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采用以元认知干预技术对1例患有职业倦怠的来访者进行心理干预,揭示了职业倦怠形成的心理机制,阐述了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干预过程,证明了元认知干预技术的有效性
关键词:职业倦怠;条件性情绪;心理干预
职业倦怠也称“工作倦怠”,国内也有翻译为“工作衰竭”、“职业枯竭”等。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费登伯格指出职业倦怠是指当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出现的一种疲惫状态,并首次将它使用于心理健康领域。四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士关注于对职业倦怠这一现象,心理学家们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如玛勒诗的研究指出情绪耗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低落是职业倦怠的三种突出表现[1],三种突出表现也可以看作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用于测量职业倦怠是否存在及严重程度。
因职业倦怠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尝试多种方法对职业倦怠进行干预,干预基本上实行个体和组织的双向结合,但有效的个体干预并未形成[2]。本研究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一名职业倦怠患者进行了心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个案情况
(一)自然情况
赵某,女,大学本科毕业,已婚,大连某公司日语翻译,在公司工作三年。丈夫从事软件开发,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夫妻关系和谐。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赵某求学期间学习成绩良好,性格文静。
(二)症状表现
赵某自述工作时很痛苦,离开工作岗位的的想法每天频繁出现。不愿意与同事接触,认为公司的领导狡猾奸诈。领导分配任务虽能够尽力完成,内心十分憎恨。不上班时,有所缓解,但别人谈起自己的公司或偶尔想起自己的公司时有不舒服感。从工作两年后开始,状况已持续一年时间,并不断加重。前来求助时已不顾领导的工作安排。
(三)量化结果
玛勒诗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General Survey,简称MBI-GS),国际通用,经过多次反复验证,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共16个题目,量表采用7点自评方式,分值越高则倦怠越强[3]。对赵某进行工作倦怠量表(MBI)测试,得分90分,为较强工作倦怠。
二、 干预过程
(一)认知调整
在对赵某进行认知调整时发现导致赵某目前行为的事实为:二年前,公司有外派去日本东京的机会,已在公司工作两年并且一直得到领导的赏识的赵某,认为理所应当是自己,但此次机会却给了刚进公司的新员工,赵某极为不满。领导知道后,极力给了自己争取了去大阪的机会,但赵某没有接受,并与领导吵了一架。回到家中,赵某气愤地向丈夫述说在公司得到的“不公”待遇,丈夫严厉的批评了她,认为这件事情赵某的处理非常不成熟,应向公司领导道歉。第二天,赵某向公司领导表达了自己的鲁莽,不理智,领导也表示原谅了赵某。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某已经接受了结果,但总是感觉心情特别的烦躁,而且越来越强烈,进而影响了工作。
认知调整时,首先,对赵某的症状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指出症状的产生其实是消极情绪(厌烦)与工作情景建立的条件反射,澄清由于赵某消极情绪的推动作用导致了对问题的错误认知。其次,和赵某一起分析产生倦怠情绪的原因。赵某认为领导有意偏向新人,有失公正,导致自已无法去东京学习(刺激S),领导的形象在心目上大打折扣,于是赵某在刺激下产生了厌烦情绪(情绪E),赵某带着厌烦的心情去工作(反应R),工作效率低下,自信心不足,于是她越来越感受到工作的压力,时刻感受着紧张的情绪。虽然赵某明知事情已经过去,但由于认识情绪已经转为潜意识情绪,在工作中仍受潜意识的厌烦情绪的影响。当潜意识厌烦的情绪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干预后,在自动运行的过程中进行恶性循环,不断泛化到对公司、同事、行业的厌烦情绪。如图1所示:
图1赵某的职业倦怠形成的心理机制示意图
从图1可以看出,改变赵某职业倦怠问题的核心因素即杠杆解就是情绪(E)。如果能够将厌烦情绪(E)转变为积极情绪,那么赵某一系列的行为反应将变的更加积极。元认知干预技术中的核心技术之情感组织者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此问题。情感组织者技术是指在用知识解释传统系统脱敏疗法治疗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渐进性肌肉蹦紧放松后所产生的微微愉悦的情绪状态下,通过已有的成功经验、个人优秀的品质或对未来美好憧憬等积极知识的想象,与来访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相联系,促进新旧知识联结以及巩固上位积极知识的习得,实现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替代,进而起到有效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所产生的心理结构的效果[4]。
(二)暗示放松训练
采用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当放松到较高的状态即脑电波接近于Theta(西塔)状态(此状态最适宜做自我调整,自我治疗等个人提升工作)[5]。采用情感组织者技术,与赵某的行业、公司、领导,工作场所等逐一建立起新的积极的条件反射,替代原有情景所产生的潜意识的厌烦情绪。为赵某重新“安装”一套轻松工作时的观念、行为方式等个性体系[6]。在潜意识改变后,达到一种行为的重塑。针对赵某的情况共进行12次暗示训练。
(三)干预后维持辅导
对赵某干预后的维持辅导给予四种建议。一是不断熟悉元认知干预技术,当情绪出现变动时能够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分析处理。二是指导赵某加强体育锻炼,可以进行散步,慢跑等有氧活动。三是当自己感到情绪紧张时能够用深呼吸、小程序放松训练或回想生活中的趣事、笑话进行缓解。四是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并充分利用。
三、干预效果
(一)工作倦怠量表(MBI)
当干预12次后,对赵某采用工作倦怠量表(MBI)重新施测,得分为29分,表明赵某已无职业倦怠。
(二)形为表现
赵某自述在干预2次后就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上班时不再有压抑感。干预5次后能够高高兴兴去上班。12次后感觉周围的很多事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使面对艰难的工作任务,也有信心处理。
四、讨论
元认知干预技术实施的元认知干预过程必须要能够干预情绪情感和潜意识,才会产生实质性的干预效果上的飞跃,才可能把问题消除,使之彻底治愈。本案例中正是因为干预的来访者的潜意识消级情绪,来访者的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
长期以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职业倦怠多发生于教师、公务员等特定群体当中,说明了职业倦怠与其职业特点有关。本研究则证明了职业倦怠也与个体在工作中的表现紧密相联。个体在工作当中存在着负性的潜意识情绪也可产生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 赵崇莲,苏铭鑫.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65-66.
[2] 郭思,钟建安.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4):931-933.
[3] 李永鑫.工作倦怠问卷简介[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4(4):506-507.
[4] 金洪源,王云峰,魏晓旭.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神经症、学习障碍与个性困扰的高效解决[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91-97.
[5] 李中莹.重塑心灵[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149.
[6] 金洪源.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与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05-112.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心理教育发展中心,辽宁 大连116052)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