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现状浅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3280
韩婷

  摘要:当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处于发展阶段,其中存在若干问题,如大学通识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通识教育师资队伍不健全、学生认识存在偏差等问题,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形成阻碍,如何结合各方力量,转变理念解决这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通识教育;理念;体系

  一、通识教育相关背景综述通识教育的说法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其整合点更多在“识”,即拥有更广阔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知识。第一个把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博德学院教授帕卡德(PackardA.S.)认为,“我们学院预计给青年一种general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PackardA.S.,1829)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具时代特点、更符合社会人特点的个体。通识教育注重内在修为,即通俗所说的提高个人素质、增强自身修养,在处理任何事情时的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这与我国古代通识教育的思想颇为相似,《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直至民国时期这种思想仍在沿用,然而随着我国对苏联“专业化教育”理念的引入,通识化教育逐步淡出人们的思想。根据我国教育现状,作者更赞同哈佛大学“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即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理论,重视学科渗透,根据目前专业分类,制定与学科、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全面、可持续性的教育体系。

  二、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通识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依照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大学之前主要实行应试教育,包括通识课程的教学活动也是为升学服务。进入大学后即开始专业化教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均把主要精力用于专业教学活动,对大学通识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在大学通识教育研究、教学设置及教育时间安排上,均无法满足通识教育的需求。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也多以“被动灌输”为主,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学生也以背诵记忆通过考试为目的,最后只有知识灌输而无思想内涵。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主观轻视,通识课程成为学生可有可无的学习内容,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2、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学通识教学课程设置过于侧重应用型和专业化,大多数学校以掌握知识的数量来考虑课程的价值,缺乏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总体的系统设计和措施保障;通识教育课程中必修课过多,学生对课程的可选择性差,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形式单一,多以老师单方面理论传授为主,既缺少实践课程,又缺乏与老师的互动,课后内容强化体系薄弱,所学知识无法延伸和实践。

  3、缺乏专业通识教育师资队伍

  通识教育的老师大多充当着客座教授的角色,缺乏对通识教育的系统研究,教学过程也是用特有的专业语言传授自己熟知的专业模块,对于受教育的学生来说是“东一斧头,西一榔头”,接受起来完全没有脉络,只是一些零散的碎片,无法在内容上形成网络,难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4、学生认识存在偏差

  对于通识教育,学生往往觉得只是讲授一些无关痛痒且晦涩难懂和看似毫不相干的专业知识,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这些专业课程的成绩,很少关注通识教育背后的真正含义,因此如何能够让大家从通识无用的误区中走出来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建议

  1、转变教育理念,重视通识教育的发展

  进一步明确教育的根本目标和社会责任,实现教育的真谛——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输入。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通识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化,其过程就是建立完善人格的过程,在专业化教育的基础上完善学科体系,建立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树立通识教育“终身化”的理念,促进学生综合知识结构的全面提高,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社会新人。

  2、加快建立通识教育体系

  建立通识教育研究管理机构,研究制定系统的通识教育规划,让通识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操作方面:①制定相应的通识教育标准。根据各学科发展特点设计课程、编写教材,形成一个相对固定教学体系。②完善课程设置。结合学校特色、师资力量和社会需求,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涉及与专业相关学科知识的拓展,又要努力拓宽视野,进行共同文化教育,提升学生内在素养和能力。③强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发展前延,迎合社会需求,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④强化监督管理。教育管理机构严格依照课程管理计划进行监督管理,用量化指标对课程进行评估,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和改进教学方式。与此同时,相关管理机构要加大对通识教育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大众和学生明确通识教育的目的,重视通识教育。在就业过程中,加强对通识知识结构的考察力度,促进通识教育健康发展。

  3、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专业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严格选拔教师,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本校特色,培养一批专业的通识教学师资力量,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交流、知识补充,采取多种形式评估教学成果,完善管理体系,学校要加大投入,鼓励更多优秀人才投身通识教育,只有老师是通才,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将不同学科糅合,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通识教育的价值。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和可持续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3):64-68.

  [2]康全礼,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J].苏州高教,2009,(2):78-81.

  [3]李曼丽,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构建反思[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7,(3):86-99.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