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衔接理论(特别是非结构性衔接手段)是语篇分析的重要理论之一,在阅读理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从1976年韩礼德夫妇出版《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以来,国内外众多语言学家纷纷对其进行研究。掌握非结构性衔接手段的特征是进行阅读理解、分析语篇的有效手段。本文选取不同类型的文段作为语料,对语法衔接以及词汇衔接这两大类非结构性衔接手段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旨在探索理解阅读文章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非结构性衔接;衔接手段;阅读理解
1. 阅读理解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性及问题浅析
对绝大多数二语学习者来说,阅读能力是最需要培养也是最难掌握的能力之一。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材料,学习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二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等因素,从而加深对该语言的了解。
然而,尽管在阅读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很多学习者其阅读理解能力却没有相应的提高。许多学生抱怨,尽管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词汇积累,但在阅读英文文献时仍会遇到许多问题,有时甚至无法读懂文章大意。这也进一步证明,仅仅通过词汇量的扩充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所面临的阅读难题的。语篇层面的理解,特别是衔接手段的掌握,对学习者从整体上把握一篇文章,进而理解每一个句子的含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2. 阅读理解中非结构性衔接手段的应用
根据韩礼德夫妇1976年所著《英语中的衔接》一书所述,非结构性衔接手段主要划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前者作为句群间重要的一种语意连接方式,又分为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和连接(conjunction);后者又分为复现(reiteration)和搭配(collocation)。
2.1 照应
照应也称“指称”,是指用代词等语法关系表示语义关系。照应又细分为人称照应关系(personal reference),指示照应关系(demonstrative reference)和比较照应关系(comparative reference)。人称照应关系是英语学习者最为熟悉的衔接手段,它包括所有的代词以及名词性和形容词性所有格。而诸如“this” “those”等指示代词、“here” “now”等指示副词、以及定冠词“the”均表示指示照应关系。比较照应关系则包括一般比较(“same” “otherwise”等)和特殊比较(“more” “less”等)。根据指代词和指代对象的位置关系,人们也将照应划分为前指(anaphora)和后指(cataphora)。下文将举例说明。
例1:In the garden, Uncle Walter and Aunt Lucy are watering the flowers with a water pipe. He is holding it, and she turn on the tap.
显然,第二句话中的介词“he” “she”和“it”分别指代前一句的“Uncle Walter” “Lucy”和“water pipe”,即典型的前指关系。
例2:I could hardly believe it. The man can enjoy such a wonderful life after enduring so much suffering.
在上面的句子当中,读者无法通过前指关系在前文中找到“it”的指代对象,因此,只能借助于后指关系。经过进一步理解可得知,“it”指代的是其后面句子所陈述的事实。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一篇阅读文章中可能会出现几十个、甚至更多的指示词,因此,借助于照应这种衔接手段来确定每个指示词的指代对象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帮助读者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理解混乱。
2.2 替代和省略
替代指的是用替代形式(pro-form)去替代上下文中出现的词语。与指代不同,替代不仅存在于句子层面,而且存在于语篇层面,能够通过替代成分和替代对象的关系将整个语篇有逻辑性地联结在一起。替代分为名词性替代(nominal substitution)、动词性替代(verbal substitution)和分句性替代(clausal substitution)。
采用“one” “same”等替代词来指代前文中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形式成为名词性替代;助动词“do” “did”等对动词的指代即动词性替代;相似地,用“so” “not”等词指代语篇中的某一部分称为分句性替代。举例来说,在句子“The book is out of date; I want to buy a new one.”当中,“one”一次即为名词性替代,代替前面提到的单数可数名词“book”。又如,句子“The war does not change peoples lives, but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does.”中,很显然,第二个分句在语法上并不完整,因为其缺少宾语。然而,仔细考虑助动词“does”可以得知,这正是典型的动词性替代。其替代内容为前一个分句中的动宾部分,即“change peoples lives.”。通过替代这种衔接手段以及常见的替代词的了解,阅读者可以精确地把握材料的含义。
此外,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英文中也经常采用省略的衔接手段。省略能够使语篇更加简洁、精确、重点突出。但阅读者若对被省略的对象模糊不明,就会造成理解偏差。同替代类似,按照省略对象的不同,省略也可以分为三种,即名词性省略(nominal ellipsis)、动词性省略(verbal ellipsis)和分句性省略(clausal ellipsis),在此不再赘述。
3.连接
与前面介绍的三种衔接手段不同,连接并不是一种前指或后指的所指关系,而是一种通过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中的种种逻辑关系的手段。在《英语中的衔接》一书中,连接被定义为一种介于语法衔接与词汇衔接之间的衔接手段,兼具二者特点。若语篇中缺少这种衔接关系,则其语义关系会变得混乱不明。根据逻辑语义关系的不同,连接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增补连接”(additive conjunction)、“转折连接”(adversative conjunction)、“因果连接”(causal conjunction)以及“时间连接”(temporal conjunction)。例如,“furthermore, as well as”等为增补连接手段的常用连接副词;同样,“although, nevertheless”等词经常用于转折连接手段中。“Now that, thanks to”以及“while, as”则分别属于因果连接及时间连接手段。
4.词汇衔接
通过词汇选择在语篇中建立一个贯穿篇章的链条,从而建立语篇的连续的方法被称为词汇衔接手段。词汇衔接对实现语篇的连贯起着基础而关键的作用。它的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复现和搭配。复现关系是指语篇中的某一个词以原词重复(repetition)、同义词(synonym)、上下义关系(hyponym)或广义词(general word)等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语篇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了相互衔接。例如,在句群“Recent years, European tour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erefore, the economy of Italy develops quickly, especially the city Roman and Venice.”中,“Europe”和“Italy”,以及“Italy”和“Rome and Venice”即为典型的上下义关系。而在句子“In that solitary situation, I cannot tell others my sadness. Instead of getting out of isolation, I have to face the difficulties lonely.”中,“solitary, isolation, lonely”三个词则是同义词复现关系,强调了作者的孤独感。
搭配关系也称同现关系(co-occurrence),是指语篇中词汇共现出现的倾向性,它包括语篇中所有语义相关联的词项。一个语篇往往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那么有关这个主题的词汇就会反复出现。同现的词汇在语义上是有联系的。词汇的同现关系主要体现为反义词关系(antonym relation)、互补关系(complementary relation)和顺序关系(sequential order)。举例来说,句子“In the nineteen thirties, people suffered through the Great Depression. In Oklahoma, many poor families lost their farms because of dust storm. So they traveled west to California on Route 66 in search of a better life.”中,“depression”和“better life”两个词形成了反义词同现关系,起到了鲜明的对比作用。对于阅读者来说,应该掌握复现和搭配这两种衔接手段,并准确地定位体现这种衔接关系的词汇,这样才能抓住语篇主题。
5. 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这两种主要的非结构性衔接手段在所选取语篇中的应用。正是这些衔接手段的使用才将句子与句子之间连接成完整的、有逻辑性的语篇。因此,在阅读英文文章时,阅读者应该有意识地发掘其中运用的衔接手段,把握文章的主题与逻辑关系,从而从整体上理解整篇文章。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A.K. and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76.
2. 朱永生 郑立信 苗兴伟.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 张美琪. 阅读理解中的信息分析与衔接手段. 上海: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1.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59)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