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庸哲学的内涵丰富,包括处世哲学、人性论、功夫论、境界论等多方面的内容。但对于中国人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它的处世哲学。中庸的的处世哲学包括时中论和和中论,要求我们培养方圆性格、宽容性格,要求人格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庸;时中论;和中论;性格培养
对“中庸“的解释众说纷纭。对“中”的解释大致有三种:一是指中间或两者之间;二是指适宜、合乎标准。三是指人心、内心的和谐境界。“中庸”之“中”主要是指一个恰好的度,在面对复杂事物是把握精确的分寸。把握住合适的分寸、掌握了度就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庸”一般解释为平常、日常。程颐解释为“不易”;朱熹释为“平常”;冯友兰则说:“所谓‘庸者,乃指‘平常的行为而言。”在我看来汉代许慎说:“庸者,用也”非常道理。“中庸”就是把握复杂事物的度,并把这度运用到实践中。
一、 中庸处世哲学的内涵
中庸哲学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在儒家的思想系统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中庸哲学的内涵丰富,是一个成体系的系统,包括处世哲学、人性论、功夫论、境界论等多方面的内容。但对于中国人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它的处世哲学上。作为处世哲学的中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时中论和和中论。
1.时中论
时中论是中庸哲学的核心内涵。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1],孟子称孔子乃“圣之时者”,张载认为“时中之义甚大”,近代梁启超更是称中庸为“流动哲学”。可见时中在中庸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时中论在儒家哲学中主要是指处世的灵活性。“时中”的含义是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中,一时一中,不能用一成不变的中来处不同的时。也就是说中要随时的变化来不断的调整,指的是中作为原则的灵活性。“时中”这一灵活性的原则对主体提出来的要求是便是灵活处世,即“行权”。在行权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就牵涉到“经”与“权”的问题。在孔子看来“经”是“仁”的外在表现,是依“仁”制定的外在行为规范。但是“经”并不是时时都体现“仁”。正是“经”与“权”的这种不同步性使得“行权”成为可能。“权”是以“仁”为依据的,是在“经”不能体现“仁”的时候的一种“权宜”。这种“权宜”并不是没有原则性,灵活性只是时中论的一个方面,除了灵活性外它还有原则性的一方面。也就是“时中”作为标准的问题。
这个标准即是《中论》所说的“惟变所适,惟义所在”。所谓的“义”指应当、当然的准则。儒家的的准则包括外在“礼”、内在的“仁”。孔子认为“夫礼所以制中也”[1],明确把礼作为“中”的标准。孔子还说:“不知礼,无以立也” [1]。可见礼作为标准的重要性。
但是如果不体会礼的内在根基,不理解礼的内涵,那么对礼的践行只能是被动的。如果是这样那么礼就会流于形式,甚至会造成“以礼杀人”的可怕后果。因此外在的礼的规范必须变成主体内在自觉。儒家挖掘出仁成为主体的内在自觉,以仁作为礼的根据,依仁而礼。孔子就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没有仁做内在的基底禮可能会背礼。可见时中行“权“要守礼,不是被动的守“礼”而是能动的循“仁”。
中庸作为儒家的至德在实践过程中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以致圣人也难以长久。因此为了防止中庸因难以到达而滑落为妥协、折中主义,时中论还强调了一种“次中”的状态。“次中”的层次反映在对“乡原”的反对,对“狂狷”的赞许上。
2.和中论
和中论是中庸处世哲学的另一主要方面。如果说时中论讲的是中庸之道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那么和中论则体现了中庸之道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原则。如果说时中论是从动态方面讲处世的灵活性,那么和中论则是从静态方面讲处世的周延性。追求和谐是和中论的处世哲学的主要目标。
在儒家那“和”的“中”是什么呢。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之,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程子曰:‘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乐胜则流,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2]“愚(朱熹)谓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全体也。毫厘有差,则是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行均也。”[2]可见儒家“和”的“中”是“礼”。儒家的和中论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另一方面是“和之用,礼为贵”。“礼之用,和为贵”是指系统内的各因素、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通过“礼”这一原则性的标准达到和谐的状态。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和谐,“礼”不能死守原则不动摇,要向灵活性转变。也就是前面时中论讲的,要实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和之用,礼为贵”是讲和谐状态是有原则的融洽,是在“礼”的标准的节制下,和谐很重要,但不能沦为乡原。
和中论的处事原则在处理中国传统的“天人关系”、“群己关系”、“义利观系”充分体现了其价值内涵。在天人关系上儒家讲“天人合一”,儒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突出体现了一种重人不轻天的和谐论倾向。儒家讲“立人极”,肯定人在天地间的最重要的地位。正因为人是天地间最富灵气的生物,人具有伦理道德性,所以人异于禽兽,立于天地之中。儒家虽然肯定人贵于其他事物的价值,建立起“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体性原则。但是儒家的这种天人关系并没有导致人类中心主义。相反儒家高扬人与万物自然地和谐相处。如孔子就讲“钓而不纲,弋不射宿”[1],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4]。
