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流浪儿童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2921
李玲玲

  摘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任何社会性研究不变的主题。儿童与社会的良性协调是最基础的环节。作为儿童中的特殊分子——流浪儿童,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思维认知方式以及社会适应状况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为例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与研究,以了解儿童社会适应状况,通过对资料的定性分析,多角度立体分析成因,将专业的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理念介入其中,从社会工作者的视角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流浪儿童;社会适应;访谈;定性分析;社会工作

  一、研究缘起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和农村的流动人口日益增多,流浪儿童亦呈现出增多的趋势。据国家民政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日益扩大的流浪儿童数量以及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仅对流浪儿童个人的健康发展产生巨大的威胁与伤害,而且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的文明进步带来不利影响。那么,这批问题流浪儿童的素质如何,他们自身是否有着独特的、可以发掘的优势,又是凭借着什么在这个社会中立足的,则成为了当前学术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话题。因此,研究流浪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为社工的介入和这一问题的解决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目的

  呼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促进流浪儿童更好的融入社会,改善其自身生活现状,使儿童健康成长于社会大环境中。其次,对流浪儿童适应社会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全面探究问题的根源,全面动员社会力量去帮助流浪儿童更好的适应、融入社会。同时,将社会工作的方法运用于其中,以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并通过社会工作的实践和社会工作研究影响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笔者大学四年期间多次在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实习,持续关注流浪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本文以南京市未保中心为例,通过访谈法、实地观察法收集资料,浅析当前我国流浪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

  四、研究结果

  (一)流浪儿童的生活现状与问题

  1、流浪儿童的生活现状

  受助的流浪儿童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自理能力、自我保护、行为习惯都有一定的改善,能够参加机构组织的一些集体活动。但普遍认为,缺乏自由空间。救助管理站安排了非正规的教育课程,包括对思想道德方面、行为方面等教育。机构专业的社工也会积极的发现孩子的问题,向上反映,并努力解决。

  2、流浪儿童社会适应中存在的问题

  未保中心的流浪儿童更为叛逆,在想问题、做事情时更加喜欢走极端,不少是自我中心概念强烈,与人交往缺乏技巧,多数存在自卑心理。在社会融入和社会适应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没有一个健康科学的认识,他们心理往往有一些保密、遮掩。孩子们遇到心理问题和困惑时很少主动找老师说出自己的心声,大部分是自我排遣、自我疏导,有时候老师觉察到会主动去询问,帮助其解决,但接不接受都要取决于孩子自身。并且孩子们大部分对社会都没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由于他们自身可能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痛楚,造成了对社会的误解和对人性扭曲的看待。

  (二)原因机制分析

  1、家庭因素

  这些流浪儿童最终走上流浪道路的原因有很多,但很大一部分离不开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来这里救助的孩子有三分之一左右由于自己是孤儿,一半孩子由于是单亲和家人关系不好而被送出家门或者自己离家出走,还有一部分是由于自己身体的障碍被家庭抛弃,最后沦为流浪儿童。所以,他们在最基础的环境中没有习得最基本的知识以至于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

  2、机构因素

  近年来,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于流浪儿童的管理,但通过了解南京流浪儿童救助中心的管理老师,我们得知他们曾经大部分都是从军校毕业,然后分配到救助管理站来的,由于长期偏军事化的管理,而没有专业的社工进入辅以儿童心理方面的工作导致机构管理的强制性和表面化,受助儿童不能从心底里肯定和正确的认识这个社会,以致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同时,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中心作为一所全民事业单位,它的一切工作都得按照政策的规定走,作为政府部门,自己不允许独自搞创新,一切行为都有经过上级部门的审批。以及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力量有限,经机构何老师介绍,我国流浪儿童救助管理站每个儿童日平均消费是9块钱,这9块钱中,不仅仅包括最基本的伙食费,甚至还包括他们的电费、水费等等各项。相对于西欧那些国家的22元来说真是少之又少。从而机构作为全民事业单位,能力也只能在这有限的资金里面旋转。为流浪儿童提供的社会适应性的服务也就很有限。

  3、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腾飞,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社会弊病日益凸显,公平和效益问题争辩也越来越激烈。很多流浪的孩子在社会中不仅感受不到关系和温暖,反而还常常被他人诈骗,坑害等等,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造成了流浪儿童对社会的反感和仇视,错误的认知方式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以至于他们不想融入社会,对社会叛逆,对他人抵触等等不良行为的产生甚至恶化。

  4、流浪儿童自身因素

  流浪儿童自身处在社会上,没有很好的自控力和判断力,他们往往会沾染一些不良的恶习,甚至成为犯罪分子的一部分。作为这样的一个分子,他们如何能融入这个社会,又如何被这个社会所认可呢?同时,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大部分不高,所以对于社会主流的积极的方面他们很多接触不到,或者不能整体感知和理解。

  (三)社会工作者介入

  首先,在个体层面上,社工可以运用专业的知识,积极开展个案工作。深入到儿童的心里,从内层改变儿童的认知,使其正确的看待社会,融入社会。其次,从机构运营上,社工通过宏观社会行政的方法积极的书写一些建议和材料,递交给上级进行审批,积极推进机构改革,以更好的服务和管理流浪儿童。最后,社工可以开展一些外展的工作,包括联系各方面的社会力量,为流浪儿童提供帮助。例如南京市未保中心的何老师积极呼吁社会各界力量关注流浪儿童。华仔在该救助管理站为流浪儿童义剪,何老师向华仔负责人建议其为一些有意愿的儿童提供一些基本的岗位,这样那些孩子再次流浪的可能性就变得很小了。

  五、结论

  未保中心在为流浪儿童提供基本生活资料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儿童在这里能够获得一定的非正式化的教育,这些教育对其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认知方式等发面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更多的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长远的。由于机构的能力有限,流浪儿童在社会适应状况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儿童普遍认为在救助管理站缺乏自由,受约束。并且他们被遣送回家后,有许多流浪儿童依然继续他们的“逃亡生活”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流浪儿童的社会适应需要各方面联合起来,在源头、中间环节以及尾部环节都给予提供便利和支持。而作为应对社会问题而生的社会工作专业更需要全面发挥其价值以改善和促进流浪儿童的社会适应。

  [参考文献]

  [1]王思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能力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6)

  [2]李晓东,陈怡,高秋风.流浪儿童的性格与行为特点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12

  [3]关傲然,流浪儿童救助模式若干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

  [4]王凤,朱伯玉.流浪儿童救助模式本土化探析.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5)

  [5]冯元,流浪儿童需要与机构救助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

  [6]安怀世,流浪儿童问题的国际背景和干预途径[J].社会福利,2002,(10)

  [7]毕伟,国内流浪儿童状况研究综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1)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