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马克思的“类本质理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4112
别楠楠

  摘要: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理论强调人是一种对象性的、普遍性的、自由自觉的存在。人是一种类存在物,实践、生产生活是人的生命活动,人的类生活与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正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真实基础。类本质也可以理解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这为我们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本质得到重视可以促进工业发展。在实践活动中强调人的类本质,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实践的观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关系以及与自身的关系,有利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关键词:类本质;实践;人与自然;生态文明

  马克思于1844年在巴黎完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称为《巴黎手稿》,其中论述了人的类本质理论。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根源于费尔巴哈的“无声的类”,即事物的共同属性,但是又有所区别。“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他把类看作是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是类存在物。”关于马克思人的类本质的理论,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从共性上来说,人和其他动物一样是依靠“无机界”即自然界的有生命的存在物;从特殊性上来说,从人和动物的区别来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2]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对其进行详细分析阐述。

  一、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理论

  (一) 人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

  人是一种类存在物,同时人也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对象性的含义主要有三点。第一,作为对象是以意识为条件的。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是人自身具有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预见性。而动物则是在保证自己饱腹保暖的情况下,不会再去为未来发展思考。因此,是否存在意识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一大特征。第二,作为对象是有指向性的。人作为一种对象性的存在,主要是指向人的生命活动的。人类劳动创造具有一定指向性,最主要是指向自己的生命活动。第三,作为对象不是现成的而是需要建构的。这与上一层含义一脉相承,人是用概念框架系统来指向人的生命活动以建构自身,也就是说人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就在于建构,通过建构问题、克服问题进而来构建人类自身。

  人作为自身对象的构成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生命的物质支持,即人类自然,本质上还是构建自己的生命活动。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命活动得以延续而向大自然寻求物质支持,从最初远古时代的森林狩猎、树叶蔽体到农耕时代的开垦荒田、种植粮食,直到现代文明时代,人类通过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进而构建自然,完成了过去人们难以完成的任务,比如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日本的“围海造田”工程等。二是生命的相互支持,即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人是群居性高级动物,人与人的社会分工构成了社会关系,其本质是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把他人构建成我们的生命活动,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三是生命本身,即生命的意义。人把生命自身建构成人的对象,就要加深对自身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前面人类自然和与他人社会关系的对象构建是为了促进对生命本身的构建,因此我们不仅仅把人理解为生命体而且理解为人和人的世界。

  (二) 人是一种普遍性的存在

  人是一种普遍性的存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普遍性意味着两点:

  第一,人与世界联系的普遍性。马克思认为,人与世界联系的普遍性是“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就越广阔”。[3]笔者认为,人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人不是依赖于单一而特别的无机界,而是与整个世界、整个宇宙建立起联系。在可能性上,人能够与整个世界建立联系;在现实性上,人把越来越广阔的世界建立为自己的对象。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飞船,从单纯的水下探索机器到“蛟龙号”深海载人探测器,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一次次与看似不可能的物质建立联系,帮助我们探索更奥秘的世界。

  第二,人依靠的是普遍的尺度。人与动物的另一大区别在于动物只是按照物种的尺度活动,而人不依靠固定单一的尺度,而是依靠普遍的尺度来认识世界、发展自己,并且懂得怎样都把内在的尺度都运动到各对象上去。马克思把人内在的尺度对象化为外在的多方面、深层次的尺度构建人的发展。

  (三)人是自由自觉的存在

  在外在环境中,人是自由的,人类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人的本能的形成是在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马克思曾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活动”。[4]这点与动物明显区别,动物的产品与其肉体相联系,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首先,人是超越特定物种特性的存在;其次,人是超越外在世界限制的存在;第三,人是超越自身限制的存在,比如进行骨髓移植可以救治绝症等。由此可见,人类从事的活动都是创造性的、个性化、自由化的活动,简而言之,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为理解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真实基础,全面具体把握人的本质,特别是把握人的两重性本质,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5]实践、生产生活是人的生命活动、人的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正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真实基础。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实践活动才是人的存在及其历史发展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的真正根源和动力。

  二、生态文明遭到严重破坏

  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商品经济最终取代了自然经济,生产力产生了巨大飞跃。人类通过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进而构建自然,大自然回赠人类太多的生产资料。但是工业革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在进行自由的活动的同时未能适度把握与自然的关系,造成生产力越发展,自然的负荷越大。我们开始主张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互利共生,人们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充分享受生态成果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endprint

  以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为例,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们付出沉重代价,我国也开始探索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模式。邓小平在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观点。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6]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形成了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类的生产目的是获取使用价值,人与自然基本上维持一种原始的同生共存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造成生产的无限扩张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我们追求的是社会资源配置相对稳定与协调,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系统,至少不剥夺自然环境系统应对外来干扰冲击的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正确理解“人的类本质”理论,有利于经济有效增长、促进经济效率提升、消除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态恶化与环境退化问题、维护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马克思的“类本质理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用实践的观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人的类本质理论的提出就是通过经验事实的研究发展理论的过程。[11]类本质理论可以理解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这为我们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按照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理论,人与自然既非两极对立的关系,也非直接同一的关系,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既依靠、又破坏的关系。[7]人与人、人与自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向度。两者的地位是不平衡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向,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发展的基础载体。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用实践的观点正确认识人类的目的、需求、能力,并将人类置于自然界当中的合理位置。

  [8]

  (二)人的本质得到重视可以促进工业发展

  人的社会本质强调人的社会性。“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9]从马克思的批判中,即使可以推断出马克思部分确定人类的本质,但也不足以完整概括人类的本质。正如我们否认动物具有语言、意识,可以推导出人类的语言和意识是高度复杂的,但不能将语言和意识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唯一属性。马克思认为,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当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之时,人之为人的自然本质同人之为人的社会本质一样被理解与重视。“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10]整个自然界都可以在人类的智慧下变成人无机的身体,那么人的本质得到重视同样可以促进工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

  [注释]

  [2]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96页

  [3] [4]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96页

  [5] 艾福成.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及其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4期:60-65

  [6]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新意解读[N]

  [7] 艾福成.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及其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4期:60-65

  [8] 刘燕.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的自然维度[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1期:14-18

  [9] [美] J.K.吉布森,格雷汉姆著.陈东生译.资本主义的终结--关于政治社会学的女权主义批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331

  [10]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96页

  [11] 刘怀光.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一般思路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板)1993年第4

  [参考文献]

  [2] [3] [4]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96页

  [5] [7]艾福成.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及其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4期:60-65

  [6]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新意解读[N]

  [8] 刘燕.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的自然维度[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1期:14-18

  [9] [美] J.K.吉布森,格雷汉姆著.陈东生译.资本主义的终结--关于政治社会学的女权主义批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331

  [11] 刘怀光.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一般思路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板).1993年第4期:6-9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