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长期以来,语言学家主要研究人们学习语言的能力,并且由此提出了同质理论。但是同质理论有其本身潜在的弱点和缺陷。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我们的语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体。本文先讲述了语言变体,然后拿洋泾浜语等做例子,说明了语言变体的发展过程及其方向,然后讲述人们在学会了各种各样的语言变体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在经过语言转码来适合各种交际场合来实现交际的目的。借此倡议人们在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中,要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来达到最完美的交际。
关键词:语言变体;语码转换;交流
导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语言变体已逐渐发展成社会语言学这个新领域。William Labov是语言变体的创始人,在他1963年和1966年所写的散文以及跟他的导师Uriel Weinreich和同学Marvin Herzog合著的作品中,这些语言学家从针对语言变化理论所做的实证性研究中提出了一种理解语言本质的新思维。他们认为语言是一个有规律的同质系统,随后Labov做了一些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完善。从那时起,更多的语言学家参与其中,比如说Hudson, Ferguson等等。语言变体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的语言学科目,有其自身的主题、理论和研究方法。这篇论文旨在讲述语言变体以及他们之间的转码现象,以实现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经过语言转码来适合各种交际场合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1.语言变体的定义
所谓非语言交际,所有的语言都有变体,也就是说,每一种语言都有各种各样的变体。Hudson把语言变体定义为具有相似分布的一系列的语言符号,根据他的定义,我们可以说出以下语言变体:加拿大英语,伦敦英语等等。Ferguson对语言变体所下的定义为:很大程度上同质的众多语言模式,可以历时性地进行分析,有大的语料,可以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进行交流。请注意“很大程度上同质”这几个字,因为完全的同质是不现实的。总会存在一种变体,我们会把这种变体看成是某种语言的一个变体,某个个人在某个语言社区中必须要用的一种变体。Hudson 和Ferguson都把语言变体定义为一套特殊的语言符号,比如说声音、词语、语法特点等等,这些都与一些诸如地理和社会等因素息息相关。
2.影响语言变体的因素
作为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语言在人类世界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环境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使用的语言千差万别,由此产生了语言变体。现在我们就来讨论下地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语言变体的影响。
2.1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是观察语言变体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当你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观察时,你会发现不同地方的语言具有各自显著的地方特色。根据地理位置来划分的语言变体又称为区域变体。当一种语言具有多个变体时,如何分类这些变体就成了焦点问题。方言是一种用来描述不同地区语言特征的术语,并由此显示出这些语言的地方性特征。有时这些地图显示的是跟这些语言特征有关的实际的边界线,这些边界线叫做同言线。而当一些如此的同言线一致时,由此就产生了方言线。但是如何通过方言线区分比如说在伦敦英语和纽约英语中发现的各种各样的变体? 当语言变体涉及区域变体时,我们不应该跟口音相混淆。比如说,标准英语,就有各种各样的口音,这些口音经常跟地理和社会因素息息相关,比如说北美、新加坡、印度、纽约等等地区。北美最普遍的口音有时被称为通用美国英语,最近,又被称为网络英语,这种口音跟大部分电视上的广播员的口音没有丝毫关系。总之,说英语不带口音是不可能的,世界上不存在不带口音的英语。我们听到的发言就是一种口音,这是一种社会口音,我们必须注意到不同口音的不同进化差异。
2.2社会因素
区域语言变体以地理因素为基准,而社会语言变体跟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有关,主要的因素有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种族等。比如说,在印度,种族是最清楚明了的社会差异,经常决定一个人用什么样的语言变体。在美国可以感受到种族变体差异,在这里一个种群对应一种英语的语言变体,这种语言变体经常统称为非洲裔美国人白话英语。
3.语码转换
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变体。方言、语言、风格、标准语、洋泾浜语、克里奥尔语倾向于感情方面,而语码这个术语是中性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可以用于指代两个或者多个人为交际而使用的语言变体。
3.1通用语、双语和多语介绍
1953年UNESCO 把通用语定义为不同于母语的人们习惯使用的用来进行交流的语言。其它变体大致也是此种情况。Samarin把这类变体分为四类:贸易用语、交际语、国际语和辅助语。 这些语言一般是因为被迫或者是自愿的人口迁移或者也可能是为了贸易而产生的。
