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校精神文化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7944
胡芬芬

  摘要:

  校园文化广义上讲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在高校危机管理中,建立具有凝聚力量的精神文化使学校上下具备共同的办学信念,从而在危机管理中发挥守望相助的团结合作精神,减低信心危机的冲击,从这点来看,适当的精神文化建立,有助危机的预防和管理。

  关键词: 高校;精神文化;危机管理

  在当前高校危机管理研究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包括文化观点、结构观点、人群关系观点、政治观点、学习观点等。文化观点关注学校成员的价值信念和传统取向对学校整体协调和成败的决定性作用,关注危机冲击到原来的学校信念及有关的文化特质。学校可能经历过重大的危机,但是学校的使命及信念并不一定跟随转变,有些学校危机并未涉及文化功能的后果。

  一、高校危机管理的概念

  高等院校危机管理,是指在学校运行常态下,因受外界重大事件影响或由于学校自身突发原因,突然爆发的、严重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秩序,对学校日常工作造成严重干扰或对师生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事件。对这类事件的处理均属于“高校危机管理”的范畴。[1]总的来说,危机管理的牵涉面应包括了危机的预防、对危机的控制及在危机发生后的善后处理等三方面。

  学校危机所造成的危机后果,大致可包括身体健康或生命的危害;师生或学校财物的直接损失,学校的形象及成员的名声的损害等;经历危机后,学校成员间关系恶化,例如校长与教师欠缺互信,教师间不能合作,学生不能安心,家长对学校产生疑惑等。

  [2]

  所谓“祸兮福所依”,所以高校危机也具有正面意义的情况。包括:由于危机组织成员可能比以前更加团结,组织成员由此培养出忧患意识,成员得到挑战和锻炼的机会,因为克服了危机而建立了自信心;危机出现一并解决了其他潜存已久的问题等。由此看来,若我们能正确管理危机的发展,也会对学校的成长发展具有良性作用的。

  二、何谓高校的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广义上讲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在学校传统、历史、地域、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长时间积淀形成的,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培育并遵循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是校脉传承、发展的精神资源和无形资产。[3]本文涉及到的校园精神文化具体包括大学精神和大学品牌形象、学校归属感、包括安全文化的校园文化等。

  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这一特定地域上所形成的一种独有的文化形态,大学精神文化又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莘莘学子产生影响,使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养成统一的气质及价值判断体系。师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中,其思维、行为及情感方式以及价值判断等方面都会流露出各自大学所特有的文化特色。

  三、 加强高校精神文化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适当的文化建立,有助危机的预防和管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团结合作精神与集体意识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华生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没有合作,就不会产生真正有趣的新事物。一个学校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之中必须互相团结合作,才能发挥更大的效能。在危机管理中,团队精神要求学校上下精诚团结、目标一致、协同共进,在学校危难时刻要发展守望相助,坚守学校信念的精神。

  所以首先要培养团队精神与协作观念。俗话说:“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如2008年地震时四川音乐学院的几位同学在离开前扶住正在讲课的赵尔寰老教授;2012年5月8日。佳木斯女教师张丽莉在车祸瞬间将学生推出而自己被碾到车下,造成双腿截肢,骨盆粉碎性骨折,救出了两名学生。

  二要抓好学校集体意识的培养和舆论建设。积极组织并支持鼓励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通过集体成员的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遇到困难寻求合作的能力和主动参与意识。

  (二)重视安全文化教育

  在当前高校危机频发的情况下,高校必须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加强全校师生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的主要方法是班会、安全教育周或月、安全教育课、等相结合。通过集中培训、考核等形式强化法律法规的学习;在寝室、教学楼等开辟宣传专栏、场所进行违纪违规实物、图片展,进行警示教育;可邀请有关专业部门到学校授课,通过主题报告会为学生讲解安全知识,切实加深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互联网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也会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产生负面的引导,网络安全与网德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4]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广泛传播积极向上的精神正能量,抵御不良影响。

  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之中,组织大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安全实践活动。只有让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增加对安全工作的直观认识,才能更快掌握维护安全的知识与技能。例如,有些学校聘请学生当保卫助理,有的学校成立大学生治安纠察队、监察队,并作为勤工助学的一个岗位。有的学校建立独具特色的“大学生治安服务队”、文明监督岗、治保部等学生组织。有的学校与社会联姻、共建精神文明,组织大学生参加社区法制宣传活动、旁听人民法院的审判、参观劳改场所,使学生在接触社会实际中,进一步体会党和国家以及学校保护公民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之艰辛。[5]

  (三)在预防危机和危机管理中大学精神的凝聚和激励作用

  若学校缺乏一套引领成员努力的价值信念,成员会缺乏方向感,在受到危机冲击时,会信心溃败,无所适从。具体措施包括明列出学校的远景、目标、价值及信念等内容,让所有成员都能透过文字及实际的生活实验,认识到学校的办学精神。

