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如今交通运输十分便捷,跨国旅游发展迅速。中国想要发展自己的旅游业,就需要介绍自己的旅游资源给世界,也就要依赖于旅游外宣材料的翻译。本文将以目的论的视角,从《城市之旅》的中、德版本中找出实例,试着分析其翻译策略以及做出评析。
关键词:目的;功能;旅游;外宣
一、 引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往来越来越密切,这种密切关系也体现在旅游业的发展上。旅游业中宣传一直起到重要作用,我们既希望能够通过媒体的介绍吸引外国游客来到中国,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又希望他们能从深层次上了解中国文化,以便减少我们之间的误会。但是由于各国语言不同,外宣则需要翻译的介入。然而外宣翻译并不是简单地把外宣材料从中文翻译成外文,中国的旅游外宣翻译要将旅游资源的精髓介绍出去,同时还要兼顾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习惯等要素,更需要注意的是,旅游外宣翻译还可能会影响到目的语读者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对旅游外宣材料的翻译研究,具体分析旅游外宣翻译中的策略能否达到我们宣传旅游和文化资源的目的。德国的功能学派提出目的论独树一帜,改变了原有的翻译理念,对应用性文本翻译有很大启示。笔者从五洲传播出版社所出版的《城市之旅》中、德版本中找出实例,通过目的论的视角试着分析其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并做出评析。
二、 目的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起源于德国,代表有卡塔琳娜·赖斯、汉斯·费米尔、贾斯特·赫尔兹·曼塔里以及克里斯蒂安·诺德。与以往的翻译理论不同的是,功能派翻译理论是前瞻式的翻译理论,将研究视角由原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推翻了原文的权威地位,使译者摆脱了对等论的羁绊。[5]汉斯·费米尔在1978年出版的《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中提出了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重要的奠基理论。目的论认为,凡行动皆有目的,因此翻译也由目的支配,翻译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文本形式转换,而是为另一文化的受众创造能在不同语境中实现特定功能的目标文本的行为。[7]根据目的论的观点,译者在翻译时必须遵循一系列准则。首先是目的准则,也是最高准则,它能够帮助译者解决直译和意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灵活的译者和保守的译者等总让人进退两难的问题。此外,翻译还应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入语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源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有时也称作“忠实法则”。这些法则呈等级排列,这样语言的中心地位就被瓦解,“对等”不再是评判的标准,取而带之的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5]
三、《城市之旅》德文译本
外宣即“对外宣传”,也可以称为“对外传播”与“对外报道”,指的是人类社会进行思想和信息交流的方式。[6]我国的旅游外宣就是有关旅游资源的思想和信息交流。旅游资源外宣的一个重要渠道便是出版外文图书,五洲传播出版社是五洲传媒中心的分支机构,五洲传播中心又隶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是对外宣传品制作为主要特色的多媒体、综合性对外传播机构。①因而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外宣图书都有着很大的市场和影响力。《城市之旅》中、德版本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30个有中国代表性的城市。在亚马逊平台上这本书的德文译本不仅有纸质版还有对应的电子书版本。现如今生活节奏快,为了出行方便,很多人都转而使用电子书,这种出版模式顺应了科技的发展,也考虑到了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将两种形式并行出版,无疑能给中国旅游外宣带来更广阔的德语读者群。综上来看,笔者认为这本外宣图书具有旅游外宣翻译的代表性,可以作为旅游外宣材料的翻译研究对象。
四、实例分析
《城市之旅》的中文版就是一本旅游宣传图书,描写了各个城市的地理区位、风景名胜以及民俗民风,为的是给读者提供旅游信息并引起其对旅游资源的兴趣,根据卡塔琳娜·赖斯对文本类型的划分,《城市之旅》的中文版本主要体现了信息型和操作型文本的特点。我们所的预期的译文功能与源文一致,也是宣传信息和对目的语读者产生影响。然而文化的差异性使得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针对于译文预期功能,译者要使用符合目的语文化观念和习用语言结构模式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使译文对目的语接受者发挥良好的影响力。[3]笔者在译本中找出一些实例,下面归纳出了三种翻译策略。
(一)解释性翻译
根据de Beaugrande & Dressler所提出的篇章信息性,张美芳提出她对外宣翻译中三级信息的看法,她认为如果译文给出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还不加以解释,那么目的语读者面对的就是三级信息。[9]也就是说目的语读者在理解译文时需要付出很大努力,译文信息便不利于他们接受。《城市之旅》是一本旅游外宣图书,必然要介绍到各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对于一些已经有固定译文并且被目的读者普遍接受的文化元素,译者不必再解释,但是对于还没被目的语读者普遍接受的文化项目,译者需要适当解释其含义,以弥补目的语读者相关知识的缺失,这样才能在提供信息的同时又让他们对我们的旅游资源产生兴趣。笔者发现这种解释性的翻译常常与音译结合,具体体现在了景点、建筑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翻译上。例如在《城市之旅》的德文译本中译者将四合院
[8]11译为Siheyuan (Anwesen mit ebenerdigen Husern um einen viereckigen Hof)[2]12。京韵大鼓
[8]20译为Jingyundagu (das Vortragen von Balladen im Beijinger Dialekt mit Trommelbegleitung)[2]22。从以上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音译能让目的语读者领会到中国的语言特色,可以满足他们的阅读好奇心。然而单凭音译目的语读者无法明确译文所指到底是什么,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文化及认知背景,译者在音译后又加上括号进行补充式解释,将四合院解释为四方院子周围环绕平房的宅院,京韵大鼓解释为伴有鼓声且用北京方言展现的叙事谣曲,这样目的语读者就轻松了解文化特色词的具体内涵。总体来看,这种音译和释译的结合非常有利于旅游信息在目的语读者中的推广,可以起到相当好的宣传效果。针对于释译这一策略,请再看下面一例。
