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古以来榆林一直是军事重镇,在抗日战争中的陕北榆林无论对于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至关重要,邓宝珊坐镇榆林期间,致力于榆林局势的稳定。为此他安抚各部,做好防务,团结蒙古,还参与地方事务。更重要的是他注意交好共产党,与陕甘宁边区沟通良好,共同协防延榆,为榆林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邓宝珊;榆林;中共;摩擦
一、 邓宝珊其人与榆林的险要位置
1、 邓宝珊其人
邓宝珊,1894年出生于甘肃天水,名瑜,字宝珊。世人皆称其字邓宝珊。一直存有报国思想,早年曾参加过同盟会。在大革命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军界和政界都担任过重要军职。抗日战争时期在榆林驻防时先后任国民党第二十一军团军团长、晋陕绥边区总司令等职。
邓宝珊是个爱国人士,很早就受到共产党的影响,与早期的共产党人有所接触,并保持了长时间的朋友关系。对特殊时期的共产党人伸出过援助之手。兰州办事处处长彭家伦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称“邓宝珊政治眼光比较远大些,对我表示最好。关于我们的许多主张和在甘肃北出的问题都即表赞成”。谢觉哉也称:“邓是很明白的人。”他赞同共产党的团结抗日主张,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榆林的重要地位
榆林是历史上的军事重镇,明代成化七年(1471年)置榆林卫,将延绥镇迁移至此统治,成为九边重镇之一。榆林东面与晋西北相邻,西面经三边连接宁夏,南面是与陕甘宁边区连接,北毗邻伊克昭盟,最远到包头,归绥,处于晋、陕、绥边境之间,战略地位突出。当绥远、包头在日寇的进攻下相继沦陷之后,榆林成为了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成为阻止日军西进的重要的屏障。但是从各路溃退到榆林的兵士军纪涣散,加上各机构人员与难民很多,导致榆林城十分混乱。如果蒋介石继续放任榆林局势,日军则会乘机西进。而榆林的兵力是在陕北军阀井岳秀的武装力量上发展起来的国民党八十六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蒋介石试图控制八十六师,从陕北北部实现对陕甘宁边区的围剿都未奏效。榆林不仅是国民党对陕北仅有的控制区,也是陕甘宁边区重要屏障,更是阻止日军西进的重要军事城镇。因此它的稳定至关重要。
蒋介石深知榆林军事地位险要,需要一名能处理各方面关系且信得过的人,替他安抚榆林,防御日寇甚至掣肘陕甘宁。在人选问题上,蒋介石因谨慎而举棋不定。共产党方面为解决榆林之患,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安宁,从中积极斡旋让邓宝珊入驻榆林。最终迫于榆林危机的形势,蒋介石任命邓宝珊为二十一军军团长率领两万余名官兵驻防榆林。
二、 邓宝珊稳定榆林的举措
1、 为稳定榆林局势,交好高双成,安抚协调流亡军队
榆林原八十六师师长为高双成,系井岳秀老部下。在国共内战时期,曾与陕北地区的红军作战,因此他担心共产党人对其成见,对陕甘宁边区就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心存疑虑。邓宝珊尽心开导他:“国共团结就可挽救危亡,共产党的原则是‘互助互让。肖劲光、高岗一再说明不会挖友军的墙角,不在友军内搞秘密组织,要我们放心。”面对邓宝珊的劝说,高双成最终打消疑虑与共产党精诚合作。在驻防榆林期间,正是他们二人的相互信任,从正面打消了驻防榆林的国民党各部队之间派系纷杂的摩擦,基本上稳定了榆林地区的军事形势。
2、 团结蒙古王公,搞好各旗布防
邓宝珊很注意团结蒙古族,对伊克昭盟蒙古的王公大臣进行团结安抚,尽力搞好伊克昭盟各旗的布防,时常督饬国民党在蒙驻兵人员不得骚扰地方。为安抚蒙古王公的情绪,他参与成吉思汗陵墓西迁。“七七事变”后,日寇侵占了内蒙古东部地区,德王为了取得统治内蒙的权力,企图利用成吉思汗陵墓来控制、欺骗内蒙古人民。日伪军为了向西进犯,不时派飞机在伊金霍洛上空侦查。伊克昭盟盟长为避免成吉思汗陵墓被破坏,要求国民党派兵将陵墓迁往甘肃榆中县的兴隆山。邓宝珊参加了迁陵仪式。此举不仅安定了蒙古族人民,而且进一步团结了汉族与蒙族,为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维持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3、 参与地方事务,支持榆林的抗日宣传文化活动
稳定榆林的形势之后,邓宝珊还参与了一些地方的民众事务。1938年9月5日至13日,邓宝珊参加了傅作义在河曲召开的“河曲会议”。与会人员为北路军各方将领和中共代表,目的是增进相互了解、协商合作抗日问题。邓宝珊在这次会议上起了重要作用。
在邓宝珊坐镇榆林期间,榆林与延安的邮政往来并无限制,延安方面出的报刊和毛泽东著作如《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经常给在榆部队与机关邮赠。延安方面的文艺团体,多次到榆林宣传,备受当地军民欢迎。