群己关系,就是集体、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在群己关系上儒家的基本取向是群团主义。这一价值取向的基本内涵是,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为了集体的利益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自我牺牲。孔子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1]儒家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虽然坚持群团主义,但并不意味着不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儒家的价值观是一种和中论的价值观。在儒家看来个人的社会价值与意义蕴含了个人的自我价值,个人的自我价值就是通过其对社会的价值实现的,这充分体现在儒家的成己论中。儒家讲“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是儒家成就君子人格的三阶段。可见在儒家看来,要实现自身的社会功绩,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前提是个人自我人格已相当的完善。因此在群己关系上儒家虽重群但也不轻己,他强调的是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实现。
义利观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认为儒家是重义轻利的。但是儒家的中庸之道的立场来看,儒家是重义不轻利的。孔子“罕言利”但并不是不讲,他承认人的物质欲望,认为这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表现。孔子反对的只是不义之利,反对的是追求利的不正当的手段和方法,并不是利本身。同时孔子认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是义。而且孔子强调义为上。是在义利发生冲突的时候的一种取舍。可见在孔子那利并不是毫无重要性可言,在他看来利有存在的合理性,并且大利即大义,以义为上只是在义利发生矛盾的时候。孔子的义利观是见利思义,重义不轻利。
二、中庸之道對性格培养的启示
1.方圆性格。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讲时中论,讲究的是处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这对于性格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今是一个“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之于先古更加复杂。有研究表明只要通过四个人世界上的任意两人都能联系上。可见这个时代我们的交际网络是何等的复杂。我们每天都在和不同的人和事物打交道、交流。如何能够和他人实现有效地沟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在当今“网络时代”一个重要的生存问题。性格太刚直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会撞的头破血流的。而一个毫无原则的人,只会随波逐流,淹没在茫茫人海中,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在这样一个关系复杂的时代,中庸之道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处世哲学。时中论讲究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在今天非常有市场。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既不能冥顽不灵,又不能随风摇摆。要固守自己的原则,同时应与时而“中”。这就要求人们培养一种方圆性格,所谓方圆性格是讲既要象方一样横是横、直是直,有原则,又要象圆一样圆润、平滑,灵活处世。在与人交往中要内方外圆,做事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保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要与人融洽相处,做像个有原则的圆滑人。
2.宽容性格。毫不怀疑今天是一个多元时代,各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处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需要培养一种宽容的性格。正如和中论提倡的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宽容的性格要求我们做到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我们要学会包容各种观念、想法,要以一种冷静的立场、分析理解。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但也不反对与己不同的合理观念,对持这些理念的人包容、理解。宽容不是一味的放纵,要以“礼”为贵。做一个宽容的人不是做一个“滥好人”,宽容是有原则性的。这个原则在我看来是社会的底线伦理。对于那些不违背社会风俗习惯,不超越底线伦理的现象观念,我们可以理解、包容。这种宽容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多样性,让各种观念、思想竞相迸发,有利于发掘社会进步的多样活力。宽容的原则性要求我们坚决抵制各种有伤社会风俗、有违底线伦理的社会现象和思想观念,保证社会风气的纯良。培养起这种宽容性格,才能使我们在今天的信息爆炸时代,能够充分享受信息带来的便利、欣赏丰富多彩的思想图景,同时能够保持思想的纯洁,抵制、打击不良思想风气。
3.人格的全面完善。中庸之道讲成己成物的统一对于今天私欲膨胀的时代具有重要的警醒意义。在市场经济时期,人们的私欲空前膨胀,追求个人的成功成了人们的主要目的,人们的信念是只要成功不管优秀。中庸之道要求人们成己是为了成物,成物是成己的最终目的,同时和中论也要求我们做到义利统一。成己成物的统一、义利的统一要求我们全面完善自己的人格。在市场经济时代,追求利益是人生存的基本要求,我们不能剥夺对利益的追求。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获取利益的手段必须正当,财富的使用必须有意义。培养完善的人格要求我们不仅要做一个成功的人而且要做一个优秀的人。优秀是成功的基础,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我们必须使自己优秀起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要“修己以敬”,要成为一个内心丰富的人。一个在道德上全面的人,他在事业上才有可能取得长足的成功。事业上取得成功了,个人人格完善,成长道路并没有终止。在成己之后还有成物的一方面,一个真正道德高尚的人,必定是关心人间疾苦的。成物要求人能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使自己立于天地之中。成己成物的统一才是人格的全面完善。
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重要内容,中庸之德是儒家的道德最高要求。中庸的思想时至今日对人们仍用重要影响,尤其是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对于中国人的影响更深。中庸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性格深处,应该挖掘我们身上的中庸智慧,使中庸智慧在我们性格中真正显现出来。用中庸的处世哲学培养我们的性格、进行人格修养,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成功且优秀的人。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 [M].中华书局,2009.
[2]朱熹注.四书章句集注 [M].中华书局,2009.
[3]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 [M].中华书局,2009.
[4]王夫之.张子正蒙注 [M].中华书局,197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