形变化的约束。一个词有什么样的组合搭配,就表现了其相应的意义。只有了解、掌握词的组合搭配,才能真正理解、掌握词语。在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中应重视词语的搭配现象,引导留学生从词的搭配对比来领会理解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备课,搜集一些适合、准确、形象、易懂的例句和具有总结、代表性的词汇搭配,辅助学生学习这两个词。
4、文化因素。語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旅行”和“旅游”这两个词时,绝对不能忽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运用语境。比如“旅行”在使用中加入隐喻这一修辞手法,可能表示的实际意义就跟字面意思有了天差地别;再比如心灵的旅行、游子的旅行等这些含有特定文化喻义的使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注意词语所蕴含的文化喻义及文化差异。
“旅行”和“旅游”是两个实词,也是两个不及物动词,更是两个近义词,同时这两个词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之处。虽然词典是比较权威的工具书,但是我们要有一双勇于发现问题的眼睛,不能拘泥于权威。本文通过对“旅行”和“旅游”这两个实词近义词的对比分析,总结了一些二者之间的异同点,提出了几点教学中的具体方法,希望可以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习者解惑。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丁树生.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
[2]刘红妮.词汇化与近义实词的辨析和教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
[3]李小艳.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法微探.鸡西大学学报,2011.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