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认识和把握战争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2437
赵亚明

  摘要:战争问题是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命运的根本性问题。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审视和思考战争问题,认为战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私有制,战争本质上是政治的继续,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战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最后指出怎样彻底地消灭战争,并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前途命运作出展望。

  关键词:战争;政治;作用;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从人类迈进阶级社会的门槛,战争就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作为解决部落与部落、民族与民族、阶级与阶级、国家与国家、社会集团与社会集团等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式,战争是敌我双方的对抗行为,是残酷的武装冲突。在原始社会中它是与生存相联系的生死搏斗,在阶级社会中它是流血的政治。战争的种类有很多:个人战争、封建战争、王朝战争、民族战争、内战、革命战争、宗教战争、意识形态战争、帝国主义战争和反殖民主义战争,还有同盟战争、局部战争、全面战争、代理战争、有限战争和总体战争等。

  战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相比,具有鲜明的暴力性本质。克劳塞维茨明确指出:“战争是一种暴力的行为。”从表现形式上来讲,战争常常表现为激烈的社会动荡。狼烟四起、炮火冲天、攻城掠地、人民流离失所,就是战争场景的生动写照。它常常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甚至是一夜之间,使一个王朝覆灭、一个政权诞生、一个阶级失败。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每一种社会更替,大都是在战争的硝烟中进行的。战争与和平是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社会现象,这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构成了人类社会剧烈动荡与平缓变化相统一的历史进程。战争是通向和平的重要途径,和平又常常潜伏着新的战争。忘记战争只能招致战争,幻想和平只会远离和平,充分备战、能战能胜才能获得和平。

  (一)战争的根源

  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均认为战争根源于人性。在古代中国,有人把战争归结于人的权势之争和人的好斗本性,“凡兵者,威也。威也者,力也。民有威力,性也。性者,所受于天也,非人者之所能为也。武者不能革,而工者不能移,兵所自来久矣”(《吕氏春秋·荡兵》)。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微观学派则把人的生物性攻击本能和非理性的欲望视为战争的最终根源。有人认为,人类社会的战争与自然界中动物的生存竞争是同一个道理,它是由人的生物本性所决定的。有人说,任何民族都像生长着的机体一样,它要求不断扩张、掠夺新领土和吞并其他民族,因而产生战争的原因首先是地理因素。也有人把战争归因于民族差异、种族差异、民族文化的异质性、文明之间的冲突等等。

  马克思主义则认为,战争之所以产生,其社会历史根源在于私有制。私有制使社会分裂为不同的阶级,剥削阶级为了统治和奴役被剥削阶级建立了自己的统治机器——军队,以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反抗,形成了内部战争。同时,为了掠夺财富,霸占市场和自然资源,私有制国家不断挑起战争,引发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些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战争,尽管有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复杂的原因,但经济利益的尖锐冲突则是根本原因。所有的战争都是由经济利益的尖锐冲突引发或派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通过对他们同时代各次重大军事冲突事件的分析,解释了战争同经济、政治以及阶级斗争的关系,从而深刻而又科学地揭示了战争的社会原因及其本质,指出有史以来的一切战争都“根本是为着十分明确的物质的阶级利益而进行的。这些战争……都是阶级战争。”[1]之后列宁指出:“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永远会引起战争。”“社会民主党过去和现在从来都不以感伤主义的观点看待战争。社会民主党坚决谴责战争,认为它是解决人类战争争端的野蛮方式,同时社会民主党也知道,只要社会分成阶级,只要人剥削人的现象存在,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2]这就是说,只要人类社会中还存在着私有制,存在着利益对立的社会单元,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