恰如单语是只使用一种语言的能力一样,双语和多语是个人或者社区成员有效使用两种或者多种语言的能力。实际上一个人只精通一种语言变体的现象是很少的,大部分人都精通几种语言变体,或者是双语,也有可能是多语。
比如说洋泾浜语,这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赤道地区,尤其是海洋的入海口附件。他们的这种分布现状很大原因是因为长期的贸易模式所导致的,其中包括奴隶贸易。我们都知道洋泾浜语是克里奥尔语的早期阶段,它来自于交际的需要。洋泾浜语不是任何人的母语,只是一种交际语。它是多语言形势下为了交流而产生的一种语言,产生这种语言可能需要至少三种语言。而当这种语言成为新生代的母语时,它就变成了克里奥尔语。
3.2语码转化
当人们交流的时候,他们一般选择一种特殊的语码,或者是从一种语码转换到另外一种语码,由此创造一种新的语码。语码转换可能发生在谈话者之间,也有可能发生在说话者一人身上。如果发生在一人身上,那就可能是句子之间的转码或者是句内转码。语码转换可能是由于个人的选择,也有可能是一个群体身份认同的重要符号,这个群体在共同的追求中一般使用多种语言进行交流。正如Gal 说的那样“语码转换就是一种交流策略,可以用来建立或者破坏社区界限、也可以用来创造或者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在多种语言并存的国家里,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这种能力是很常见的,新加坡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新加坡有四种官方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泰米尔语和马来语。其中马来语是他们的民族语。新加坡大部分人说闽南语(闽南语是汉语的另外一种变体)。国家政策促使英语作为他们的贸易语,汉语普通话作为国际语,马来语作为该地区的语言,泰米尔语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语。对于一个在新加坡长大的中国孩子来说,他可能跟父母讲闽南话,跟兄弟姐妹讲不正式的新加坡英语。而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又有可能讲闽南话或者不正式的新加坡英语。而在新加坡学校里,一般都讲正式的新加坡英语或者汉语普通话。如果这个孩子是基督信徒,那他在做礼拜时一般会使用正式的新加坡英语,但是如果他是佛教或者道教信徒的话,他在做礼拜时一般就会改讲闽南话。在政府上班的雇员一般都讲正式的新加坡英语或者有时候会讲汉语普通话,但是在购物的时候却又改讲闽南话或则不正式的新加坡英语。
3.3语码转换对交际的重要意义
通过各种各样的语码转换,首先我们可以表明对话者的身份。语码转换可以显示说话者的社会地位,以及跟听话者的关系。比如,父母通常对自己的孩子采用直接的方式或者一些命令性的词语。但是,如果他们的孩子病了,父母就会马上转换成温柔和善的话语以显示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担心和关心。
其次语码转换可以缩短我们跟对话者之间的距离。对话者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不同的语码以拉近跟对方的距离。比如,当奥巴马总统在复旦大学做演讲时,他说首先用汉语说“你好!”,然后再用英语继续他的演讲。
第三语码转换可以使我们避免跟对话者的冲突和隔阂。考虑听话者的感受,避免直接说一些尖酸刻薄的话语。在交流中采用语码转换的方法可以缓和我们的情感从而避免冲突。
第四语码转换可以使我们避免尴尬。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当我们讨论一些敏感话题时,我们最好采用间接的方式来谈。
最后语码转换可以填补谈话者的语言空白。用于文化差异,讲话者所说的某些事情可能听话者压根都没听说过,因此,交谈双方可以采用语码转换的方式来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总之,语码转换是一种很有用的社会沟通技巧,我们必须加以重视以达到最好的交流效果。
结论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语言在人类世界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环境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使用的语言千差万别,由此产生了语言变体。比如说洋泾浜语,这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赤道地区,尤其是海洋的入海口附件。他们的这种分布现状很大原因是因为长期的贸易模式所导致的,其中包括奴隶贸易。语码,作为一种中立的语言变体,主要是指两人及多人所使用的以交流为目的的一种语言体系。语码转换主要发生在话轮转换中,对社会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Gal 说的那样“语码转换就是一种交流策略,可以用来建立或者破坏社区界限、也可以用来创造或者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于语码转换的重要意义,人们在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中,要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以达到最完美的交际。
[参考文献]
[1] Fischer, J. L. (1958). Social Influences in the Choice of a Linguistic Variant. Word.
[2] Hudson, R. A. (1996). Socia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吕黛蓉等.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语码转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2).
[4] 阮畅.语言变异研究综述.唐山学院学报.2003(01).
[5] 田贵森,孙建民.语言变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