例1:“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房楼屋......[8]132
德译:Da gibt es die eine Variante in alle vier Himmelsrichtungen drei Huser und Eingang mit Türschwelle zu bauen, sodass ein Hof in der Mitte entsteht. Eine andere Mglichkeit ist ein Hof der von vier Husern umgeben ist, und an dessen Ecken noch vier Seitengebude gebaut werden, sodass insgesamt fünf Rumlichkeiten geformt werden. Es gibt zudem noch Hfe, deren Huser mit einer erhhten Veranda untereinander verbunden sind.[2]144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是三种我国特有的建筑形式。在给事物命名时中国人偏爱字数统一和用语精炼,然而这三个五字词只是把主要的事物和数字堆放在一起,就连中国人读到了也想不出这建筑模式到底是什么样子。译者在处理这句话的翻译时,同样采取了释译的方法,用如Huser和Türschwelle这样简单的词汇将三种建筑模式具体描述出来,让目标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力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给他们带去异域情调。在另外一本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乡村之旅》中笔者也发现了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4]12的字样,译者将其翻译成Oft sind die Gebude um einen Hof oder mehrere Hfe angeordnet12。此处用的是概括式的翻译,将原文笼统的解释为:建筑物经常被安置在一个或若干个院子周围,跟上文释译的效果相比,该处译文将信息型和操纵型文本的功能大大降低了,几乎没体现文化信息,读者更有可能一读而过,被旁边其他不重要的信息所吸引,殊不知该处才应该是我们旅游资源的精髓之处。在旅游外宣翻译中,译者要本着宣传旅游资源的初衷适当地来扩大读者的认知语境,于此同时还要给他们带去新鲜感,因而此处解释性翻译比概括性翻译更符合译文的预期功能。
(二)删减式翻译
例2: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同杭州一样,苏州也是人们常用来跟天堂媲美的一个城市...... [8]53
德译:Ein chinesischer Spruch lautet,Es gibt ein Paradies Im Himmel und ein anderes auf Erden: Suzhou und Hangzhou“.
[2]57
例3:......数代王朝都在这里举办国家大典。1959年广场改造扩建并向群众开放,过去专属帝王的国家禁区,成为向所有人开放的城市广场。[8]10
德译:In mehreren Dynastien wurden dort an dieser Stelle kaiserliche Zeremonien abgehalten. 1959 wurde der Platz umgestaltet und der ffentlichkeit zugnglich gemacht.[2]10
从中文源文所提供的信息来看,例1和例2后面句子的信息都是对前一句信息的重复,苏州与杭州一样能与天堂媲美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已经有所体现。同样,原来帝王所用的广场向所有人开放基本跟上文同样含义。这种语言表达现象实则与中国作家的写作习惯紧密相关,从文学的角度上看,源文作者用另外的句子又对前文信息重复描述,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然而译文作为外宣材料,其主要体现的是信息型和操作型的文本特点,文学作品的表达型功能便不再起主导作用,如果将原文一一对应翻译成德文,目标读者的直接反应是他接收到了重复的信息,进而会感到疑惑甚至失去阅读兴趣。译者在翻译这两处都采取了删减重复信息的策略,其实便是略去了对译文功能而言冗余的信息,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对原文的忠实,但却更贴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因而这两处的翻译也是非常恰当的。除此之外,笔者在《城市之旅》的德文译本中还发现有另外一种删减式翻译,请看下面两例:
例4:西方列强在中国掠夺财产的同时,也为上海留下了“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之间最讲究的建筑”。[8]14
例5:广东人爱吃,也敢吃,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几乎没有他们不敢吃的。[8]101
此组删减式翻译不同于上一组的删减,上一组是将重复信息删除,而这一组的删减式翻译即是不译。在《城市之旅》德文译本中找不到例4和例5的译文,而且在上下文中也没有提供相同信息的语句。从这两个句子的信息我们可以发现,例4涉及到历史冲突问题,例5涉及到饮食文化冲突问题。中文源文是由中国作家而写,他们内心所设定的目标读者是中国人,从写作的角度看,作者如果希望在读者当中找到共鸣,他就更倾向于从大家都了解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出发。因而对于原文作者而言,这些文化信息是必要的。然而译本面向的却是与我们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德语读者,同样的历史事件从他们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解读,与此同时,他们也很有可能无法接受广东人大胆的吃文化,如果译出这两句,不但不能引起读者来中国旅游的兴趣,反而会产生反感情绪,这也就完全违背了我们旅游外宣的初衷。译者考虑到这是一本外宣材料,选择过滤掉这两条敏感信息。然而,不译实则也是一种翻译,从目的论视角看,也是译者为达成译文预期功能所采取的策略,并不违背我们旅游外宣翻译最高准则,所以译者对这两处的处理是非常得当的。
(三)改变表层结构
例6: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拥有长达421公里的海岸线,是一个天然良港。这里水深域宽......[8]63
德译:Die Stadt Quanzhou liegt im Südosten der südchinesischen Provinz Fujian und verfügt über eine 421 Kilometer lange Küstenlinie sowie groe und tiefe Meeresgebiete. Deshalb verfügt die Stadt auch über einen hervorragenden Naturhafen.