  (二)战争的本质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3],这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问题经过慎重思考得出的结论,是《战争论》体系中最为闪光的思想结晶。克劳塞维茨论证说,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战争,特别是文明民族的战争,总是在某种形势下产生的,总是由于某种政治活动引起的,而且作为战争基础和决定战争主要方向的因素,也都带有政治性质,因此,不能把战争看作是独立于其他事物之外的东西,必须把它当作另一个整体的一部分来看待,“而这个整体就是政治”;“政治是头脑,战争只不过是工具”[4];“战争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这里以剑代笔,但并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思考了。”[5]因此,“如果离开政治交往来考察战争,那么,就会割断构成关系的一切线索,而且会得到一种毫无意义和毫无目的的东西”[6]。对此,列宁肯定地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思想是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在战争上的运用,并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也始终是这样的,他们把每次战争都看做是某些有关国家(和其内部各个阶级)当前的政策的继续”[7]。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战争与政治间关系的上述看法,与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提法,在总的方面看是一致的,但其中一些关键概念的意涵却是不一样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政治”,有着丰富的阶级内容,把阶级社会中的战争看做是一定阶级和国家的政治的产物和继续。恩格斯指出在阶级社会,政治是处理各阶级间的关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样一种关于战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世界军事科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所做的突出贡献之一。任何战争都是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进行的,或为了掠夺别国,或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领土,或为了从另一个阶级手中夺取政权,或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总之,作为现实的存在物,战争本质上是政治运行的继续,与政治有着不可割裂的因果联系。

  (三)战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次次生死搏杀,见证着国家的兴亡、民族的盛衰、政权的更迭;一场场刀光剑影,映射着民心的向背、国力的强弱、社会的进退。战争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可以利用战争来解决争端、维护正义、弥补错误,也可以用它来制造矛盾、欺凌弱小、荼毒生灵。究竟是福还是祸,就看人们怎么运用和操控它。正因如此,战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也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说起战争,人们首先会想到战争的暴力性、破坏性、残酷性和血腥性,会想到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种种灾祸和苦难。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战争向来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和损失。首先,战争是杀人的机器,战争之中,妇孺老弱一概难于幸免,其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会带来无数的伤亡——军人的和平民的致死、致伤、致残,给双方参战人员带来身体上的伤残和精神上心理上的痛苦;会使亿万民众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疟疾丛生、瘟疫肆虐,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劳不得息。其次,战争还会造成现代物质文明的倒退、精神财富的毁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经济停滞甚至倒退、基础设施的破坏、社会治安的混乱,使人类文明一下子倒退数十年,长远来看还会影响生态环境和人口过程。特别是在核武器条件下,核冲突和核战争不仅可能使进行大规模核对抗的国家同归于尽,而且会使整个人类面临放射性微尘、基因变异和核冬天的毁灭性危险,对整个地球造成灾难性的破坏。

  不过,战争也不是只有破坏性、毁灭性的一面,它还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就曾说过,借助战争可以保存“各国民族的伦理健康……”战争可以防止“民族堕落”[8];“幸运的战争防止了内部的骚动,并巩固了国家内部的权力。”

  [9]黑格尔在这里并没有称颂战争及其残酷性,而是由于他把国家摆在非常崇高的位置上,因此接受了战争,把战争看做是一种有助于国家统一的现象,即“通过战争,国家的文化精神能继续保持最佳状态,正如狂风涤荡掉大海的污浊后,一段持久的平静将降临。”

  [10]尼采比黑格尔走的更远,他认为人类文明的复兴离不开战争,战争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暂且还不知道有什么其他手段,可以像每次规模宏大的战争一样,有力和准确地把那种兵营里的狂放能量,那种非个人的深仇大恨,那种杀手心安理得的冷酷无情,那种消灭对手时的有组织的同仇敌忾,那种对巨大的损失以及对自身和朋友的生存所持的傲慢的无所谓的态度,以及那种地震般深沉的心灵震撼传送给各个日益衰弱的民族。”[11]“一个高度文明、从而必然衰落的人类,比如现在的欧洲人,不但需要战争,而且需要最大、最可怕的战争——即暂时倒退回野蛮之中,以免通过文化手段而丧失他们的文化和生存。”[12]荷兰军事作家R·施泰因麦特茨在他的《战争哲学》中写道:“我能够,也是我希望指出,战争是增加人类幸福的必要手段之一。”[13]这些人都不同程度地赞颂武力和男子汉气概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认为和平将导致停顿,战争则带来进步,进行战争是人类道义所必须的。

