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从高职院校的民办高职院校的“产品”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作为民办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重新审视以什么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标准,引出教育工作者要以学生成长作为检验其工作的标准,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学生进行。并探讨了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忽视“以人为本”的问题。提出了学生管理工作如何做到“以人为本”要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前提。
关键词:学生成长;检验标准;以人为本;需求
自9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渴求,给更多的适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民办高职院校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随着近些年普通高校的一再扩招,不断挤压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数量,民办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招生方式越来越市场化,面对市场化的冲击,要厘清民办高职院校的“产品”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作为民办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重新审视以什么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标准。
一、民办高职院校的“产品”是什么,如何来检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高等学校产品”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争论的热点,任建华提出“学校产品经营中的产品,也即教育产品,就是学校所提供的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成果,其形态可以是不同规格的学生,也可以是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1]刘春惠也提出“大学的产品包括:培养的学生、创造的知识和提供的社会服务。”[2]1999年厉以宁先生提出了教育产品即教育服务的命题,“教育产品是指教育部门和教育单位所提供的产品,这种产品又叫教育服务。”
[3]到目前为止,这一命题己经被大多数学者认可。
学校是提供学生发展与成长的一个教育场所,而学校环境是教育活动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特别是换个角度来说,学校的“产品” 就是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的“服务”;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是环境和条件的创造者和维护者,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指导者,因此学校的中心是学生, 教育工作者要以学生成长作为检验其工作的标准,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学生进行,要对目前的大学生成长中的心理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需求。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忽视“以人为本”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对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高校学生管理正逐步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在强调传统德育观的同时,也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管理经验,开始强调教育性和发展性。但从人本的角度来看,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学生管理工作明显忽视“人”的现象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只注重社会需求,而忽视了个体需求
一直以来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都是围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一味的强调让学生服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压抑和掩盖了学生的自我需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和方式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前提,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但是如果不与学生的需求相统一,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或参与度不高,管理目标也很难实现。如果学校的管理内容和方式只考虑社会发展需求,而不考虑学生个体需求,就会给学生造成“要我做”的错觉,使得学生管理形成一种被动的局面,影响管理效果。学生管理过程中忽视学生成长的个体需求,不仅会造成管理过程中的阻碍,而且也会使学生受精神上的压抑而产生某些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2.只注重学校现实需求,而忽视学生发展需求
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只注重于满足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也就是现实需求,而不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重点。“事实上,学校和学生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学生的成长、进步和成才是学校所追求的目标,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最终也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4]特别是在民办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学生享有的权利。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以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民办高职院校和学生的关系,形成了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因此,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并将学校稳定发展的需求在管理过程中与学生的发展需求达成一致与统一。如果无视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及个体需求的实现,那学生管理活动就是被动的。任何人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都希望在良好的环境中表现自己的能力,而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却在有意无意之中限制了这种需求。
3.学生培养目标的统一化和单一性
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当前的高校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和统一的模式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和学习,而忽视了学生们主体受教育的客观差异性。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都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目标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培养多元化、具有综合能力的学生,不可能企求统一的培养。教育目标如果定的过高和标准统一,一方面会让学生失去发展的勇气,另一方面又会使学生陷入无所适从的迷惘困惑,从而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学生管理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学生管理工作如何做到“以人为本”要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前提,有需求就有动力,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就是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以人为本”的现代高校,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很难谈得上教育好管理好学生。从实践上看,最大限度满足学生成长需求,要做到三方面的需求。
(1)满足学生的学业需求
学生上大学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发展,因此对于学生,学业的需求就是他们的最大需求。学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满足学生学业需求的工作。首先要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将社会需求和学生自我需求相互结合起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以及学生想成为社会职业角色。同时积极做好学生考级、考证、考本的服务工作,努力为大学生创造各种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让每个学生各有所学、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的良好局面。
(2)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
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对大学生成长同样重要。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积极正面的校园文化无疑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负面因素起着天然屏障的作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最好免疫系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因此,要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四个层面来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
学校要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宿舍的硬件配套设施要更的上时代的需求,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空调、热水器、上网设备现在已经是学生宿舍的必备设施了,否则会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不便,学生的需求上会产生落差。食堂也是学生所关注的一项内容,菜品的丰富程度、口味、质量、价格、卫生状况等都是学生的生活需求。因此,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服务和管理,都要做到科学化和人性化,力求使广大学生满意。
[参考文献]
[1]任建华.论学校经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4,43.
[2]刘春惠.大学的产品是什么[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3,vol.5(2),38.
[3]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J].教育与发展研究,1999(10):9.
[4] 刘岩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