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9186
南楠

  摘要: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前途。当代大学生作为活跃于网络环境的较大群体,其价值观的塑造与发展势必会受到网络的影响。因此,明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网络环境中面临的优势与挑战,并着力探索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网络;大学生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并要求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①。这是对作为青年中的重要群体的大学生提出的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活跃于网络环境的较大群体,其价值观的形成势必会受到网络的影响。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发挥的优势,明确其面临的挑战,从而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网络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发挥的优势

  网络作为新型媒介,相对于传统的大众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培育方面,具有更大的涵盖面、更强的生动性及更强的时效性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一)网络可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涵盖面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我国的网民数量及增速呈现持续走高的趋势。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同时,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2015年新增网民3951万人,增长率为6.1%,较2014年的网民规模提升1.1个百分点。②在3G、4G网络、智能手机日益普及的形势下,目前,高校大学生更是手机人手一部,几乎每天上网。从这种情况看来,可借助网络在大学生的受众涵盖之广,对其生活和学习各方面影响之深,以网络作为传播的重要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阵地狭窄、范围小的局限,充分拓展教育阵地,强化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从而使他们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网络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动性

  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不同,网络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颖,具有更强的生动性。其一,网络媒体是以集图文、视频、音频等于一体的多种形式传播信息,比传统大众媒介仅通过文字呈现更易获得受众的关注。其二,网络本身的去地域性的、全球化的特性,决定了信息的流动性和共享性强,受众可根据自身喜好和需要自由地选取信息,这比受外界强加更有感染力。其三,网络媒体增强了用户之间、信息之间的交互性。网络结束了以往传统媒介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二元对立的局面,每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又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信息的传播实现了由以往的一对多、点对面向一对一、点对点的转变。这样,二者可以进行实时交流,不同的用户可以就同一信息发表不同的声音和见解,与传统媒介相比,信息的内容与形式会更加丰富多样。将网络传播信息的生动效果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采用大学生关注的内容和喜爱的方式进行宣传与教育,增强感染力,吸引大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注与认可,从而规避传统教育的枯燥、学生缺乏积极性及主动性等尴尬境地③。

  (三)网络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效性

  网络作为目前最高等级的信息传播媒介,承载多种传播工具,如论坛、微信、QQ等,人们借此可突破时空界限高效获取同步信息,即使在不同地域也可就同一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加强了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互动交流。网络信息的时效性是任何传统媒介都难以比肩的。传统媒介信息的时效性效果可能会因制作过程的耗時而减弱,网路媒介却不会,任何时间、地点的突发事件,只要在场网民有可摄像的手机,就可直播现场实况,这才是真正的时效性。第一时间发布的信息往往比滞后性的信息更能吸引人们注意。因此,通过网络媒体定会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借助网络,就能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最新消息,如新出台的文件、政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的新闻、典型事例等快速传播给大学生,吸引大学生的关注,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效性,更能彰显时代的强音。

  二、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犹如一柄双刃剑,我们不仅要看到网络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发挥的优势,也要明确在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才能直面挑战,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

  (一)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易受动摇

  不可否认,网络在促进当今全人类文明的交流融合,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方面的确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是,也应看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在网络世界的主导地位,大肆宣扬其政治主张和价值理念,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企图削弱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一些居心不良的中外敌对分子利用电影等文化产品在网络上进行无形的文化渗透和价值输出,大肆推销西方“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及民主社会主义等,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他们的真实目的:在于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争夺话语权,妄图侵蚀我国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降低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动摇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这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带来恶劣影响,削弱了“三观”尚未成型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有的甚至怀疑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由于不了解国际政治形势,西方文化隐秘的渗透性,一些大学生易出现思想混乱,有的价值取向甚至偏离,出现对社会主义信仰的动摇、理想信念的缺失等问题,这都严重干扰和冲击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二)大学生应具备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

  在网络世界,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信息,可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也有可能是消极腐朽的。由于对信息的监管不够严格,网络空间内不仅充斥着大量的庸俗乏味的消息,低俗色情类的图片视频等,而且有不少人极力推崇西方的价值观,醉心于奢靡的物质生活和休闲娱乐活动等。这些问题极易引发大学生思想的混乱,价值观念的扭曲,使其受到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的严重侵蚀,而青年学生应具备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及勤俭节约的美德则有可能面临缺失的危险,这与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理念背道而驰,妨碍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树立,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大学生应有的道德素质易受冲击

  在现实世界,大多数人能自觉以道德和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免受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但是,在网络环境中,由于信息的隐匿性和人际交往的虚拟性,不少人错误地把网络视为无需遵守任何道德和法律约束的公共场所,许多言论和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导致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表现在:一些人不加甄别地传播网络消息,甚至是网络谣言,导致人人惶恐;一些人滥用所谓的言论自由和权利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或满口脏话、不讲文明,或恶语相向,诽谤中伤他人,或肆意妄为、缺乏自律;等等。这些因缺乏监督和制约而钻法律和道德的空子,滥用言论自由权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的大肆泛滥,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在网络发挥发挥的主导作用,极易使大学生放松对自己的约束与要求,导致其道德观念的缺失,责任意识的淡薄等。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