[2]67
中国作家写作注重于意和,写出来的文章可能逻辑关系不明晰,而德语读者则注重形和与逻辑性。要使译文的语言表达合理并且通顺自然,就不能盲目地将原文中的语言形式直接套用,旅游外宣的译者就要想尽办法向目的语读者的写作习惯贴近,让目的语读者读到的文章就像用译语写出来的一样。例6的中文源文“拥有长达421公里的海岸线”和“水深域宽”都是泉州能成为一个天然良港的原因,却被原作者放在了不同位置,这种在语义层面上表现出来的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也只有中国读者才能领会,直接译出会让目的语读者觉得思路混乱,甚至导致交际失败。译者在翻译此处时,调换了句子位置并加入表示关系的连词deshalb,使得译文的衔接性得以保证,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习用语言模式,更有利于向他们传达原文信息,因而也是很好的处理方式。请再看下面一例:
例7:据说清朝的乾隆皇帝两次南巡,一路上饮用的都是趵突泉水......[8]70
例8:清代的康熙、乾隆两个皇帝都曾在泉池北岸的蓬莱社喝茶赏泉......[8]70
德译:Der Kaiser Kangxi und Qianlong haben beide im Penglai-Teehaus am nrdlichen Ufer des Quellteichs Tee getrunken. Man sagt, Kaiser Qianlong habe daraufhin bei zwei Reisen durch Südchina nur Wasser aus der Bautu-Quelle getrunken.
[2]75
中国作者在写作时会多次提到同个事物,但是信息却零散的布局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需要注意段落内语句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各个段落中语句之间的关系。《城市之旅》原文中例7出现在第三自然段,而例8出现在第五自然段,两处信息都是有关乾隆皇帝与趵突泉的历史渊源。在德文译本中译者便把两处作为统一整体放在了同一个自然段中。这样的处理方式一方面考虑到目的语读者记忆的有限性,不劳烦他们再回到前文寻找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又贴近了德语读者的谋篇模式,能够更好让读者接受译文信息。看到趵突泉水如此受中国皇帝的喜爱,也当然会勾起他们到当地尝一尝泉水的兴趣。
从以上两例中可以看出,由于目的语读者与我们的文化背景不同,我们的写作习惯也是不一样的,在不违背最高准则前提下,在翻译时灵活地改变表层结构也是旅游外宣翻译中的必要手段。
五、结语
笔者从目的论的视角对《城市之旅》译者所采取一些策略进行了分析。在旅游材料的外宣翻译工作中,释译可以扩大目的语读者的认知世界,加深对中国旅游资源及文化资源的熟悉度,音译和释译结合则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全面的了解旅游信息; 删减式翻译减少了对译文功能冗余的信息,精炼的信息更能保证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兴趣,对于有些敏感性的文化信息可以选择不译,避免产生可能的负面反应; 译文的布局谋篇要尽量贴近目的语读者的习惯,可以适当改变句子和段落位置。根据目的论所遵循的准则来看,以上几种策略译者都是在适当增加和删减信息或改变信息位置,在某种程度破坏了语际连贯法则,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够达成译文提供信息并引起兴趣的预期功能。总体来看,目的论在评析旅游外宣文本方面有很强的解释力,是很好的翻译指导理论。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在拥有良好的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相当了解源语和目的语文化差异,以便能够灵活的处理具体的翻译问题。
[注释]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3176635.htm
[参考文献]
Guo Huancheng, Ren Guozhu, Lü Mingwei. Landleben in China[M]. bs. Diao Cuishan, Beijing: China International Press, 2009.
[2]Wang Jie. Die Stdte Chinas[M].bs. Gong Xiankang, Li Yanping, Yan Wei. Beijing: China International Press, 2009.
[3]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中国翻译,2000(4).
[4]郭焕成,任国柱,吕明伟.乡村之旅[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
[5]贺学耘.翻译理论综合案例教学——中西方译学理论选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22-224.
[6]刘雅峰.外宣翻译过程研究——译者的适应与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9.
[7]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55.
[8]王杰.城市之旅[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
[9]张美芳.英汉翻译中的信息转换[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0(4).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上海 20009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