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时代要构建隐性道德教育模式,需要建立教师与学生间施教与反馈式互动闭合模式;加强网络新媒体与实体平台共建活动,加强网络平台建设,继续发挥传统电视与广播等媒介的辅助性宣传功能;充分发挥校内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隐性德育内部载体作用;以课堂学习及课外培养活动为直接承载体,发挥主导核心功能。
关键词:隐性道德教育;模式
当前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传统显性道德教育发挥作用的同时,隐性德育更是成为当前高校德育研究工作的重点和深入点,成为高校道德研究板块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隐性道德教育内涵
1、隐性道德教育的内涵
本文认为,隐性道德教育通常是相对于显性道德教育而言,是一种比较新颖式道德教育方式,是指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以一种隐蔽、间接的方式,使受教者在无形中获得某种思想观念的道德教育形式。
2、隐性道德教育的特点
(1)隐蔽性。与显性德育恰恰相反,隐性德育没有系统正规的教学参考和教学计划,没有正式的教学内容,往往也没有明确的考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是隐蔽于各项校园活动、政策文件等的执行中,无形贯穿于各项制度、文件的落实和校园精神的体现活动中。
(2)间接性。显性教育具有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群体的特点,而隐性德育具有非正式性的特点,是隐匿于各项内容或过程之中,是间接地作用于受众者,是伴随着有形的活动在自然的状态下去学习、感受而获得的,并经过自我分辨、吸收逐步内化为自我道德体系的一部分。
(3)渗透性。不同于显性德育的形式单一与枯燥性,隐性德育贯穿于各项具体活动中,形象而生动,情感的投入,思想的吸收与内化,并潜移默化地体现于自身的日常行为中,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二、隐性道德教育的形式
在高校道德教育中,隐性道德教育有多种体现形式,包括物质环境(校园规划、空间布局、自然环境等),人文精神(人文底蕴、校园文化、师生关系等),及制度设计(校园管理理念、管理制度、政策规定等)。[3]从校园自然环境、规划设计到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再到高校管理制度,从物质到精神再到制度,对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起到极大的示范与影响,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与活动中有机会、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与提升,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尊重感与平等性。
三、新时代隐性道德教育实践模式形成
在新时代构建隐性道德教育模式,需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闭合式隐性教育模式,实行施教与反馈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高校需建立起师生间的闭合式隐性教育模式,将教师施教、教师灌输与学生反馈、学生提问相结合,形成循环闭合互动式。施教与反馈紧密结合、提问与回答相关联,建立固定循环式框架。运行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形式进行,需要与学生平等对话,以学生为本,提倡参与讨论、互动对话式关系,更多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性,以学生的思考启发教师。
(二)以手机、电脑为网络承载体,以电子资料、网络工具为主,搭建网络平台,促进实体平台与网络平台共建,优化隐性德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
要使用好网络平台,需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以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形式投身其中。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与课下的互动,可以再通过电子资料(包括课件、邮件、期刊等)的深入交流继续传递影响。学校BBS、论坛在日常管理中可以结合学校主题活动、社会事例设立不同主题、不同专题教育点,开展讨论区,学生自主参与,相互影响,积极引导。网络信息发布与聊天工具的开拓与使用,可以对热点新闻与重要话题的讨论更加及时与便利,这个过程中有参与、有引导、有感染、有影响,让大学生道德教育在过程中获得传播与影响。
(三)以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为宣传工具,保持以往功能,发挥传播作用
高校德育工作应继续发挥传统媒体的影响功能,以学校电视台、广播台、校报、校刊、院刊等为典型代表,以传统文字、新闻报道、直接有效的形式影响学生,以形象逼真的案例,良好事迹的宣传,新闻事件的直接报道等形式,以学生带动学生、学生影响学生的途径传播我们的传统美德,通过这些活动更能增强学生接收、接受与吸收的自发性和主动性,深入内心,自觉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组成部分。
(四)以物质建设、制度建设及精神建设等校内教育资源为内部载体,进行资源整合,发挥主要功能
1、加强物质层面建设发挥基础稳固功能
加强高校隐性德育建设首先要依托好以物质建设为代表的内部载体,即加强校园环境、人文景观、文体设施及生态环境的建设。良好的物质层面建设能巩固校园基础设施,愉悦大学生身心,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提高有着直接的感官性和潜移默化功能。能更多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以更认真的态度与良好的状态投身并参与到各项活动开展中,在无形中收获喜悦感与心灵的美
感,保持乐观、豁达、健康的心态。
2、加强制度层面建设发挥正确导向功能
高校制度建设主要是指学校管理制度、管理政策、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与方法等因素的综合。高校制度建设需要在先进的、代表发展方向的管理理念指导下制定,制定的管理政策得能满足当下管理需要、能有效解决问题,成为满足师生需要的,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政策。因此它的制定既要合法合理,更要发挥教工、学生、管理层、被管理层等各方的积极性和代表性来参与其中,体现民主性,同时实现高效性。制定过程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这一理念渗入其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3、加强精神层面建设发挥人文核心功能
(1)文化氛围:德育引导文化,文化渗透德育
在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中,需要将德育教育工作实实在在融入其中,以德育建设之灵魂统领、引导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广泛参与中得到提升,陶冶情操。[4]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软件建设的核心部分,丰富而有效的文化活动与内涵建设能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大学生的素养与能力锻炼,开阔大学生视野与眼界。
(2)“三风”建设: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
校园“三风”建设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校风建设是基础,直接影响到教风与学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互为影响,相辅相成。积极的教风有利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反之亦然,优秀的学风建设也更促进教风的稳固向上。“三风”建设抓好,将益于校园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促进形成更积极向上的互动关系。
(3)学术精神:大学“学气”成关键
大学学业核心部分是学术力提升,因此专业学习中的学术氛围建设也成为隐性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学术活动贯穿大学四年,随着年级升高,学术学习也逐步深入,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学术风气与学术精神至关重要:求真务实、学术诚信,遵从学术规范,鼓励敢于探索,敢于求实创新。
(五)以课堂学习、课外教育活动为直接承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核心作用
新形式下的课堂学习要求教师在授课形式上,逐步退居“二线”,改变“唯一”主讲身份。鼓励学生要加强自主性、主动性、创新性与精神需要,更多地参与课程学习中,而非传统的完全听课者。关于课外教育活动,钱伟长老先生曾说:“学生培养更重要在课外”。创建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化的课外活动,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多面性发展,逐步实现全面发展。
在新时代提出隐性德育构建模式还属于迈出的第一步,高校隐性道德教育工作仍任重而道远,还需在内涵建设与内容深度上作进一步探索,在隐性德育课程开发、网络资源信息深度挖掘与拓展上仍需要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滨、张雪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教育探索,2010年第11期(总第233期)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上海 20043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