  网络环境错综复杂,如何在信息多元且虚拟的网络背景下直面挑战,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自觉践行,是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全社会和高校都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网络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一)开拓网络传播阵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引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这是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巩固主流价值观主导作用的需要,也为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创设了网络平台。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阵地,要坚持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力争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丰富多元,增强传播效果。第一,坚持正面宣传原则,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专题网站和网页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宣传和教育活动,真正把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到网络建设中。如:中国文明网设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网页,通过中央精神、本网推荐、媒体评论、学习资料、读书推荐等模块向网民详细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政策,引领大学生在内的社会成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增强了宣传和教育的即时性和针对性。第二,政府和社会要主动掌握舆情,通过网络科学合理地引导舆论。对一些重大、敏感、易被不法分子用以误导大学生的、诋毁党和国家形象的重大事件及时向社会解释并疏导,并通过权威媒体在总结专家分析和民情讨论基础上发布观点,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第三,积极培育网络“意见领袖”,发挥其舆论引导力。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大众传播并非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样的过程。树立网络“意见领袖”尤其是多数大学生心中有威望的人,可以是学生崇敬的名人,如俞敏洪、马云等,借助网络平台与学生畅谈梦想、信念等并施以正面影响,营造积极健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第四,借助自媒体平台,采取隐性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QQ、论坛、微博和微信等大学生常用的自媒体网络平臺,挖掘当下社会热点,以案例、故事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传递给大学生,增强其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二)完善网络监管机制,为大学生培育正确的价值观营造舆论氛围

  缺乏监管的网络环境充斥着大量的消极腐朽信息,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形成巨大冲击,因此,亟需完善网络监管机制,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其一,国家方面要加强网络立法工作,规范网络信息准入。打击借助网络宣传不良信息的行为,保证网络秩序健康运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环境中的主导地位。其二,社会方面,健全舆论的预警与监管机制,及时清除不良信息。加强舆论的即时监管,一旦发现有诽谤或谣言甚至危害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当即查明并告知公众,并对发布者予以相应的惩戒,同时建立信息屏蔽制度和责任追究制,规范传播秩序,确保网络言论的真实可靠性,引导大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其三,在学校方面要建立网络信息的长效引导机制。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借助学生常从校园网联网的的优势,建好校园网站与校园论坛并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对学生关注的重大事件和问题,综合正面宣传、反面点评、客观评判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互联网中自由发表观点和想法,以便教育者掌握学生真实情况,再通过相应网络媒体工具针对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从而能够使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能对症下药、落到实处。此外,高校教育工作者亦应借助网络的传播手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主动在网络上尽可能客观、全面地为大学生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寓意及其与其他社会思潮、价值理念的比较,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多种价值选择,最终在比较中将自主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主导价值观。这样大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地信仰并理性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当前部分大学生肆意散播一些网络谣言、发布不文明甚至怀有恶意的信息等不良行为,本质上反映了大学生媒介媒介素养亟待提高的现实问题。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增强其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其一,提高大学生有效选取所需信息的能力。不少学生对如何从杂乱海量的信息中有效提取所需信息存有困惑,学生管理处可就此问题邀请专家开展 讲座或座谈会,以教会学生有效地运用网络工具提取并整合信息。其二,提高大学生鉴别信息的能力。部分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真伪、美丑缺乏判断力,易被虚假信息蒙蔽,作出错误的选择。通过教育,有意识地激励学生独立思考,依据信息来源、作者、图文等分析并判断网络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准确,自觉抵制虚假信息;学会分辨网络信息的真善美、假恶丑,抵制错误的价值倾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三,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明确网络世界并非脱离于现实世界的独立存在,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因而也需要遵守相应的道德和法律规范。在网络空间,大学生同样要学会自觉约束和要求自己,不仅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摒弃错误的价值观,而且发布的信息真实可靠,要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

  总之,网络媒体是当今世界信息传播的新型载体和重要平台,是多元思想汇聚和争鸣的场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影响元素。大学生的价值走向决定了整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走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如果不借助网络手段培育大学生这种正确价值观,其核心地位就难以确立,就更谈不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了。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优势规避挑战,如何有效地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使他们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注释]

  ①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5-05(2).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1月)[EB/OL].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W020160122639198410766.pdf,2016-01-22.

  ③王双群,潘学良.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湖北社会科学,2014,(11).

  [参考文献]

  [1]王双群,潘学良.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湖北社会科学,2014,(11).

  [2]唐平秋,卢尚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

  [3]王金磊.借力新媒體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4,(11).

  [4]任艳妮,秦燕.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5]刘文佳,杨永志.论网络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J].学术论坛.2015,(2).

  [6]姜竹青.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5).

  [7]檀江林,郑晴晴.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探析——基于全国20所高校的抽样考察[A].当代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报告——第十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2014)优秀论文集[C].2014.

  [8]武天舒.新媒体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J].商,2015,(31).

  [9]林致远.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J].教育评论,2015,(12).

  [10]项久雨,任杰.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成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1).

  [11]李玉英.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养成机制探析[J].山东高等教育,2014,(0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