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外来文化传入对中国文化认同感影响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4771
马玉梅 刘中宁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大量外来文化涌入中国,并盛行。其发展态势甚至超越了中国本土文化。由此有学者认为,这会影响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导致文化不自信。本研究以此为背景,以文化认同为理论支撑,采用定性和实证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外来文化传入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影响,以期促进人们对外来文化传入进行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外来文化;传入;中国文化认同;影响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借经济全球化的东风,主动地开放内地市场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大量的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在中国广阔的国土上盛行。有学者称此现象为“西流”。

  西方文化以空前的气势涌入中国。西方节日比如情人节,圣诞节在中国大肆盛行。更有甚者,中国人过西方情人节的热情大大超过庆祝中国本土七夕节的热情。

  由此,学者认为,这种“西流”现象会削弱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事实上,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确实具有强大的力量。人类历史上也不乏有民族由于过度吸收并依赖外文化而被同化,从而失去自己的民族。学者的担心也不无道理。本文将以此为研究背景,以文化认同为理论支撑,深入探讨“西流”对中国文化认同感的影响,以期促进人们对此现象做出公正的评价,同时期望能够帮助人们正确的对待外来文化。

  二、文化认同

  1.文化认同的概念

  文化认同被认为是一个交叉型学科,因此它有多种不同的定义。文化认同研究者郑晓云认为,文化认同是指人类对于某一文化的倾向性共识和认可。这种共识和认可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升华,并形成支配人类行为的思维准则和价值取向(郑晓云,2008)。可见,在他看来文化认同具有支配人类行为的能力。郑雪和王磊认为文化认同是个体对某种文化的认可程度,具体是个体自己的认知,行为与某种文化中多数成员认知和行为相一致的程度(郑雪、王磊,2005)。由此,文化认同的程度可以看作是衡量融入一种文化程度的尺子。尽管两种定义的侧重点不同,但是都强调了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一种文化的认知和认可。人们往往也是由此来确定自己的归属感,从而区别自己和他人。可见文化认同对一种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作用,文化认同感越强,文化就越稳定生命力就越强,因此稳固和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极其重要。

  2.文化认同的功能

  首先,文化认同是民族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凝聚力。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文化,这种文化延续数代得以形成。生活于特定文化中的人们不自觉地会形成和自己文化相符合的行为特征,依附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发展过程中,有过战乱,但是各族的人们始终以自己的文化为向心力,认同自己的文化,只要文化没有消失,民族就不会消失。犹太人现在散居在世界各地,没有自己的国土,政权。但是犹太这个民族一直存在,就是因为犹太人始终认同并践行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其次,文化认同是文化群体的粘合剂。一般而言,一个民族依托一种文化,但是在人类社会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种文化往往被好几个民族共同拥有,导致几个民族认同于同一种文化。比如佛教,盛行于亚洲许多国家,形成以佛教为中心的文化群体。虽然各国仍有自己特色的佛教教义教规,但这种现象仍然可以促进各佛教信仰国的交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和谐发展。

  从文化认同的定义和功能可以得知,文化认同感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因此,一个民族要想长足发展,必须使自己的人民强烈认同自己的文化。

  3.文化认同的机制

  一般来说,文化认同的机制包括自然认同和通过文化接触获得的认同。自然认同是人类文化最广泛,最基本的认同方式。它的获得主要有两种途径,第一:自然环境对文化认同的影响。由于人类依存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中,这要求他们获取的所需生活资料与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如居住在沿海的人们要靠捕鱼为生,他们就制造了渔具,网等捕鱼工具。人类的衣食住行甚至文学艺术,认知等都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在人类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婚姻制度,生育制度,社会制度,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对自己文化认同的过程。自然认同是最稳定的,最核心的,人們以此区别与他人的不同。中国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属于自然认同,它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代中国人的灵魂里,规约着人们的行为。这种认同最不轻易改变。

  人类文化形成相互有别的模式往往是在封闭的环境中完成。但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与外界接触交往越来越多,自然就慢慢形成了一个大接触,大融合时期。人类文化的传播发展很多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丝绸之路的开通等都是在文化流动传播中产生的。在人类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文化认同也进入一个融合时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异文化的认同。通过文化接触获得认同有助于丰富本土文化,使本土文化更加有活力和动力。事实上,在中国如火如荼的佛教原本就是一种外来文化,就是在文化融合时进入中国,对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外来文化传入对中国文化认同感影响

  文化交流伴随着人类交往,人类各种形式的交往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交往。因此每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外来文化,有些文化在接触中失去自己,有些则变得更加包容和丰富多彩。一个民族越是强大,文化认同感就越强烈,就越不容易被同化,同时,开放程度也越高。中国文化上下5000年,之所以源远流长,与积极吸收外来文化是分不开的。

  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唐代就特别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比如吸收佛教文化。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然而,和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是在唐代(姚大中,1983)。唐代的上层知识界对摄取印度思辨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些高僧则细致入微的剖析佛教的精理奥义,从而使佛教在中国大肆盛行,佛教徒也越来越多。佛教的很多教义教规对促进和平发展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佛教的传入也弥补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欠缺,对丰富中国文化甚有帮助。事实证明,这些外来文化的传入非但没有削弱唐朝文化认同感,反而使这些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狭义上来说,同一国度内或者民族内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的交往也称作是外来文化的交往。中国历史上,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交往也称作是不同文化的交往融合。实际上,汉族的发展壮大就是不断地吸收并融合非汉族人民文化的过程。这个鼎力时期同时也是汉族和其他民族交往融合的时期。随着交流与发展,汉族纷纷吸收了其他民族,文献中就有“胡人改汉姓”的记载。费孝通教授指出:“从唐到宋之间的近500时间里,中原地区实际上是以汉族为中心的大熔炉。”(费孝通,1989)。可见,一个民族越强大就会越包容,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一般会使之与自己的文化符合,强大自己的文化,而非屈服于其他文化。

  四、结语

  文化认同感与民族的发展有直接的联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文化认同感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因此每一个民族都应该积极的培养人民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者对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并害怕会削弱中国文化认同感这一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对异文化的认同确实有可能导致对自己认同的否定,但是认同的结果也可能使自己获得发展的机会。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在与其他文化交流时才能获得发展,而在获取有益文化的同时使自己的文化更具活力。一种文化,越自信越开放,越强大越包容。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华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2]姚大中.中国世界的全盛[M].台湾:台湾三民书局,1983.

  [3]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郑雪,王磊.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社会取向与主观幸福感[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01).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