  1、大学精神的凝聚作用

  大学精神确立的是共同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凝聚的是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大学精神的凝聚作用的发挥,将增进团结,促进和谐,减少高校危机的发生、在危机管理中使师生坚定对学校的信念,避免信念危机和丧失信念的衍生危害。使一所大学成为一个共同体,成为一个由理想、价值、荣誉等凝聚起来的教育机构,使人形成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使成员不会缺乏方向感,在受到危机冲击时,不会信心溃败,无所适从。首先要创作好校歌。校歌应是学校育人目标、办学理念、校训、教风、校风所包含内容总体体现。师生唱响校歌,在反复吟唱中让师生牢记学校奋斗目标、校训,以鼓励师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为学校增光添彩,以校歌的感召力凝聚合力,激发创新。其次,要确立符合学校特色和师生特点的办学理念、校训、教风、校风。使师生人人心有戚戚焉,人人牢记。在校园重要的场所和建筑物外墙、刻有办学理念、办学方向的字碑,时刻启迪和教育师生,勿忘自我的人生使命,勿忘母校的教诲之恩,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从而有效减少发生于校内的校园危机。endprint

  2、大学精神的激励作用

  大学精神可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高层次需求,在内心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激发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一是要充分发挥校训的训导作用。每一所大学都会在其特殊的发展历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校训。如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大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北师大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哈佛的校训是:让你与柏拉图为友,让你与亚里士多德为友,重要的是让你与真理为友;耶鲁大学的校训是真理和光明;斯坦佛大学的校训是自由之风永远吹拂;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是从你的智慧之光我们看到光明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一所学校的精神追求。

  二是要充分发挥那些大学者和优秀学子的榜样作用。历届优秀学子的传奇故事令后辈赞叹与敬仰,他们的骄人成绩使他们羡慕。要宣传和学习他们的事迹,增强师生对大师们学术境界的向往之情,从而强化大学精神,形成浓厚的精神家园的氛围。

  校园精神文化是无处不在,却又无形的,它对学生的成长能产生潜在而强烈、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具有深沉而强大的教育力量。它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作为校园精神文化活动的载体,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生命观及人生观的个性培养,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渗透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去,以“润物细无声”之势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独立的人格精神。在校内建立文化长廊或校史长廊,设置名人画像、格言警句、等内容;在教学楼显著位置设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倡导语;在学生宿舍有党员风采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受校园文化氛围。

  (四)建立开放的校园文化,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办学

  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以学校为主体,以社会为依托,以家庭为配合,努力造就开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6]。社会的道德理念、理想体系、价值体系、舆论走向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高校的学生。因此,社会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弘扬传统美德、弘扬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家庭的德育功能对于已近成年的高校学生不可低估。因此,摸清学生的家庭,理解学生的言行,从而达到了解学生,然后因势利导加以教育。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可以及时反馈给家庭,家庭也可以据此信息适时适地对子女加以教育。若家长能感受到学校所代表的价值信念,相信学校是负责任的,在危机发生时,便容易与学校成员团结一致,共同应付难关。

  关于学校教育,第15次中央教育审议会第1次咨询报告中提出,以培养“生存能力”为基本目标。而“生存能力要通过学校、家庭、地域社会全体来培养。”咨询报告还建议建立包含如下内容的学校、家庭、当地社会三者合作体制:

  1、为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能力,要创造学校、家庭、当地社会三者通力合作的教育环境,强化这种教育力度;

  2、努力建立能够克服学校暴力和拒绝上学问题的学校、家庭、当地社会三者协作体制;

  3、加强协调和计划,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学校周休二日制,开展周末等休息日的校外活动;

  4、为振兴终身学习事业,行政、学校、企业、当地社会须加强合作,创造教育文化环境,支援和推进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活动。

  学校为当地社会作贡献,大体可有如下几种形式:

  学校向当地社会的人们开放自己的各种设施供其充分利用;

  向当地社会及其居民提供信息服务,介绍学校拥有的各种教育、文化、专门教育的信息;

  开设以信息为主体、面向当地居民的公开讲座;

  就企业及社会成人教育部门的教育事业计划、活动进行指导并提出建议等。

  (五)学校归属感的教育

  学校归属感指学生将自己与学校联结起来,感觉自己被学校接受和认可,是学校的一员,是其中的一部分,它综合体现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依恋、寄托与卷入状态,是学生与学校之间关系密切的反映。[7]

  学校归属感能激发学生的学校责任感。学校归属感通过唤醒和激发每个学生对学校的深厚感情,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学校内建立起团结和谐、信任理解的人际关系,并达成对学校目标的共识和追求。[8]因此,要培育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必须增强学校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功能。学校归属感在学生与学校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心理联结,学生会认为学校的事情与自己直接相关,从而产生对学校的责任感,并诱发积极的学校投入,这就避免了在危机发生后学生对学校产生信念动摇或者学生内部流言满天飞人心涣散。有了学校归属感的支撑,学校遭遇危机时,学生的态度就会如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根叔”所说:“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可以自己骂八遍,但是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学校管理中,教师归属感是一个学校赖以发展的动力平台,对教师具有强烈的激励、导向作用,能够极大地促使学校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有效避免教师在危机管理中对学校事务的冷淡。使他们能从学校发展的整体出发,主动参与到危机管理的各个过程中,有“爱校如家”的主人翁态度,以他们积极主动、热情负责的态度感染如惊弓之鸟的学生,鼓舞学生的士气。此外,校方亦应致力提高教师的工作士气及对学校的归属感、投入感及满意度,建立学校负责任的信誉和形象,减少危机可能引起的冲击。