  马克思主义者向来都是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的,他们既看到战争的巨大负面效应,也同时能看到战争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当旧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只有借助暴力杠杆代它们,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强调指出:“暴力,用马克思的话说,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它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14]列宁认为:“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既不同于和平主义者也不同于无政府主义者的是,我们认为必须历史地(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别地研究每次战争。历史上多次发生过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象任何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是它们却是进步的战争,也就是说,它们由于帮助破坏了特别有害的和反动的制度(如专制制度或农奴制),破坏了欧洲最野蛮的专制政体(土耳其的和俄国的)而有利于人类的发展。”[15]因此,战争存在着两方面的进步性:(一)“战争给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力的社会制度作出了最后的判决。”[16],某些非正义战争有时还足以直接导致整个反动政权和国家机器的彻底崩溃,军事上的破产不可能不成为深刻的政治危机的开端。[17]1870年普法战争第一阶段,拿破仑三世的腐朽政府在战场屡遭失利的情势下自动倒台,就是这方面最明显的例证。(二)在战争的间接影响下,反动战争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违反发动者的意愿而给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后果。战争是变革的媒介,是国内不满情绪增长、政府的合法性或力量受到削弱以及改变敌对团体资源基础的的因素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剥削阶级统治集团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挑起的各次战争时清楚地看到,这些战争由于其本身的非正义性和巨大的破坏性,往往能够促使社会的阶级斗争激化,导致阶级力量对比产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引起相应的革命和社会变革,从而为无产阶级达到革命的目的创造有利条件,即“战争引起革命”。

  (四)战争的消亡

  虽然某些正义的、进步的战争,能够直接动摇反动统治阶级的政权基础,破坏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有时还能够对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但是和平作为一种生存机理,对广大人民而言,只有失去“和平”才会发现和平的极端重要性,才会理性地思考,才会发现和平是生存的条件和生活的基础,生命的尊严也只能在和平状态下才有条件得以普遍展现。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对待战争与和平的基本态度必然是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不过站在辩证法的立场,有时为了和平必须进行正义的战争,从而实现不通过战争就无法实现的目的。但站在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立场上看,只有彻底地消灭战争,实现永久和平才是最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福祉和全人类前途命运的做法。

  只有彻底消除私有制,消灭资本主义,才能够彻底地消灭战争。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水平来说,私有制是人类制度文化肌体上生出的毒瘤,是人类包括战争在内的一切罪恶的孳生地。私有制、阶级、战争都是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还不够发展、物质文化还不够丰富时的产物。列宁指出:“战争导源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不再存在的时候,或者在军事技术的发展所造成的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以及军备所引起的民愤使这种制度趋于消亡的时候,战争才会停止。”[18]他还说道:“从马克思主义即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来看,在社会主义者讨论应该怎样评价战争、应该怎样对待战争的时候,主要的问题是要弄清楚这个战争是由什么引起的,它是由哪些阶级准备和进行的。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我们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消灭人类划分为阶级的现象,消灭人剥削人和一个民族剥削另一个民族的现象,从而使得战争根本不能发生。”[19]毛泽东也说:“人类一经消灭了资本主义,便达到永久和平的时代,那时候便再也不要战争了。”[20]因此,只有彻底消除私有制,消灭资本主义,消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建立和发展完善的公有制,进而使得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其丰富,制度文化极其完善,思想文化高度发达,人类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换言之,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届时产生战争的经济根源不复存在,产生战争的政治矛盾彻底消灭,产生战争的精神因素完全消除,那时才能够彻底地消灭战争,才能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人类社会真正的永久和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1981年版,第85页。

  [2]《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1页。

  [3][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下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解放军出版社,1964年版,第731页。

  [4][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下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解放军出版社,1964年版,第734页。

  [5][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下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解放军出版社,1964年版,第738页。

  [6][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下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解放军出版社,1964年版,第732页。

  [7]《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95页。

  [8]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41页。

  [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41页。

  [10][美]多尔蒂、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阎学通等译,—2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10,第217页。

  [11]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神的书(下卷)》,魏育青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第329页。

  [12]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神的书(下卷)》,魏育青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第330页。

  [13][荷]R·施泰因麦特茨:《战争哲学》,圣彼得堡,1915年俄文版,第322页。转引自[苏]H·塔布诺夫和B·鲍卡列夫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和军事理论与实践的方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68-269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军事文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7年版,第233页。

  [15]《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22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85页。

  [17]《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9页。

  [18]《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8页。

  [19]《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0-71页。

  [20]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5页。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上海 200433)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