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五四运动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上政治舞台,无政府主义思潮就是其中重要的思潮之一。无政府主义以其自身的理论特色,对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以及早期马克思主义形成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认识无政府主义有助于我们自觉抵制各种无政府主义的消极影响,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
一、社会背景
鸦片战争后,封建制度逐渐崩溃,资本主义虽有一定发展,但还十分薄弱。农民、小手工业者和其他小私有者占人口绝大多数,小资产阶级大量存在。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随时都有破产的危险,有财产公有、实行平均主义的愿望。另外,极端反动与专制的晚清政府为无政府主义的传入提供了极好的政治环境。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社会的一系列改良和革命并没有使广大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使人民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广大人民迫切的需要寻求一种解决现状的办法。 此外,多数从小资产阶级土壤中破茧出的知识分子,具有主观、片面、虚浮和急于求成的性格,当他们产生革命的要求时,无政府主义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从无政府主义本身来看,它虽未能承担起对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重任,但它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反封建的资产阶级启蒙和社会主义启蒙的作用。
二、无政府主义与新文化运动联系
(一 )反对强权和专制统治,对私有制度极端仇视,幻想保持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
无政府主义者把国家看作万恶之首,认为国家限制自由,维护阶级统治,颠倒是非,欺骗人民,制造战争,隔绝人群。他们主张取消一切与国家有关的政治制度、政党、法律、军队等政治形式,保障个人的自由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助。他们也反对私有制度,认为财产私有和人的本性不符,私有制度造成了无数人间罪恶和悲剧,无政府主义对私有制度的极端仇视反映了机器大工业条件下资本扩张和资本垄断给小资产阶级和手工业者生存空间带来的无情的挤压,以及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是社会底层人们的实际感受。此外,无政府主义者从反对专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对封建儒家思想的“革命”,他们发动了近代以来最为激进的“孔丘之革命”,“孔丘砌专制政府之基,以茶毒同胞者,一千年矣……夫大祀之牌位一日不入火刹,政治革命一日不可凑功,更何问男女革命,更何问无政府革命,擒贼先擒王,不之知,抑毋亦有所迷信乎!吾请正告曰:欲世界人进于幸福,必先破迷信;欲支那人进于幸福,必先以孔丘之革命”。他们将周公看作“古代野蛮民族中之狡猾者也”,孔子是愚民政策的“腐儒”、“小儒”,孔子被“民贼”所利用成为中国最大的迷信,养成中国人好古的癖好,阻碍了历史的进化和科学的发展。褚民谊说:“中国人最富好古思想,……其受毒致病之处,在于多读四书五经,食古不化,以致非古人言不敢言,非古人行不敢行,犹傀儡之一扬手,一举足,不能出于作傀儡之意旨”。此外,无政府主义者还提倡妇女解放和青年人大胆追求个人幸福,这些主张和新文化运动的观点相吻合,成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同盟军。
(二 )无政府主义强调“互助”是人的天性,合群是人的本能,主张人与人的自由联合。
克鲁泡特金将达尔文以“生存竞争”为基础的进化论,修改为以“互助原则”为基础的进化史观。认为在动物或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中,不是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种群得以生存下去,而是善于合作、互助的种群获得优先的生存权,强调:“不论是在动物界还是在人类中,竞争都不是规律”只有团结起来实行互助,才能“给个体和全体以最大的安全,给他们以生存、体力、智力、道德和进步的最有保证的最可靠的办法”。他自称对互助论的发现,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填补一个重大的空白”。无政府主义者认为竞争导致“人吃人”,他们坚持认为“互助”是进化法则,通过互助人类可以达致理想社会,无政府主义把这个理想社会称做“世界大同”,他们描绘说,大同社会以公有制度为基础,一切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都归社会所有。无政府主义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图景是以形式上的绝对平等与经济的绝对平均为前提的,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但是对照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这个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非常诱人,不难想象为什么当时有不少工人、农民、手工業者和青年学生拥护无政府主义的主张。此外,无政府主义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之上,以个人自由对抗占据强势的国家话语,宣称“无政府主义以个人为万能,因而为极端的自由主义,所以无政府主义乃个人主义的好朋友”。呐喊到:“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自由也。无自由而束缚于人者,牛马不若也。故而有侵犯我之自由者,我必出死力以争之,我虽死而自由不死,故曰不自由,毋宁死”。个人绝对自由,是无政府主义全部理论基础和根本出发点。 在新文化同人看来,自由同民主一样,也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参数,甚至对个体自由的诉求,常常被置于民主制度之上。鲁迅说“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郭沫若《女神》中的一些诗句很有代表性:“我自由创造,自由地表现我自己”,“我……我祟拜我”,我便是我呀,“我赞美我自己”等,对自我的强调成为他们叙事张力。五四时期,“人的发现”的内核是对人的主观精神的肯定和高扬,这是对封建统治阶级专政的反动,与无政府主义者在斗争的对象上是一致的。
(三 )中国的无政府主义的最大贡献也许在于提出了不断进行社会革命的主张。
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区分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认为政治革命是起点,社会革命是最终目标。他们不仅否定一切政治强权和政治制度,而且否定政治本身。他们认为,政治革命以推翻现政权为目标,革命胜利后仍然要建立政治制度,归根结底政治革命是少数人的革命。而社会革命则不同,因为它是大多数人的平民革命,社会革命的目标不是仅仅推翻旧的政治制度,而是要废除一切政治制度,恢复以人的天然美德为纽带的人与人的自由联合,建立和谐互助的新社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专门制定了五种革命方式: 书说 (书报、演说 )、群众联盟、群众暴动、平民抵抗 (抗税、抗役、罢工、罢市 )、暗杀 (以实际行动作宣传 ) 这些革命的方式都是以最大限度动员社会群体参与革命为标的。 无政府主义认为,政治革命是短暂的,社会革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知识分子只有不断回到民间,不断和普通民众保持密切联系,才能保持革命的活力,而且革命既是破坏旧制度旧政权的过程,也是建立和谐互助新秩序的过程,革命的双重任务决定了社会革命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成功。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将宗教、君主、国家等斥之为“无用的东西”,申明都“应该破坏”;鲁迅认为“国家谓吾当与国民合其意志,亦一专制也”,发出“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全都踏倒他”的号召; 无政府主义的社会改造论思想,涉及到社会生活层面,正是这种“否定性的态度”构成了新思潮的最为本质的方法论特征。
三、结语
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中,无政府主义是昙花一现的,它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无情批判,对专制统治的揭露,对个人自由的倡导,都和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基本原则相呼应,起到了思想启蒙的功效。但是,无政府主义的主张归根结底是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缺少现实的土壤,因此是不可能实现的。
[参考文献]
[1]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阿里夫· 德里克.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 [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吴雁南,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第二卷 [ 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4]丁小丽.论五四运动中的无政府主义[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7.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