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其合理精神超越时空的界限亘古长青,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下正确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分析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素,即儒家文化,并将之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从而研究儒家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016年第10期山东青年总第513期
思政论坛
基于思政视域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初探
关键词:儒家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民族优秀文化得以秉续传承的关键环节,是提升大学生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修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不断审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中挖掘有价值的文化思想体系,继承其先进思想,克服其负面影响,对推进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作用。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根源上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我国文化积淀、文明发展的成果,是中华文明的基础;从文化传承上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优秀人才的精神结晶,是一脉相承的文化体系;从文化影响来看,对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青年学生,尤其是当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对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生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近年来,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局势给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社会转型、网络文化及西方思潮冲击等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要敢于创新,在内容上要积极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教育性和实效性。
在2004 年,中共中央颁布16 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对当代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因此,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是国家人才培养、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思想基础,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价值基础,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学生价值观的引导,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从中吸取营养。这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互推互进,不仅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知识结构,丰富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进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争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者有效地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对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面对高校大学生这一研究群体,置身于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之下,正确界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从思想文化层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从而达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因评价标准、研究对象、理解的含混和分歧等,产生了诸多的观点分歧。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丰富绚烂的文化体系。这些由前人创造、形成并一直对后人产生影响和作用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我们称之为传统文化[1]。但是由于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的不同,尤其是历史的局限性,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也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诚然,中国传统文化因其产生的经济基础、社会制度、学者思想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等原因,并不完全适应于当今社会。但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具有很多普世性的思想精髓,其合理精神超越时空的界限亘古长青,很多物质文化遗产依然具有很好的教育和实践意义,这部分具有现实意义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从广义上来说,它包含诸多物质遗产、风俗乡规以及各类文化学说。而从狭义方面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体系是儒家文化,即儒学。儒家思想中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其生命力,可以和当代社会产生共鸣的部分,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首先,儒家文化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而进步,其作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在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化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其次,儒学文化不断吸收其他各派学说的精髓,尤其是到封建社会后期儒释道三家合流,逐渐新城以儒家文化为主,佛道文化为辅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儒家文化承载、延续着个体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成为国家民族发展根基与动力。这些都使儒家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传播最广,影响最深的思想体系。第三,儒家思想作为几千年来我国文人阶层阶层的主流文化体系,很多思想具有普世性的精髓,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独特的生命力。儒学与现代化的研究也是近年来学界的重要内容,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转型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能量的体现。
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推互进,也可以看做是儒家文化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儒家文化可以丰富思想教育的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思想基础。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不仅传承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组织保证。
三、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儒家文化的价值构建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是不可估量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价值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精神形态,或说理论形态,或说观念形态的文化的教化功能[2]。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看儒家文化的价值构建,找寻符合现代价值观的的思想精髓,使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从而对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和借鉴。
第一、 推崇“仁爱”思想,树立正确三观
儒家思想的核心功能在于教化,从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说,儒家认为人是有道德的。人之初,性本善。“仁” 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具体表现为仁爱、宽容、和谐,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雍也 》)、克已复礼等都说明儒家文化在在人和人的相处中,更多的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3]。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将“仁爱”的思想融入到工作中去,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校在思想引领的作用,将日常思想教育通过活动等方式渗透到被教育者的内心深处,启示他们要尊重自我、关心他人,维护集体利益,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培养新型人才
《中庸 》说:“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和合是儒学对人的生存 、意义及可能世界的思考活动[4],是儒家文化核心的处世哲学,它是儒学所普遍认同的理念,并纵贯儒学演变的全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因材施教,以和谐发展的理念,正确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道路,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同学。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一成不变,要在和谐的基础上,敢于学习教育观念、形式等应与时俱进,在学生为本的前提下,追求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双管齐下,进而培养新型人才。
第三、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加强道德教育
诚实守信是儒家文化的传统美德,孔子指出:“与朋友交, 言则有信。”、“信则人任焉 。”诚信更是支撑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道德支柱 ,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诚信缺失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自身整体素质。因此,我们应该从儒家文化中吸取诚信、言行一致的传统伦理道德 ,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的倡导言行一致、恪守诚信的思想, 贯穿在现代的道德教育中,使当前的道德教育更具有说服力,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
第四、忠孝节义、济世关怀,树立爱国意识
忠孝节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是中国古代社会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与做人应坚守的“节”,与人类应遵循之行为标准“义”一起[5],成为主流社会观念文化,由此所引申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都是重要的思想财富。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国家意识,要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孝敬父母,言行符合社会的规则,不忘国家的命运与自己的发展,自觉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的需要,为了整体利益而团结一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自强不息、投身实践,促进成长成才
《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精神是儒家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自强不息所代表的儒学入世品格和刚健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给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知与行的力量。当今大学生,通过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利用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抵腐朽思想的侵蚀,以思想引领行动,自强不息,融入社会、投身实践、在追求真知中不断探索新世界。
儒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在感染力和雄厚的思想根据,面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诸多现状,我们可以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果实,在文化层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渗透,让更多的大学生增加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J] .学术研究, 2013, (11):35~ 39.
[2] 杜维民.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 M] .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126.
[3]何宇虹.儒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143-145.
[4] 余国政, 彭中心.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J]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5, (4):161~ 164.
[5] 李金蓉. 儒家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1):144-146.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6年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编号SK2016A015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