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预防官员腐败的“人性”策略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3963
仝桂良

  摘要:当前,我国官员腐败现象呈现高发频发态势,既打“老虎”、又拍“苍蝇”,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官员腐败的主体是人,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从人性的角度,关注官员正当利益需求、健全官员人格、加强廉政教育建设,筑牢官员预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这对当前加强官员反腐倡廉建设,使其不想腐败、不愿腐败,努力建设廉洁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官员腐败;人性策略

  腐败是一个社会顽症,面对当前我国官员腐败的客观现实和严峻形势,必须坚决而有效的预防和惩治腐败,铲除腐败滋生的温床。预防和惩治腐败,固然需要扎紧制度的“笼子”,既打“老虎”、又拍“苍蝇”,用制度约束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建立不敢腐败、不能腐败新机制。但官员腐败的主体是人,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本文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理论出发,立足于“人性本利”这个心理源头,探求预防官员腐败的“人性”策略,坚定其理想信念,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关注官员正当利益需要并控制非分利益需要

  马克思认为,人的生活方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以满足生理的或自然需求,一部分用以满足社会需求。“食色,性也”,这是人的生存本能;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①。追求利益是人的天性,追求更好、更富裕的生活是所有人类的本性。当代官员也是人,在社会活动中也有自己的利益需要。为从源头上有效预防腐败,我们要关注官员的正当需要,并控制其非分需要。只有站在“人性”的利益角度,才能找到解决官员腐败问题的关键。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需求已经进入了消费时代,个人的欲望水平、需求层次、乃至文化品位、生活格调等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理论,从物质利益原则出发,制定官员福利待遇方面的规章制度,建立正常收入增长机制,最大限度的满足政府官员的正当物质利益需要;创新实施以薪养廉制度,探索建立廉政保证金,从而保证政府官员在位时有优厚的物质待遇,退休后有可靠的经济保障,内心无后顾之忧,为官员“不想腐败”、“不愿腐败”提供激励保障。当今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都把提高和保障公职人员的物质待遇,作为预防和减少腐败的有效措施之一。例如,在美国国家建立健全福利保障措施,注意保障公职人员的生活水平保持在社会中等水平以上。新加坡被认为是世界最廉洁的国家和地区之一,新加坡的反腐倡廉之道,其中之一就是提供能在物质上满足官员主观自觉的高薪,把给予政府官员以高工资作为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来实行。但是,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虽然需要保障其物质利益,但不能靠物质刺激的办法来预防腐败,不能把政府官员等同于一般群众,还应当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奉献精神。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说得很地道:“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②。

  但从无数官员腐败案例分析来看,几乎没有一例是为了满足家庭生活需要而产生邪念腐败作恶的,大都是因为人性贪婪,追求非分物质需要而腐败作恶,是为了追求奢侈享乐、养情妇、赌博等而腐败犯罪,这样任凭再高的薪金也难以满足非分的利益需要。俄国作家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就鲜明的说明了这个道理,一旦这种畸形需要发展到令人发指的非正常状态,就成为贪欲,必然毁名辱节,身败名裂,甚至腐败犯罪。因此,作为政府官员,要确立正确心理需要,控制其非分需要,经受住职务和权力、金钱和物质、美色和人情的诱惑和考验,用理性智慧克制不良欲望,保护健康的心理需要,防止因个人不良需要的畸形发展而导致心理失衡而堕落腐败。

  二、培养官员健全人格进行心理预防

  人,都有一七情六欲。人性,也会在不经意中、不自觉的状态下,“一念之差”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如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说,自己经常与一些商界人士打交道,发现有些人并不比自己聪明,也并不比自己付出的劳动多,但吃得好、穿得高档、住得宽敞、活得潇洒,心理就失衡了……。人格的堕落,禁不住“恶念”的冲击,最后走向了腐败。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人品做底子,心里只装着自己,争权夺利,必然走向腐败。从长远来看,加强官员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把人性中善的东西激发出来,将恶的东西抑制住,是反腐败的基础和根本。做官先做人,培育官员健全人格,其着眼点就在于提高政府官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从而建立起坚固的心理防线预防腐败。

  培养官员健全人格,要加强其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人们的政治信仰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是政府官员的立身之本,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如果这个总开关不出问题,无论面对什么诱惑和考验,都能做到信念坚定,心理平衡,就能够最大限度的抵御和减轻不良社会诱因的心理刺激。因此,必须下功夫培养官员健全人格,加强其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从个体心理结构出发,建立心理教育和道德约束体系,重在坚定理想信念教育,着力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提高政府官员的心理防治能力和心理素质,筑牢他们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过去在革命战争年代,政府官员能够保持清正廉洁,是因为有信仰、有信念,在新的环境中,多数人也经受住了考验,也是因为有信仰、有信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政府官员要始终坚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价值取向,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者和忠实践行者。作为政府官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面对多元化的思潮、面对各种风情万种的诱惑,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就容易滋生腐朽思想,就可能滥用职权,腐败变质。由此可见,一名政府官员,什么都可以没有,但千万不能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endprint

