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ESP教学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国内对ESP教师的培养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校内外培训、自我反思性教学等方面的研究,本文章则着眼于研究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跨学科合作教学的有效途径。跨学科合作教学是指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相互合作,使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努力,这是在有效利用师资力量的前提下保证ESP教学质量、培养合格ESP教师的一种有效方式。
关键词:ESP; 跨学科; 合作教学
随着社会和科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于学习英语的目的越来越理智、越来越明确。尤其是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由于其较之中学阶段的英语有着灵活性及专业性的特点,莘莘学子抱着为“用”不为“考”的目标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几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对英语课程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从传统的重视词汇语法句法等纯语言层面的EGP教学逐步向着眼于特殊用途的应用型英语ESP转变,并逐步开设了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工程英语、医学英语等ESP新课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向ESP方向发展真正迎合了当代及未来社会对英语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在高校EGP教学向ESP教学重大转型这一极具挑战性的过程中必然会渐出很多问题,但众多问题中最迫切、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优秀ESP教师人才的培养问题。现有的ESP教师人才短缺以及教学质量不高与大批ESP课程及大量ESP教师人才需求之间形成一组最为突出的矛盾,这就急需运用合理的方案、有效的渠道、科学的模式来大力培养能胜任的ESP教师人才,以适应高校英语ESP改革方向发展的需要。
1. ESP课程教学之现状
目前,ESP教学在各高校皆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普通走进了两个误区:一方面,由于专业教师对专业知识了如指掌、信手拈来,因此他们讲授的ESP课程仍然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以英语为载体也就成为其与传统专业课相比唯一的区别,他们将英文原版教材或ESP教材逐字逐句地给学生翻译一遍;另一方面,来自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教师则主要从语言规律的层面将ESP课程上成了阅读理解加翻译课。因此,不难想象如此ESP教学效果与培养英语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是差距甚远的。ESP课程的性质是将英语语言规律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它要求授课人员精通两种专业,面对专业教师只懂专业不懂英语或英语教师精通语言而只懂专业皮毛的矛盾,双方取长补短、通力合作就显得尤为必要,跨学科合作教学的模式便应运而生。
2. ESP教师的主要角色
Duley Evans & St. John(1998)提出ESP教师需担任五个主要角色:教师(teacher)、课程设计者(course designer)、合作者(collaborator)、研究者(researcher)、评估者(evaluator)。此外,另外两种角色——指导者(advisor)和辅导者(counselor)也曾被Sifakis提及。所以,这里定义的ESP教师首先必须是个优秀的英语教师,此外,他们还必须参与ESP课程教学的其他重要环节,如学习者需求分析、ESP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选材与编写以及课程的考核与评估。
3. ESP课程的跨学科合作教学
通常ESP课程学习者所面临的挑战不是单独的缺乏英语技巧或不解专业知识,而是较难把英语与专业融会贯通、有机结合。因此,在ESP课程的教学中语言技巧或专业知识是不可能一枝独秀的。
ESP跨学科合作教学(team-teaching/co-teaching),特指一组或一位专业教师与一组或一位英语教师合作共同承担某一门ESP课程的教学(Jodan, 1997)。Dudley Evans也赞同这种以专业教师、英语教师和ESP学习者三者间的合作模式是最有效的ESP教学方式。Hutchinson & Waters(1987)认为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任何一方都需要其余两方的反馈及建议:英语教师可以协助专业教师了解学生在ESP课程学习过程中涉及的语言难点;专业教师也可以协助英语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学习者使用语言的目标情境;学习者基于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的指导意见,更好地了解学习进程、制定学习计划。目前较为推广的是“专业-语言合并”合作模式,即只有英语教师出现在ESP课堂上,借助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共同编写的教材与教学资料负责传授语言及专业知识。
4. ESP跨学科合作教学的有效实践形式
李红(2001)认为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的合作应该贯穿ESP教学过程的始终,它包括以下几种实践形式:
这种合作应该贯ESP教学过程的始终,它包括:共同分析学生者的需求——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共同研究教学大纲——共同编写教材——共同交流教学方法——共同组织学术讲座或小型讨论会——共同搭建可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
4.1共同分析学生者的需求
双方教师在实施ESP课程教学前应该对学习者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它包括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Hutchinson & Waters(1987)。分析学习需求应确定以下问题:1)学习该ESP课程的原因,2)学习方法,3)教学资源,4)学习者特点,5)学习时间;目标需求应分析:a.需要英语的原因,b.使用英语的目的,c.教学的内容,d.语言使用情境,e.语言使用时间。通过以上细分不难发现,其中一部分需求分析需要专业教师作出,如5)、a、b、d;另一部分要靠英语教师作出分析,如e;除此以外,都需要靠双方教师的合作才能作出合理、准确的分析。因此,从课程的预备阶段即需求分析阶段开始,合作教学就已然不可或缺。
4.2 共同研究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编写教材、组织学术讲座
4.2.1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核心,再者,ESP课程的性质是将英语语言规律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因此准确解读ESP课程教学大纲尤为重要。由于其中的专业知识在其学科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本学科中其他的专业课程是有内在联系的,所以,ESP教师对所教知识要有综合认识,这一点是不可能脱离专业教师的协助而独立完成的。endprint
4.2.2 教学方法
ESP课程的性质是将英语语言规律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应结合英语及专业两种课程的一般规律。然而,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课程其中心应该是English,故其教学方法应该更偏向于语言学的教学方法,在其基础之上融合专业学科的特点。因此,ESP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离不开双方教师的共同努力。
4.2.3 编写教材
在ESP的大前提下,一套教材一统天下的理念已经不可行了。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ESP教材更是需要从学科的特点入手,尽量做到题材广泛、内容新颖、有广度和深度、突出时代性、知识性。因此,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求双方教师共同筛选材料、制定框架、编写内容、整理修订。
4.2.4 组织学术讲座
学术讲座及研讨会是教学内容不足的有益补充,教师需要及时搜集与ESP课程知识紧密相关的学科前沿资料,介绍一些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时刻把握国内外该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帮助学生作好充分准备迎接未来社会舞台上的全新挑战。学术前沿资料及学科发展动态一方面需要英语教师适时搜集英语学术资料,另一方面需要专业教师对资料进行筛选疏理,最后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将最权威、最准确的学科发展呈现在学习者面前。
4.3 共同搭建可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
随着网络媒介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搭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学习者可以通过教学平台进行相互讨论或向教师提问,学习者的讨论或提问必然涉及到专业知识或语言知识或两者结合,因此该教学平台需要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共同维护,否则很难实现其效用。
5. 结语
对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在ESP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对于目前高校英语课程的ESP改革方向是切实可行的,并且将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ESP教学质量,为ESP课程发展提供良好契机。本文旨在对ESP课程的发展及ESP教师的培养作一些试探性的分析研究,希望能为保证ESP教学质量及培养合格的ESP教师提供一些科学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Dudley-Evans, T. & St John, M. Developments in ESP: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Hutchinson, T. &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 Jordan. P. R.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4] 高战荣.国外ESP教师教育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知识发展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2.
[5] 贾敏.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下的ESP教师发展[J].社科纵横.2008.
[6] 孔繁霞.ESP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
[7] 李红.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J].外语教学.2001.
[8] 梁岩.ESP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
[9] 许进,胡凌.高职ESP教师双轨培养实证研究模式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