三、 邓宝珊与中共的交往互动
1、与共产党人的交往
邓宝珊与早期的共产党革命同志李大钊等人有交往,与谢觉哉同志关系友好。抗日战争时期,奉命驻守榆林时积极派秘书汤昭武去延安联系共产党人,希望能沟通好双方关系。毛主席表示:“邓先生是我们的老朋友,将来我们之间的关系,相处好是没有问题的。”为了与陕甘宁边区成为睦邻关系,邓宝珊还曾派副官带着他和高双成的信件,前往陕甘宁边区绥米佳吴清警备司令部所在地绥德拜会陈奇涵司令员。就陕北防区相关军事领导进行会谈,并达成友好协议。抗战初期王震也曾亲往榆林访晤邓宝珊,共同协商双方合作抗日的对策。中共地下党员汤昭武等人长期以秘书身份作为掩护,利用邓宝珊部担任官佐身份积极开展工作,与八路军办事处保持联系。
2、与中共部队互通消息,联合布防,抵抗日寇
为了沟通联络协防抗日,邓宝珊在边区绥、米、葭(佳)吴清警备司令部的驻地绥德设立了办事处,任命开明士绅刘绍庭作为办事处主任,负责与延安方面的联络工作。并指示了所属部队要“维护边区到榆林的交通安全,保护来往人员和物资的顺利出入。”榆林至宋家川对岸的碛口与军渡属于邓宝珊榆林辖区,是边区通往前方根据地的重要通道,为了与延安方面保持友好的睦邻关系,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人的侵略,邓宝珊命令部队务必保障榆林到边区的路面安全,确保路途中的人员与物资安全经过。
在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和榆林多次遭到日军的轰炸,邓宝珊时常与延安方面进行电话沟通,对日军进行联合部署来防止日军空袭。除此之外,日寇于1938年、1939年两次侵犯陕西府谷和山西保德,邓宝珊与八路军配合得当,迫使日军仓皇撤退。
四、邓宝珊对待国共摩擦的态度
从1939年初起,国民党开始采取措施限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国民党调集了40万军队从南面和西面对陕甘宁根据地进行封锁。在日军进犯陕甘宁边区最频繁、最猖狂的时期,国民党不断地对中共控制下的边区制造摩擦事件。在当时内外交困的环境下,共产党有过动摇认为“邓、高两人都是中间派,对蒋有矛盾,对我有友谊,但在将压迫下,对我北部加以扰乱仍有可能。”但事实证明,邓宝珊一直在努力维护抗日统一战线,团结抗日,为此不惜与蒋介石抗争。邓宝珊曾强调:“我民族之前途有二:一存,一亡,欲存则全体应加强团结,因为只有团结,才是抗战胜利的基础。”
1939年冬至1941年春蒋介石的抗战政策由对外抗日转向对内剿共,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用武力侵占陕甘宁边区的淳化、旬邑、正宁、宁县、镇原五县。邓宝珊不愿破坏抗日统一战线,找借口推辞接受蒋介石的命令或是对蒋介石的反共行为保持沉默,消极抵制蒋介石。同时向延安表示:“我们交朋友就要交到底,彼此心照,不再明言。”当绥德县发生摩擦时,当时担任绥米佳吴清警备司令的王震秉承中共中央“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对摩擦作了相关的措施。邓宝珊不但没有阻止,反而对王震持友好的态度。1943年5月,国民党趁共产国际面临解散之际,想要彻底消灭共产党、取消陕甘宁边区政府。向陕甘宁发起猛烈进攻。邓宝珊一心以团结抗日大局为重,尽力与陕甘宁边区政府保持沟通,结成睦邻友好的关系,对于蒋介石这种破坏团结的做法,予以抵制或不参与。邓宝珊曾大胆劝谏蒋介石不能打内战,他说:“我愿把领袖拥护成华盛顿,不愿把领袖拥护成拿破仑”毛主席在给邓宝珊的书信中言辞恳切地感谢他为共产党、为抗日战争做的一切:“先生尽了大力,我们不会忘记。八年抗战,先生支持北线,保护边区,为德之大,更不敢忘。”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邓宝珊在榆林主政期间,大力整饬榆林防务,团结各方,做好延榆协防,有效地稳定了榆林的局势;与陕甘宁边区的互动,有效地阻击了日本的西进与侵略,使得榆林免于日寇的侵袭。在国民党反共过程中,某种程度上抵制了胡宗南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和包围封锁,解除了陕甘宁边区在北方的威胁,客观上促进了陕甘宁边区的发展。总之邓宝珊在榆林的抗日统一战线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甘肃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会.甘肃党史资料.第2辑[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27.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谢老在兰州[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78.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陕西 西安71600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