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庄子》名词所反映的哲学文化内容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9263
闫滨

  摘要:

  《庄子》是中国上古时代的哲学著作,哲学的推演和阐释需要基本的概念,而名词则担当重要角色,名词是观念的窗口、思想的原料,它的形成被人的思维方式所决定,而它本身则包含极为丰富的信息——人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的视角、价值观等等。对《庄子》名词进行细致扎实的研究,深入分析《庄子》名词及所反映的哲学方面的特点,总结《庄子》在中国语言史上的多重价值将有利于先秦诸子语言的共时研究和汉语词汇史的历时研究。

  关键词:庄子;名词;本原规律;哲学文化

  本文以1961年版的新编诸子集成本《庄子集释》为底本,该书由清代郭庆藩撰,今人王孝鱼点校。对《庄子》名词进行深入分析,探析《庄子》名词所反映的哲学内容。

  1.《庄子》名词所反映的思维方式

  首先明确“思维方式”这个概念,“哲学家运用一些思维方法,形成一定的习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运用某些思维方法。统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运用的种种思维方法,谓之思维方式。……包括一些不自觉地经常运用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有极强的渗透性,可以体现在一个民族的道德、宗教、艺术等大的精神现象领域,也可以体现在具体的语言使用、词汇构造等细微的领域。思维方式也有极强的继承性,可以一代代的使人们继承使用下去。下面我们要谈的正是有关思维方式的内容,即整个《庄子》名词所反映出的思维方式、思维偏向。

  1.1意象思维

  《庄子》名词的使用状况突显着极强的意象思维偏向,又不仅仅只是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是从具体形象符号中把握抽象意思的思维活动,建立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经验方法之上。意象并非对客观事物的纯理论抽象,而是一种介于纯感性和纯理性之间的“取象”。而庄子极为偏好直觉体认,它的重要特征在于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捷的把握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推波助澜,也就是说《庄子》名词的使用状况彰显了意象思维、直觉体认思维、取象比类三种思维方式的混合交融。

  这一点我们从《庄子》名词中丰富的实体名词和抽象名词就很容易感觉得到。庄子善用寓言明“道”,统计发现,它的寓言题材范围可说是无所不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实体名词类别中的相当一部分。庄子宏绰的视野和超绰的想象力使他充分的利用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形形色色。实体名词中的各个类别,或天象中的风雷云气,或植物中的树木根枝,或动物中的龙龟牛马,或器具类里的瓢与杯,或交通类里的车马与方舟,或人物里的神人、圣人、真人,诸侯或庖人,或鬼神类里的鬼神仙帝,无不被他信手拈来,化作意象传达“道”的信息,显示出独特的形象意义。

  抽象名词中以本质规律类为例,一个表示最高范畴的“道”或称作“太清”或“纯白”或“太初”或“大本”或“大方”等等,体现出不同的取象方式,或来自于自然对象,或来自于事物性质状态,或来自于抽象概念。“道”的他称远远丰富于《老子》,庄子在他的直觉体认中可以精准的把握抽象概念的核心。

  专有名词中有寓意的人名,有取象于自然物质的苑风、光曜,取象于自然状态特征的鸿蒙、参寥,取象于人的突出特征的叔山无趾、哀骀它;有寓意的地名有冥山、空同等等,即是“道”之象,传“道”之意,且运用得“海波接天,浪花无际”。

  总之,在《庄子》的世界,原本极难理喻的东西,在直觉体认为主导的思维状态下,通过取象比类而变得易晓亲切。《庄子》是哲学,但其中始终存有一个与逻辑体系相纠结的形象体系,深刻的哲理通过各种形象的类比和寓意而展示。逻辑的线索就在这由多层形象组成的体系中,形象和寓意启示认知。此种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方式之一,又因庄子而深深影响了以后的中国。

  1.2整体把握思维

  整体把握是汉民族认知世界的主要思维特征之一。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整体包括许多部分,各部分之间有密切联系,想了解部分就必须了解整体。“整体把握的思维方式即是一种‘中和的方式,实质是注重事物的相互联系,注重对立面的相辅相成,或者说辩证统一。”

