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提高办学效益,有效地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本文指出了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基本内容
教育部在2008年10月《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中对特色专业的定义,即:“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
一、学科与专业的区别
在我国,常常把“学科”“专业”混淆,甚至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称为“学科专业”。从大学教学与研究组织的角度看,学科可作为学界的或学术的组织单位,即从事教学与研究的机构。而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而划分的学业门类,高等学校的专业是以培养满足社会职业分工需要的专门人才为目的的。
学科发展的核心是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学科以本学科研究的成果为目标,向社会提供的产品一般称之为科研成果。而专业则以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己任,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在质量、数量上的具体要求。但是,学科与专业又紧密联系。专业虽以培养满足职业分工需要的专门人才为目的,但这种人才培养需要以学科为依托,一个专业领域的专门人才培养往往需要若干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为支撑。
二、学校层次决定特色专业
根据我国高等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层次的高校,特色专业的概念应有所不同。对于国家重点大学,如“985”或“211”大学,特色专业应当是指其专业办学条件、建设水平、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等在国内外达到较高水平或者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和知名度的专业;而对于普通或地方高等院校,应根据院校的办学实际,特色专业是指高校在办学过程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其办学理念、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验室建设等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及培养出的人才具有明显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等特征。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仍存在定位不准确、专业建设的针对性不强、没有形成明显特色等问题。
三、特色专业建设的有效路径
1、 以前瞻性的指导思想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引导方向。
在特色专业的建设中,强调建设的方向性,以更好地实现建设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综合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这种教学改革的需要。打造特色专业的前提是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现代的教育思想,同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专业口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做到主动去适应市场的需求及变化,才能在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现特色,形成特色,建设特色,强化特色。
2、 培育专业的特色与优势
专业建设紧扣一个主题:培育专业特色。通过整合地方经济与社会、行业、学校和专业的优势资源,可以形成其他专业无法取代的特殊专长,创建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特色专业。而发挥优势的差异化经营策略则是构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差异化经营是一种选择以能力和资源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它需要特色专业审视和分析自身的内部资源和能力,观察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意识地构筑自身的核心能力。审视和分析自身资源和能力包括对专业沉淀的分析、对现实情况中优/劣势的判断,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应综合考虑历史前提、学科基础、硬件设备、师资力量、地方经济或行业特点等办学条件是否能通过重点建设成为特色专业。再将内部资源融入到外部环境中去进一步审视,使专业建设符合学科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符合社会人才需求和变化趋势,且与学校的办学方向、层次、规模、能力和特色相适应,从而找到自己的位置,形成与其他高校或专业的“差异化”,培育专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在专业打造“特色”时,应利用好差异化经营战略,根据地方经济或行业、学科、专业和学校特点找出特色生长点,协调和整合内外部成长要素,积极探索各种方式,培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之处。
3、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培养方案
专业的培养方案,既要遵循学科理论本身,又能与地方经济发展、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起来。为了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专业成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人才的源泉,必须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始终使其成为人才培养过程的高起点,始终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服务。这需要每个特色专业的负责人及管理团队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及专业建设方案。在平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要有反思,针对如何以更好的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如何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壮大,如何利用地方社会的优势资源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加符合国际化的趋势等问题进行探讨。在专业负责人及其管理团队不断的磨合与反思中,才能促成与时俱进的培养理念与方案的产生,以确保培养过程的稳妥实施。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拓展程度是衡量专业是否具有教学质量提高潜质的主要因素。首先,特色专业应进一步加大对校内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优化实验课等教学环节,比如加大开放式设计性实验课的比例,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其次,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与企业资源。利用产学研的合作方式,可以弥补部分专业实习环节时间较短和不够深入的问题,学生可以将大学教育与企业工厂的历练结合起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利用产学研的合作方式,还可以引进资金,帮助解决大学在专业建设中资金不足、缺乏设备的问题。因此,特色专业应致力于与企业取得密切合作,开展学生实习、教师培训以及联合培养等工作,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效解决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为年轻教师更新知识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提供机会。将学生、教师和企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保证大学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不脱节,保证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5、 加强特色专业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队伍水平的提升和机构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一是现有教师的转型,这是一种快速而又高效的推进方式,相对成本较低;二是对现有教师提出科学的培养提升计划,不论是教学能力,还是人文素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样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优化教师团队;三是引入竞争机制,科学引进人才,有效考核现有教师,变被动提高为主动变化;四是认同少数强势教师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让其发挥最大能力,身兼数职也未尝不可;五是在教师中适当营造竞争的氛围,给予适当压力,督促其发展。从而以优化的教师队伍推动特色专业发展。
特色专业是有生命力的专业,这种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新工作岗位的出现等等,都要求专业不断有所创新。学校的办学资源有限,只有突出特色,满足社会所需,学校才会有生命力。专业设置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而全必然形成专业的低水平重复,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创建特色就是一种主动定位。各高校应围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分工,精选重点项目,突出办学特色,努力做出一批具有高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宋伯宁,宋旭红 . 山东省高等学校分类研究 [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115-119.
[2] 刘献君 . 院校研究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19.
[3] 房绍坤 刘丽娜. 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的战略选择——以烟台大学为例[J].大学(研究版)2014.11.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