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由此产生了社会上浮躁的心理,人们唯利是图而忽视了心灵的感悟,因此作者强调“幸福”的指向应该是“人”,呼吁人们全面地、自由地发展。
关键词:物质;人;幸福;人的全面发展
一
从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历经“改革开放”经济政策已33年,改革开放的这三十余年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社会的长足进步,全面建立起了物质生产体系,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使得中国在成为世界强国的大路上越走越有力,国际地位持续不断地提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繁荣的今天离不开改革开放政策。
由于中国自身的历史特殊性,在这三十年里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一系列关乎经济的政策都作了重中之重,但就是在不断强调“经济”的氛围之下,有许多人慢慢开始混淆了人的本质,忽视了人性与道德,尤其是在近些年房地产、矿产异常发展从而导致暴富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贫富差距矛盾越来越激化,整个中国社会开始感觉到巨大的压力,浮躁之风、不满之风盛行。对于这种现象,人们开始反思,在强调重视经济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关注民生、文化等方面,重视“人”的发展。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幸福”,中国社会对“幸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对“幸福”这个课题展开一点浅薄的思考和研究,看看幸福的源泉在哪里,当代中国人幸福吗。
二
我们虽处在社会主义社会,但由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特殊性,承载我们社会运行的市场经济中存在着类似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这其中也就蕴含着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我们都知道,财富(利润)的产生是资本家通过榨取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产生的,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这种关系就是剥削。首先,在广大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里上班的职员并不拥有生产资料,只是利用企业主、股东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他们依靠领取工资而非直接享有利润过活,因此他们受制于生产资料所有者,虽然在社会主义的光环笼罩之下说不上“被奴役”,但他们也并不自由。其次,工作在事业单位、国企里的职员能享受到公有制经济给他们带来的津贴、工会福利,在组织归属感和工作强度上都会比公有制经济以外的职员要好一些,但是,面对严格的组织层级关系、岗位竞争等巨大压力,他们也表现出压抑与不满的状态。再者,个体经济中的企业主们虽然自己掌握了用于生产的资料,但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国家政策制度的不倾斜,也导致了其在残酷竞争环境下的巨大生存压力,随时都有被挤垮、被吞并的危险。最后,外资、民营企业的资本所有者,以及事业单位、国企的领导者们所感到的压力甚至比以上所说的其他劳动者更加严重。
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行为与大数据实验室彭凯平教授对2013年新浪微博全年的数据进行研究, 发现幸福与经济发展没有必然联系,人们并不是越有钱就会越有幸福感,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必须开始考虑能够提高人民幸福的其他因素。当代中国社会的各级劳动者普遍感觉到压力繁重,认为生活缺少幸福的感觉。联合国首次发布的全球幸福指数中,中国只排在所有国家中的第112名。
那么,幸福是什么呢?我认为幸福是人的需求的到实现后的那种心灵满足。这里强调了“心灵”是为了区别于动物的需求的实现,因为人区别于动物具有社会属性。这种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以上所提到的各个阶层的人都感到压抑和不满,是因为在整个社会物质条件都逐渐变好的情况下,他们的精神需求却没有得到满足。无止境的加班、客户与领导的责难、繁重的晋升压力等等使得人们的需求(精神需求)无法得到实现,心灵感到孤独、空虚、缺乏温暖与关怀。
三
我认为国人的幸福感在国际上相对较低,是因为当代社会对“幸福”指向的引导偏差。前文也已指出,当代的中国人过于唯利是图,而这个“利”就是物质。社会指向于GDP的高增长,大力发展经济,人们也为了得到财富而疲于奔命,却忽视了作为一个人的最终追求,忽视了精神追求,忽视了心灵感悟。有人可能会说他们追求的是权力、地位与名望,那些都是精神上的满足并非物质,但我认为权力与地位这些东西也是建立在传统的物质基础上的,没有了财富的保障、没有了岗位的支撑,这些都无从谈起,所以权力与地位其实只是“利”的代名词。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贫富差距、分配不公,更导致了社会风气的导向性偏差,人们错误地理解了幸福,以为只要满足了物质需求、得到足够多的财富就会幸福,幸福的评价标准被扭曲了。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应该追求的幸福?我的答案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恩格斯说,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就是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
人的发展同人获得幸福都是关乎于人的需求的实现。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如同上文中所讲,人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物质财富,还有精神的需求,即人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需求。因此,人想要获得幸福,需要其需求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对于这里的“全面”,我认为有两层内涵:首先,“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3],即人全面发展的核心是自由,而且是每一个人的自由的发展。因此人的发展是全面与自由的结合,而这种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是人们幸福的源泉。再者,全面发展主要是依托在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个人能力素质上的发展。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需要发展就离不开人所在的社会,人所涉及的所有社会关系就是他全面发展的范畴,因此人的全面的发展将体现在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的全面性上。同时,马克思说,“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5],可见人能力素质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这里,个人的能力包括对知识的掌握及将知识运用在实践上的本领,即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而个人的素质涵盖了一切人类所具备的素质,例如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理想信仰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修养等。
四
对于“重物轻人”的当代社会风气,国家也开始了正确方向的引导。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向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的内涵也要求“以人为本”是其核心关键。胡锦涛也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因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这所有的政策都指向了“人”,意味着政府也开始大力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国人的幸福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社会能逐渐看轻物质、重视心灵的感受,从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从而摆脱压抑与不满,获得关于人的本质的释放、获得真正的自由。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9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28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294.
[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民出版社,1979,5L.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330.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海南 海口 570000)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