  (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以人为本”为立足点,践行“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充分肯定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时时注意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应注意经常调研,及时把握师生中的思想动态,针对不同时期师生所关注的焦点、热点和敏感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处处注意依靠学生、组织学生、感召学生、塑造学生,紧紧依靠党团组织,在各级学生干部,尤其是治保干部中建立一支信息员队伍。

  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珍惜生命endprint

  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从深层次影响学生的安全意识、态度和行为,增强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营造全体师生关心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的局面。

  2、深化校区“关爱生命”主题教育活动

  根据校区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关爱生命”主题教育活动,比如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关注生命、珍爱生命之生命的责任与义务”主题教育活动,以及“关注生命、珍爱生命之生命的意义”主题教育活动,“关注生命、珍爱生命之感恩教育”主题活动等,多种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引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教育,增强学生责任感、使命感

  针对造成大学生使命感缺失、责任感淡薄的各方面因素,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理想教育、国情教育等融入课堂,展开课堂讨论,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正视人生、认识人生价值与时代责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冷静分析、明辨是非的意识与能力。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的实践经验,通过社会调研、实践锻炼等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发爱国热情与报国志向,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使命感。

  (七)大学品牌形象与声誉的维护

  高校品牌是高校自赋的不同于其他高校的名称、说明、标记、符号形象设计以及它们的组合。如果一所大学拥有良好的品牌,意味着这所学校拥有优质的生源、优良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学和科研设备、充足的教育资金、与企业的良好互动、良好的校园文化和传统等。所以高校品牌犹如企业的商标,是高校的无形的财富,是高校精神文化的一种,拥有强大的渗透力,并且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建立,可能会需要几代高校工作者为之奋斗和维护。高校作为大学生高度集中的场所,是政府、社会、媒体关注的重要目标。如果高校危机事件得不到有效及时的处理,会造成国内甚至于国际都很恶劣的影响,因此,降低事件影响力对维护高校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

  良好的高校品牌形象能使师生员工在社会活动中拥有荣誉感和自豪感,当高校发生危机时,首先品牌形象较好的高校可以增强政府、新闻界以及高校所在地的社区、高校相关企事业单位、兄弟院校、管理机构、学术界等对高校支持的信心,可以影响社会大众的心理倾向,可以使高校的形象得到社会层面的认可。公众了解学校的主要渠道之一是学生,拥有使学生信服的大学品牌形象,可以激励他们自觉把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联系起来,增强高校师生合心力和凝聚力,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维护学校声誉。

  高校可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简报、互联网、电话、传真等形式向公众告知危机发生的具体情况,目前和未来的应对措施等内容,让媒体和社会了解高校对此事的态度和做法,争取公众的支持和理解。[10]尽量减弱或缓冲危机对学校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要建立完整的危机管理系统。对高校的情况要有全面的了解,定期对高校危机风险进行分析,随时收集公众的反馈信息,一旦出现负面的信息,立刻追踪调查,加以解决,防止信息的扩大化。最后要防止将高校的品牌形象管理等同于危机管理。目前,很多高校还是在危机发生时才把品牌形象维护提到重要日程,临时抱佛脚,这样做当危机袭来时的后果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新闻媒体或社会舆论就成为放大镜,将学校苦心经营数载的品牌形象毁于一旦。特别是涉及到与高校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生及家长、教职员工形成的关键利益群体,连锁反应是家长失去对学校的信任、招生的生源学生教育素质下降、教育师资大量流失,从而动摇学校的根基。

  教育论坛

  高校精神文化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武宇清,王余丁.高校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研究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2] 王桂东.学校危机管理研究[D]. 天津大学,2008

  [3] 任国友.中美校园安全文化对比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8)

  [4] 姜怀宇.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析论[J].经济师,2006(7)

  [5] 朱永生.安全文化是大学生人文与科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课——兼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C].200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2002年

  [6] ?武军会.试论建立开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若干基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6(1)

  [7] 阳泽.论学校归属感的教育意蕴[J].中国教育学刊,2009(07)

  [8] 王玉清.议如何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13)

  [9] 杨颖.媒体和公关在高校品牌建设中的作用[J].青年记者,2011(2)

  [10] 华荷锋.高校信誉危机管理:一种系统的处理方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5,(5)

  基金项目:信阳农林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 ?河南省高校稳定及危机预警机制研究 ?2009RWSK023

  (作者单位:信阳农林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