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托马斯·库恩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以下简称《结构》)中提出了“范式”概念,这一概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科学哲学界,更渗透到了诸多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范式”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库恩对“范式”基本含义的论述也多达21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库恩在发现“范式”的使用存在问题之后,“范式”在后库恩时代逐渐消失。本文对库恩的“范式”理论作了系统地总结分析,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范式”本质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今后在研究中规范“范式”的原本含义。
关键词:库恩;范式;科学革命
1962年,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出版了《结构》一书。该书中频频出现“范式”、“不可通约性”、“科学共同体”、“常态”、“危机”等库恩式专业术语,在社会科学界引起了强烈震动。库恩由此被誉为“现代科学哲学之父”,美国著名学者罗蒂称其为“二战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在《结构》中,“范式”一词是该书的关键,而且也是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范式”一词的出现,在世界学术范围内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由此,心理学界提出“范式是否可以成功重建心理科学发展史”,经济学界提出“改革目标转换模式”,企业界提出“再造企业内部结构”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古老而又崭新的问题。问题古已有之,而现在要通过“范式”理论从新的视觉入手,进行分析、再分析。然而,由于“范式”本身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所以,“范式”概念到了后库恩时代就渐渐淡化乃至消失。
一、库恩的“范式”概念
“范式”一词源于古希腊语parade Gina ,最初用于语言学中,原意是语法表示词形的变化规则,如名词变格、动词人称变化等,由此可以引申出模式、模型、范例等义。所以,“范式”一词并非库恩自己所创。李醒名在《库恩在科学哲学中首次使用了“范式”术语吗?》一文中指出,“范式”一词从15 世纪进入了英语词汇之后,先后有马赫、迪昂、威纳以及默頓先于库恩在科学哲学的意义上直接使用了该词。尽管“范式”一词并非库恩所创,但是,库恩却赋予其新的涵义,将其上升为理论来描述科学发展模式,这不但引起了哲学家、科学家的热烈讨论,也引起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以及法学等诸多领域的注意。
由于库恩在《结构》一书中并没有提出“范式”的确切定义,所以,学术界对“范式”的讨论愈演愈烈,由此,“范式”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借用十分频繁,当中出现滥用现象又不足为奇。1965年,英国剑桥语言研究室的马格丽特·马斯特曼女士在《范式的本质》一文中指出,“根据我的统计,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至少有21种不同的意思在使用‘范式,可能只多不少,他指出‘我所谓的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科学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马斯特曼女士将“范式”概括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这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是范式的核心;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这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像,如教科书、经典著作等,这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库恩在《结构》一书中指出,“我所谓的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科学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①”,“‘范式是一个成熟的科学共同体在某段时间内所接纳的研究方法,问题领域和解题标准的源头活水”\+②,“以共同范式为基础进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充实科学实践。取得了一个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奥的研究,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史中达到成熟的标志\+③”。库恩的“范式”概念已成为20世纪科学哲学中最具创见性和争议性的哲学概念,它虽然没有给以明确定义,但是综合库恩的有关论述,我们可以将其基本含义概括如下:“范式”是关于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循的行为模式。
二、“范式”的基本特征
综合库恩在《结构》一书中对于“范式”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范式”的基本特征:
第一、“范式”的本质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结构》一书中,库恩所指的“范式”是站在科学哲学的角度而言,而并非站在一般的科学研究活动上讲的。库恩赋予“范式”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充分肯定了形而上学在科学研究中的整合作用。库恩特别强调新旧“范式”之间的转换,认为科学革命的实质就是“范式”转换,“范式一变,这世界本身也随之改变了。科学家由一个新范式指引,去采用新工具,注意新领域。甚至更为重要的是,在革命过程中科学家用熟悉的工具去注意以前注意过的地方时,他们会看到新的不同的东西。……范式的改变的确使科学家对他们研究所及的世界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只要他们与那个世界的沟通是透过他们所看的和所干的,我们就可以说,在革命之后,科学家所面对的是一个不同的世界\+④”。“范式”之间的转换,意味着某一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所以,“范式”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自然观和价值观,为共同体成员提供一种思维方法,“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范式”的基本属性是“不可通约性”。
在《结构》中,库恩提供了一幅既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又不同于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发展图景,他将科学发展模式归结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前科学时期,任何一门科学在形成公认的“范式”前,都处于相互竞争的前“范式”阶段,一旦“范式”形成,则推动科学进入常规科学发展时期。在常规科学阶段,科学共同体的工作就是在范式的指导下解决疑难问题、复杂问题,这样就不免会出现原有“范式”不能解释的各种现象、问题,此时出现危机,通过竞争,旧“范式”被新“范式”所取代,旧的“科学共同体”被新的“科学共同体”所取代,这是科学革命。进而科学发展再次进入新的常规科学时期,即前科学时期,以至无限循环发展,一切科学发展都要遵循这一规律。这种新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式可简表如下:
库恩指出“科学革命中出现的新的常规科学传统,与以前的传统不仅在逻辑上不相容,而且实际上是不可通约的\+⑤”,不同“范式”的倡导者之间总是存在误解,这是由于不同“范式”的支持者在逻辑上是不相容的,并且每一个共同体都不会认可另一个共同体在论证中所使用的所有非经验性假设。因此,不同“范式”之间互不相通,不可比较。
第三、“范式”的载体是“科学共同体”。
库恩所说的“科学共同体”是指在科学发展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科学家集团。库恩指出,“一种范式是,也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东西。反过来说,也正由于他们掌握了共同的范式才组成了这个共同体\+⑥”,可见,“科学共同体”是“范式”的载体,“范式”的产生、形成、发展直到危机,都与“科学共同体”的活动紧密联系着。
第四、“范式”的实现方式是“科学革命”。
在对科学发展反思的基础上,库恩特别关注“科学革命”。库恩认为科学发展的本质是“科学革命”的发生过程,也就是“科学范式”的形成、确定、危机、变革和更新的过程。“范式”的转换,“指科学发展中的非积累性事件,其中,旧范式全部或部分地为一个预期完全不能并立的新范式所取代\+⑦”。库恩将“范式”的转换看作“科学革命”的实现,也就是说,“科學革命”成为了“范式”转换的实现方式。
三、“范式”的消失以及替代词
库恩承认,他使用“范式”一词,原来是想表示物体解答的范例,意指学生在实验中、在教科书中每章末尾的练习题中和在考试中所遇到的解答难题的标准范例。后来他对这一词语的使用失去了控制,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直到包括科学家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信念,包括他现在称作学科母体的一切成分,这样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混乱的。
到了20世纪70年代,库恩在公共场合已基本上不谈论“范式”这个词,在库恩的另外一本重要的科学史著作《黑体理论与量子不连续性1894—1912》中,库恩式专业术语几乎全部消失,所以有人尖锐地发出指责声音,库恩自己“造就了魔鬼,又不知道怎么对付这个魔鬼”。20世纪80年代以来,库恩已经发表了很多著作,可是我们再也找不到“范式”这一概念,只是在他1981年出版的《什么是科学革命?》和1982年出版的《可通约性、可比较性、可交流性》中,出现了“范式性的范例”(paradigmatic examples)。晚年库恩在接受《科学美国人》著名专栏作家约翰·霍根的采访时承认“范式”一词在学术界已经滥用了,“完全失控,就像病毒一样,这一术语已扩散到历史和科学哲学领域之外,使知识分子共同体普遍受到感染,任何一种占支配地位的观念都被称作范
式”\+⑧,“如果你遇到难以控制的局面,那么最好是随它去,不介入\+⑨”。在发现“范式”的使用存在问题之后,“范式”在库恩那里已经基本消失,后来更多的则是使用“辞典”一词,“辞典”具备了“范式”的很多性质。
综上所述,通过对库恩“范式”概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还原“范式”的本来含义,而且还有利于把握库恩的思想发展脉络,同时,对于“范式”理论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仍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地修改和完善。
[注释]
① (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② 同上,第49页。
③ 同上,第49页。
④ 同上,第101页。
⑤ 同上,第95页。
⑥ (美)托马斯·库恩著:《必要的张力》,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1页。
⑦ (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页。
⑧ (美)约翰·霍根著、孙雍君等译:《科学的终结》,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66页。
⑨ 同上,第66页。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上海 20162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