  培养官员健全人格,要加强其官德教育。何为官德?官德,是官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是官员工作生活、思想行为的规范。官员作为一类特殊的职业道德主体,他既要在管理国家公共事务活动中要忠于职守,勤勉尽责,又要坚持秉公用权、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人类发展历史表明,官德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安危和人民祸福,确有千钧之重。自古以来,中国历代思想家孔子、孟子、范仲淹、司马迁、魏徵等都倡导以德施政、“为政以德”、“百行德为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强调的也是道德与修养对于官员为政的重要性。立德既是立身做人之本,也是为官从政之道。作为当前政府官员,要认真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树立以人为本、官民平等的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和把握自我的能力和意识,解决好当官与做人、执政与用权等问题,为官做到善良、真诚、公道和正派。加强官员官德教育,要切实加强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经常组织政府官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到政治上过得硬,在思想上从根子上解决为官从政跟谁走、为谁干的问题;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始终保持奋发有为、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在工作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加强人格磨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促进社会和谐。通过教育,使广大政府官员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始终保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良好官德,像郑培民那样,立志“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加强官员官德教育,为官以德,彰显了加强官员官德教育的时代意义与时代要求。

  三、加强官员廉政教育,使清廉成为利益博弈的自然选择

  腐败,其本质就是官员利用掌握的公共权力非法谋取自身物质利益,但从根本上讲,腐败又是人的思想活动的产物,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人的思想发生蜕化变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错位的原因。治腐之本靠教育。预防和惩治官员腐败,如果不抓教育,查处将会成为没有目的的手段。因此,加强官员廉政教育,是遏制当前官员腐败现象,铲除腐败行为的迫切需要。

  加强官员廉政教育,首先要继承和弘扬我国历史上的优秀廉政文化。中国历史上,为官清廉的文化根深蒂固。司马迁在《史记·三王世家》中指出,如果不依仗自己的地位和权势耍威风,逞霸道,就不会遭到羞辱;董仲舒提出“至廉而威”的醒世名言;清朝王夫之提出,清也、慎也、勤也,而清其本也;康熙也说过,治国莫大于惩贪。据了解,《醒贪简要录》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反腐倡廉教材,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编撰的,书中他教人“以不贪为宝”,帮助官员算政治账、经济账,希望以此唤醒官吏良心。纵观中国历史上的优秀廉政文化,为政必须“以廉为本”,这是为官从政的根本之道。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的,当前预防和惩治官员腐败,仍然要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我国历史上的优秀廉政文化,结合时代特点,利用图书室开辟廉政文化图书专栏,在局域网建设廉政栏目,在活动室设立廉政文化长廊,在全体官员中开展以读书思廉等活动,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作用,大张旗鼓地宣传廉政文化,培育廉洁价值理念,用公正法治、清正廉洁等核心价值观和廉洁文化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当前具有深郁时代特色的反腐倡廉社会文化。从而对政府官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激发正能量,提高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真正从思想上增强拒腐防变的自觉性。

  加强官员廉政教育,更要注重利用反面典型开展警示教育和岗位风险教育。当前,在部分人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笑贫不笑贪,对腐败现象羡慕有加的现象,导致官员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腐败之所以盛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教育跟不上,教育没有触及官员灵魂。克服特权现象,就要解决其思想问题。教育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是清除腐败毒瘤的最佳良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查办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市委书记陈希同,处决了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成克杰等一批腐败分子;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令计划、苏荣、刘铁男等人落马,仅2014年就先后有30多名中管干部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打虎无禁区、拍蝇无死角”,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很大的震慑作用。思想意识上的蜕变,必然导致政治品质上的灭亡。加强党员廉政教育,就是要用典型案例和反面典型进行警示教育,做到有一件查处一件,查处一件曝光一件,以教育和警示他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③。加大官员腐败成本,使官员腐败犯罪得不偿失,轻者开除,丢掉饭碗;重者入狱,失去人身自由,甚至处以极刑,从而筑牢官员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通过深刻剖析、深挖根源,触及灵魂、触及心灵,使政府官员丢弃侥幸心理,并主动抵制和反对腐败,做到心中有敬畏,手中有戒尺,从思想上、行动上自觉的让清廉成为利益博弈的自然选择。同时,要注重抓早抓小,治病救人,做到提醒在前,施教于先,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乎所以,不可沽名钓誉,经受住功名利禄的诱惑,坚守清廉,恪尽职守,自觉让清廉成为利益博弈的自然选择。

  结论:预防和惩治官员腐败,一方面要注重从“人性”源头上预防和抑制腐败,另一方面更要强化立法和加强制度建设,靠制度红线和高压线,对官员腐败现象严厉惩处,实行有案必查,对官员腐败现象实行零容忍。把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德治与法治相得益彰,从根本上构筑起官员“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和“不想腐”的保障机制。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理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86.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理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86.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