  《庄子》复合词结构造词方式中,以偏正、联合式居多。并列式的大量使用一方面与汉民族的对称意识有关,“对称意识的形成,即或受到了‘造化赋形的启示。大约经由自身而至于动物,因于造化天成的肢体而获得两两相对,平衡对称的表象,进而扩充延展,及于天—地,日—月,山—水,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彼此对称,及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社会现象的相应相成。”另一方面更受整体把握思维方式的影响。联合式的复音词,划分为同义近义、类义、反义三种,词素个体具有共同的义素,即属于同一个语义场,也就是属于由具有某些共同义素的一群词类聚而成的场,同一语义场中的各成分靠着心理联想而聚合起来。在词语的使用中,单独使用某一个成分会意义含混,使用者联想所致从相互关联的聚合语义场中选择其他成分配合使用,整个词不止一个单一符号,而是另有背景参照系符号,意义更趋明晰。同义并列复合词,词素成分具有彼此注释的效用。同义联合式构成不必分训的复合词,有彼此注释,明确词义之功,也因此,学者们自觉地运用了这一点作为训词手段。类义组合和反义组合的复合词,在思维特征上与同义联合的复合词同理,核心是以同一语义场中几个成分结合成一个整体,使词义显明。

  偏正复合词不同于联合复合词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侧重于反映同一语义场中具有共同语义的成分的相同特征,而是侧重于表现同一语义场中成分间的差异性。在使用一个词语时,心理上意识到另外相类的情况,为了加以区别而增加限定成分,根本上是要以此限彼,明确词义。应该说这也是一种联系关照,整体把握的思维方式。如《庄子》中的神人、圣人、至人、真人、奇人、畸人等等体现境界品质的不同层次的人,也惟其如此,个体词语的意义才更为明晰深刻。

  同时《庄子》偏正式复合词中常用的偏语素即修饰成分“大”、“小”,使用频率最高,在先秦典籍中这种情况并不鲜见,《论语》、《孟子》也有如此状况,但在《庄子》中使用次数之多,范围之广也传达出一种个人思维方式的偏好——辨证,整体。

  2.《庄子》名词所反映的思维方式的演化

  思维方式可以简单的划分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大部分的哲学是以理性思维的方式来把握世界的,庄子也不例外的大量使用了理性思维,《庄子》名词中抽象名词分量之重,占普通名词数的23.1%,总概范围之广,包括本原规律类、思想精神类、情感心理类、鬼神类、福祸类、伦理道德类、赏罚利益类、事件事业类,人类精神的角角落落基本上都被映射到了,理性思维在趋于细腻和完善,“在认识的长河中,每一个范畴的产生,主体对于事物本质的每一次认识的深化,标志着人们的认识进入事物本质的一个个过程。”还是以本原规律类的抽象名词为例。《老子》中本原规律类的抽象名词分成了三大语义场,共计名词28个,《庄子》中本原规律类的抽象名词也分成了三大语义场,共计名词123例,三大语义场的下位类别特别是规律类更为丰富细化。单单“道”本身的指代概念类型何等的丰富,有“太初、泰初、太清、天道、天理”等等;到了庄子这里,“气”的概念与“道”相交融,使“道”具有物质性义涵这一点得到了理解和揭示。五行的概念在庄子中也有运用。老子的哲学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向,而且它播下了一个有极大发展可能性的种,在庄子这里开出了奇葩,中国哲学的语言是不断发展和积累的。当然,哲学离不开概念范畴,而概念范畴不见的只是名词,但是名词是占大部分的,从其中窥全貌还是没有问题的。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成中英. 《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版, 第7页.

  [2]王作新. 《汉语复音词结构特征的文化透视》. 《汉字文化》, 1992年第2期.

  [3]王作新. 《汉语复音词结构特征的文化透视》. 《汉字文化》, 1992年第2期.

  [4]张立文. 《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 11页.

  [5]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6]赵馥洁. 《〈庄子〉思维方式的特征》. 《社会科学评论》,1986第3期.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