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四时期,各种社会思潮丛生,青年学生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以复兴中华为己任自觉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为此,他们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比较各种主义与学说,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将其作为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并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传播,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五四时期;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探索历程
五四时期,面对国家当前现状,青年学生纷纷开始觉醒开始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此时各种主义和学说相互充斥,青年学生经过比较辨析各种主义和学说,最终选择和认同了马克思主义。
一、在各种思潮的辨析中选择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各种各样的思潮和主义也一齐涌来,并且都标榜自己是救世良方。除了科学社会主义之外,还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工读主义、无政府社会主义、工团主义……。这些主义都被统称为“社会主义”,青年学生对此也是难以辨析,无所适从。正如瞿秋白所说,青年对这些思想有如“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
对此,青年学生对各种思潮与主义进行了思考和辨别。如青年社团新民学会召开新年会议,对各种社会思想展开广泛讨论,并在报刊上公开辩论。在会议上,针对有些与会者主张的“改良”的方法,有辩者提出对于“改造”抑或是“改良”,更倾向于前者,因为资本主义积重难返,非根本推翻,不能建设”。也有一些会员在辩论中不断强调坚持俄式方法的“改造”道路最为适宜。毛泽东力排众议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他认为“社会民主主义”,借议会为改造工具,但事实上议会的立场总是保护有产阶级的。对于社会上所盛行的“无政府主义”,他认为这种“主义”否认权力,“恐怕永世都做不到”。而对于一些人宣扬的“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亦是永世做不到的。只有“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
除了进行会议或社团讨论辨析各种社会思潮外,先进的青年学生也响应这些理论的倡议积极进行实践。然而由于些主义大多是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在青年学生的实践中被证实是不能拯救中国。其中,无政府主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是纯粹唯心主义的臆想,另外无政府主义势必导致社会的混乱状态,因而穷途末路是它必然的表现。此外,对于工读主义宣扬的建立没有社会压迫、财产共有、各尽其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进步的青年学生也纷纷建立起“工读互助团”,采取“脱离学校”、“脱离家庭”、“脱离婚姻”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另觅住处,半工半读,收入归公,按需分配。他们企图通过互助劳动改造国民性,进而实现救国救民的美好愿望。然而随着各种工读主义的破产,宣告了工读主义实践的失败。同样地,新村主义也在青年学生的实践中宣告失败。
“工读互助”、无政府主义和“新村”等空想社会主义试验的失败,证明了这些主义并不符合中国当前的实际,也使大批的青年学生重新审视选择的道路,放弃改良主义学说,选择马克思主义,并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传播。
二、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早期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传播主要采用经典原著翻译、文章及国外涉及社会主义的著作、创办报刊发表关于社会主义的文章、建立社团组织与创办书社等途径。
(一)通过翻译著作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文本研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受工团主义的影响,从1917年始,中国青年中掀起了留法的热潮,蔡和森、周恩来等大批先进青年学生在留法期间向马克思主义靠拢。他们也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的著作。1919年11月,《国民》第2卷第1号刊载《马克思和昂格思共产党宣言》,译者是北大学生李泽彰。此外该卷第2、3号还连载有常乃真译介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该译文摘自恩格斯的《致瓦?博尔吉乌斯》信中的两段话。在北京出版的青年学生刊物《曙光》自第1卷第6号起到终刊为止,前后共登载介绍苏俄的文章 23 篇,其中不乏列宁在1919年和1920年的一些著作和演讲的译文。
这些著述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资料,正是从最开始的学习中,青年学生慢慢形成自己初步的社会主义观点,许多青年学生开始著述关于社会主义的文章。
(二)通过成立进步社团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传播
广大青年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结合在一起,他们成立社团,开始各种社团活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在社团实践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五四时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社团主要有:湖南的新民学会,北京、上海、济南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天津的觉悟社,江西的改造社,武昌的利群书社和共存社,济南的励新学会等。在国外,留学生在法国成立中国留学生团体,如由“劳动学会”、“勤工互助会”、“劳人团”、“勤工俭学讨论刊社”、“工学实践团”等联合而成的“勤工俭学励进会”。
青年学生通过成立社团,在社团中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举行讨论会和讲演会,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比较辨析各种社会思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斗争,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开展留法学生运动、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在实践中进行锻炼,迅速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三)通过创办报刊传播马克思主义
五四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日益深入,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支持和鼓励下,广大青年学生掀起了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潮流,传播新思想的青年学生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不完全统计,仅“五四”运动后的半年内,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报刊达200 多种,分布地遍布全国各主要省会城市。” 毛泽东为湖南学生联合会创办的《湘江评论》、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恽代英为主要撰稿人的武汉《学生周刊》, 宋介、王统照等编辑的《曙光》,许德琦、黄日葵等编辑的《全国学生联合会日刊》等。
