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呈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带给人愉悦的享受、无尽的憧憬和美好的希翼。花落春犹在,是消逝和永恒辩证统一,只要人人心中温暖如春,世界处处鲜花绽放。
关键词:春天;凋落;温暖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万物复苏,特别是鲜花随处可见,或繁花锦绣,或绿叶吐蕊,或含苞待放,或百花斗艳,花是春的载体,是美好的象征。春天呈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带给人愉悦的享受、无尽的憧憬和美好的希翼。于是,人们向往春天,礼赞春天,甚至希望春天常驻。然而,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是自然规律,作为春天载体的鲜花,无论绽放的多么美丽,有花开就有花落,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繁华落尽,是否意味着春的逝去?烟消玉陨,可曾宣告着春的落幕?其实不然。
再美的花逃不过凋谢的宿命,飘零的落花带走了春风,带走了春光,带走了自然之春,却带不走我们心中的春天。只要心中春常在,即使落花已逝,也是人间四月天。陆游有诗云:“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花朵凋零不必然意味着春的远去,销迹无可留,花落春犹在,留下的是希望,是美好,是经典。万物殊同此理,美好的乐章,经典的传唱,炽热的家国情怀,高贵的精神品质,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君不见至今仍有人在汨罗江抛洒米粽,传唱千古离骚,颂屈原的忠贞不渝;仍有人在弹奏千古绝唱《广陵散》,颂嵇康的清风高雅;仍有人在默默坚守人世间的一切高贵品质,比如奉献、责任、忠诚、道义等。
古往今来,总有一些为默默奉献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有担当道义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便是民族的脊梁,便是装点这个社会春天的花,是他们带给了这个社会阳光、温暖与感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历览前贤,明朝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遍尝百千中草药,险些中毒丧身,终著《本草纲目》。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本有逃走的机会却坚持以身赴死,舍身求法。近看当下,“最美司机”名叫吴斌,是杭州的长途客运司机。2012年5月29日中午,他驾车载着24名乘客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被一块迎面飞来的数斤重大铁片砸中。此后1分16秒里,吴师傅强忍身体剧疼,将大客车缓缓减速、停车,拉好手刹、打起双闪灯、打开车门疏散旅客。最后一刻,他还不忘叮嘱乘客“别乱跑”。
还有远离家乡,驻守边疆的战士;还有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被大火吞噬的年轻生命,出生入死的消防战士;有为救学生,牺牲双腿的老师;还有不顾一切,挽救落水少年的大学生。这些不断涌现出的“最可爱的人”、“最美丽的人”,让我们知道,即使在浮躁、功利、戾气深重的社会环境里,依然有一大批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高尚的品格。正是他们,让这个社会充满了温暖与爱。伟大高尚从平凡中起步,他们的行为和精神感染更多的人嗯,让这种精神在奉献之中传承、延续。他们的生命像花一样虽有凋落,但他们将自己化为春泥,把美好的春天留给了他人,将春天的种子播洒在他人的心田,并用自己的生命让它茁壮成长。
讲奉献、重道义、行善事的人是美丽的,但社会也流传出这样的一些声音,质疑善心义举。有人认为学雷锋、做好事是傻,有的人爱心募捐、行善积德是刻意炒作,更有甚者,还利用他人的善心,泯灭良知、牟取私利,导致社会上出现“行善难难行善”“好人没好报”的尴尬现象。如果任由这种思想曼延,那么恰如一场狂风暴雨过后,原本春暖花开的春季就会变成无尽严寒的冬天。看是繁花似锦,却寒风刺骨。难道这便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肯定不是。
我们应该给予好人足够的尊重与理解、感激,而不是猜忌。更何况不是有的人注定是社会的奉献者,有的人天生便是成果的享受者。一个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应能保证好人有好报。如果把道德环境比作一池水,把善心比作水中的鱼,向道德池中倒清水,池水清澈透明,鱼儿活跃健康;相反,向道德之池中倒污水,则会打击善心,污浊道德环境。哪怕只注入了一次污水,污染的是社会的诚信,是公众的信任,社会诚信的底线一旦被践踏,公众的信任一旦被撕裂,裂缝就很难弥补,伤口就很难愈合。试想如果没有奉献,怎么成就美好,怎能留住春天,相反如果人人都乐于奉献,愿意去温暖他人,那么不管春天远去与否,心灵的格桑花总是灿烂盛开。
花落春犹在,是消逝和永恒辩证统一,一簇花的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条河的消逝,干涸不了整条江河,汪国真说:“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陷身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我想说,只要人人心中温暖如春,世界处处鲜花绽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