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总之,美术课是门技能,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审美能力的提高,艺术修养的形成,都要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来亲身体验,因此,教师应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并能配合好其他各科教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不增加他们的负担,培养他们的兴趣,搞好课程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创造力。
学生对美术的学习也是这样,即通过美术的学习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通过学习个体即学生本人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来体验美术活动和乐趣。笔者认为: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其艺术实践的能力主要受到学校内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学校外部因素,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興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尚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是学校内部因素。在现有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美术设备不齐,教师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在全面培养、提升素质的今天,美育是教育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来提高创造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抓起:
一、从兴趣入手,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突出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导地位
如何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这是每一位教师最关心的一个问题。而学生自身的顽皮性和依赖性以及意识形态的不成熟性,成为他们自主学习中的最大障碍,长期以来被动的接受,不动脑思考,老师布置点儿、我完成点儿的思想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根本不会去挖掘教材之外的东西,也根本不会顾及课程的延伸与关联。因此,要彻底地进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艺术实践活动的主导者。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美术教育。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教学就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的变换方式,通过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够满足好奇心的同时,更加灵活地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和美术能力。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现实中的一些事物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这样的教学就更能让学生真正学习知识和学会观察发现。我国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缺乏学生自我表现、自我评价的过程。
二、转变教学观念,突出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主要是看在作品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三种能力:
一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美术作品是人的观念、情感的具像统一体。这种具像是经由我们的视觉器官把握的。在美术创造与欣赏活动中,尽管人的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等都介入这一过程,但是视觉始终处于优先地位,艺术家与创作对象、观者与作品之间首先是一种直接的视觉关系。因此,从视觉的角度去研究造型形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应是美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是艺术的生命,离开了想象,艺术就难以生存”。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不是一下子就从画面上表现出来的,而是需要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再进行想象和评论,才能概括出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揭示出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评论走向广度和深度是美术教育的灵魂。三是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联系实际生活,把抽象的客观事物直观化和形象化。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具体情景的束缚,学生可以利用美术元素如形状,色彩把抽象的东西直观化。美术教育应该都是比较贴近生活的,课堂也应该尽量还原生活,将教学活动中的事物和大自然中的事物结合起来,能够经常走进大自然中去写生,在真实的事物中提炼,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培养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
三、注重技能、技巧教学和学生动手相结合,突出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中学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建筑四大门类,每一门类的创作都必然是审美创造,都离不开技能、技巧。技能是创造力的主要行为能力要素,技巧是对材料进行艺术形式的加工时的技能和巧思,其本身就带有美的属性和特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技能、技巧训练,培养学生双手的灵敏性、准确性和协调性。学生只有动手能力提高了,才能增加创作实践的机会。例如,中学美术教学欣赏应该融入技能、技巧训练。学生如果有了技能、技巧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技能、技巧实践的外力,如在教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教师在授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在学生动手过程中穿插欣赏,以欣赏促进技能、技巧训练,通过欣赏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技能、技巧的不足,同时技能、技巧训练也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美术深度和广度的探索。
以往的美术教学大都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学前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与美术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产生兴趣、有备而来,缩短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时间,让学生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在出示美术作品后,让学生认真观察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感染等方面去细致地体味,甚至在必要时,可以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先动手,这样的互动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的兴趣和方向。
(作者单位:龙江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10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