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化的解读与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8761
刘亚琼 白艳梅

  摘要:

  我们无时无刻不以某种方式“遭遇”文化,我们都在以各种方式“文化”着,熟悉的并非熟知的,文化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当然,在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文明相撞时,文化危机,文化冲突就不可避免的伴随而来,在这里,详细讲述了文化危机的产生以及中国现阶段的文化冲突,从而提出了关于解决这一重要问题的思路——回归生活世界。

  关键词:文化存在;文化危机;文化冲突;文化重建

  一、对文化的解读

  (一)文化是一种存在

  海德格尔曾经在《存在与时间》中,引用柏拉图《智者篇》中的一段话:“当你们在用“存在”这个词的时候,你们已经了解他是什么含义了,不过,也许我们曾经领会,现在却茫然失措”,从而可以发现文化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文化虽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一个词,同时,我们无论在工作、生活、学习中也无时无刻潜移默化的“遭遇”文化,我们都以各种方式“文化”着。

  文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当我们在宴席上举杯敬酒时,当在公交车上为老年人让座时,当我们在端午节吃粽子时等等,在诸如此类的活动中,都能体现出文化来,同时,文化也会非常鲜明地表现在一个人地言谈举止、行为处事、情感表达中。所以说,文化是一种存在,一种“熟视无睹”的存在。

  (二)文化的重要性

  康德曾把探索与认识“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戒律”作为评判自己哲学的使命。他提出了三个极其重要的问题:1.我能认识什么?2.我应当做什么?3.我能希望什么?这三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一个问题,那就是人到底是什么?哲学人类创始人舍勒,他强调人是什么?人在存在中的地位到底是什么?从这些论述中不难看出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来说,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离开了人所创造的和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不可能真正的理解人。

  斯宾格勒也是反复地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历史不是简单的时间推移,而是人的生成与创造,历史就是文化有机体的兴衰与沉浮,离开了具体的文化,就没有任何历史而言。可以得出一个决定性意义的事实,那就是,“人不仅在文化诞生以前是没有历史的,而且当一种文明已经自行完成了它的最后的确定的形式,预示活生生的文化的发展的终结以及其意义存在的最后潜力枯竭时,立即再度成为没有历史的。”可以说,文化是构成各个民族的生存结构内在的本质和基础。

  二、文化危机的产生

  主导性文化模式的失范问题,即特定文化模式的制约作用和规范作用开始失灵,从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进入到它的怀疑期和紊乱期,我们称这一现象为文化危机。

  (一)外源性文化危机

  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方国家发生,并显现出极大的发展势头和前景,它开辟的世界市场形成一种强大的现代化洪流,把不发达的国家和民族卷进这一进程,在这种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危机大多是外源性文化危机。例如,在清王朝统治末期,传统的文化模式,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已经失去了它所存在的合理性,但在它的内部并未经历真正的挑战。直到西方发达国家用野蛮的“坚船利炮”和血腥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才带进了新文化,促使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这样的危机是属于外源性文化危机

  (二)内源性文化危机

  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代理性主义文化模式在20世纪所经历的深刻危机是属于内源性文化危机。以人本精神和技术理性为主要内涵的西方理性主义,形成了人性、自由、民主等内涵的现代文化精神,创造了人类千万亿年都远不及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地生活状态及面貌。但是,技术理性文化模式也暴露出了它的问题与矛盾,在这样的社会中,人表面是自由的,实际上从生产到消费,从工作到私人生活中都受着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技术理性等无形的异己力量的摆布。面对庞大的、自律运转的社会机器,个人渺小感、孤独无助感会油然而生,他只能是这部庞大机器上的一个嵌齿,稍不留意就会被打得粉身碎骨。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深刻的内源性文化危机。

  三、中国现阶段的文化冲突

  中国不仅在经济增长、制度安排、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传统的文化文化模式、活动图示、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化的进程的内在文化阻力依旧仍然存在,更为复杂的是传统的经验式、人情化的文化模式往往还披着科学、理性、民主、进步等外衣或后现代的文饰而登场,这种复杂的情形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会带来更大的阻滞,其危害性更为隐蔽。

  (一)精英层面的文化冲突

  精英知识分子可以提及三种主要的价值取向:第一种弘扬技术和人本的现代工业文明精神。第二种从文化保守主义出发,企图用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精神来建构现代社会。第三种从工业文明弊端的批判立场出发的后现代文化精神。在这样的意义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空场”,这是意味着我们拥有太多的文化精神,前现代的、现代的、后现代的文化精神同时包围和挤压着我们,它们互相冲突、碰撞、拒斥,却没有哪一种能够成为主导性的文化精神。

  (二)大众层面的文化价值的游离与裂变

  中国民众在现代化进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以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为依托,形成一种以吃喝玩乐为内涵地消费文化和通俗文化,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极大地发展。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却遇到传统文化模式的严重复活和反弹。例如包括以经验对抗理性,传统的经验式的文化模式影响着民众,还有人情对抗法治和契约,从幼儿入托、儿童择校、企业经营、干部录用无处不留下人情的影响和痕迹。

  四、文化的重建——回归生活世界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讲了文化危机的产生,以及现阶段中国的文化冲突,接下来是要讲如何走出这种尴尬窘迫的局面。许多哲学家都很关注这一话题,提出了很多富有启迪的设想,其中有宏观的社会改革方案,也有具体的变革措施,既有重建人的主体性和理性文化的呼吁,也有彻底解构理性主义文化的要求,而在这些理论中,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导向最具有合理性,是寻求文化重建的有效途径。生活世界理论对于文化哲学的主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它不仅为我们深刻开展文化危机的批判提供了重要途径,也为对处理中国现阶段的文化冲突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胡赛尔的生活世界理论

  在文化危机中,文化冲突的过程中,胡赛尔为欧洲人开出了“生活世界”的药方。他认为,导致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科学世界在自己的建构过程中,偷偷取代并遗忘了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把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抽取出来加以形式化和片面化,把人从统一的世界图景中作为主观性而排斥出去,形成了一幅没有人存在于其中,没有目的、意义和价值的科学的世界图景,正是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这一分裂导致了科学和人的存在的危机,因此,要摆脱这一危机,就必须回归日常生活世界。

  (二)许茨的日常生活世界理论

  许茨是从社会学和社会历史理论的角度研究日常生活世界的内在结构和社会历史方位的新路向。与其他的理论家的研究相比,许茨关于日常生活世界的研究比较细致,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从日常生活世界的界定、日常生活世界在社会是在中的位置、日常生活的内在结构,一直到主体间的具体生成等等。许茨强调实在和社会实在的“非客观性”,强调社会实在与人的主体性之间的关联,他把社会实在定义为“有限的意义域”,他作为有限意义域的主体间性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分析的确给我们提供了生活世界理论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页.

  [2]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

  [4]蓝德曼:《哲学人类学》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210页.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