五四时期,青年学生非常重视报刊杂志的宣传作用,积极创办刊物,大量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宣传先进思想的重要载体。进步的青年学生充分利用刊物介绍西方民主科学知识,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更多的爱国进步人士选择马克思主义并投身于中国的革命实践中去。通过这些刊物的宣传作用,五四运动后社会掀起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
(四)通过创办书社传播马克思主义
开办书社是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式和载体。虽然当时还没有全国范围的书籍流通体制,但是,许多学生可以通过设立在各地的书店来求购最新的书籍、订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书报,及时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新时代的文化。这些书店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交流思想的活动场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学生中的传播。
1920年2月1日,恽代英在武汉创办的“利群书社”,直接经销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资本论入门》、《社会发展史》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1920年7月,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文化书社”,其经营的书籍杂志多种多样。共产党和青年团的一些机关刊物《向导》、《先驱》、《中国青年》等以及由新青年出版的一些共产主义书籍,推广力度特别大。《社会主义史》、《劳农政府与中国》、《新俄国之研究》、《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等书是这一时期最为畅销的书籍,而《新青年》、《劳动界》、《新生活》、《新教育》等则是畅销最广的杂志。这些书籍和报刊以最迅速、最简便的方法,介绍中外各种最新书报杂志,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大地推动了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三、利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
(一)联合工农群众,推动工农运动的发展
五四运动后,受到日益发展的工人运动的影响,逐步认识到工人阶级是进行革命的主要社会力量。因此,更多的青年学生开始到工人群众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
北京大学学生邓中夏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便开始投身于工人运动,走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早在1918年,邓中夏刚刚来到北京大学学习时就曾多次到长辛店铁路工厂调查,同工人建立了联系。此外,林育南与施洋、李书渠等青年学生在汉口徐家棚创办了工人夜校、工人子弟学校,将一批有一定觉悟和斗争坚决的工人及子弟吸收到学校,教他们学文化,并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1921年9月,粤汉铁路当局与工人发生磨擦,林育南抓住这个机会,成功地组织了一次罢工运动,工人们向铁路当局提出了《改良待遇的15条件》,经过谈判,工人罢工获得了巨大胜利。除了国内青年联系工人阶级外,旅欧青年学生组织了“华工总会”,还在华工总会和各个分会创办了工人夜校和专门为工人补习的学校,向华工们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华工们的思想觉悟,培养了一批工人运动的骨干。1921年,旅欧青年学生与华工们掀起了三次大的斗争,即“二二八”争取生存权、求学权的斗争,“八一三”反对中法秘密大借款的斗争以及争回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
(二)参与创建共产主义小组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开始兴起。1920 年 3 月,共产国际东方局特派代表魏金斯基来到中国,先后在北京、上海与李大钊、陈独秀会晤,向他们介绍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情况,帮助创立中国共产党。1920 年 8 月,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建立,陈独秀为书记,成员有李达、陈望道、俞秀松、沈雁冰等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全国各地组党的联络人。接着,青年学生在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指导和帮助下,参与创建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这些共产小组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领导工人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开始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确立了党的名称和性质,制定党的奋斗目标和基本任务。中共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参与创建社会主义青年团
青年学生在参与创建共产主义小组后,积极参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同时,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共产主义小组的筹建过程中,注意到“收罗左倾及有革命性质的青年,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遂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不久,便积极进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建工作。在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该组织成员包括教员李汉俊、陈望道,刚毕业的学生俞秀松、叶天底、施存统、袁振英、金家凤、沈玄庐,其中俞秀松担任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1920年秋至1921年春,李大钊、董必武、谭平山、毛泽东分别在北京、武汉、广州、长沙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这一时期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团员成分,以大学内的在校学生为主,“差不多可说完全是学生团”①。
社青团主要进行了联络和组织进步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建立工读互助团,举办劳动补习学校等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为党的事业准备了合格的接班人。共产国际对此也给予充分肯定:“中共依靠青年团,轻而易举地在知识分子中,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大规模的运动。在北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立大学处在我们的影响之下。”
[注释]
①樵子:《对于青年团的意见》,《先驱》第六号,1922年4月15日
[参考文献]
[1] 王付昌.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6:35-42.
[2]张江芬.五四青年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J].世纪桥,2015,01:7-9+12.
[3] 邵鹏文.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青年学生中的早期传播[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03:51-60.
[4] 张春丽.五四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原因、特点及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03:22-25.
[5] 李维汉. 回忆新民学会[J]. 历史研究,1979,03:3-24.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山东 青岛 26652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