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族地区的中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民族德育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坚持德育的导向原则,注重民族德育的特殊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坚持用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武装学生的头脑,用“五观”筑起他们思想领域的长城。
关键词: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一、民族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民族中学生的德育,必须立足于民族地域差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坚持德育的导向性原则,注重民族特殊性、实施有针对性和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
(一)导向性原则
民族地区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不坚持这个根本的方向,就无法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就无法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民族德育的方向性原则必须贯穿民族德育的始终,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民族地区中学生的德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严格贯彻和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要以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三个尊重”、“三个离不开”等思想为指导,使民族地区的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不断强化中学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
(二)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民族中学生的思想素质除了共性的特征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民族中学生的德育必须重视民族差异,因人因事制宜,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是我们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民族地区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生活习惯、宗教习俗和语言文字。所以,民族地区的德育工作,绝不可生搬硬套,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民族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政策等因素,坚持在教育的过程中突出民族性,将国家的治理方略和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结合起来,形成符合民族地区德育工作的原则和规律。
(三)坚持教育的针对性
民族地区中学生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宗教信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民族学生民族意识强烈,思想比较偏激、比较极端,对一些小事容易怀疑和猜测,往往和民族不平等、不尊重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不信任、不平衡感和不被尊重的想法,因此,必须进行正确的引导,树立民族平等、团结意识 ,消除心理隔阂。
民族地区,民族成分复杂,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特别是社会恐怖极端组织对学生的引诱和利用,利用民族矛盾挑唆和煽动学生,中学生自身的辨别能力和心智还不够成熟,很容易被恐怖势力和极端分子利用,成为他们的工具。因此,民族地区的德育工作,应该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帮助同学们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坚决反对各种恐怖主义和极端组织,教育学生对社会不良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做到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
(四)坚持教育的可行性原则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②学校德育的内容应符合民族地区人们认识和心理的特点,要根据民族学生自身的生活背景、宗教信仰、心理倾向等开展德育工作。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工作过程中要结合地域特点和民族特征,充分考虑民族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在认真调差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教育的主客观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避免空洞的说教。
二、用“五观”牢筑学生心灵的长城
(一)用“国家观”培养爱国情怀
(一)用“国家观”培养爱国情怀
爱国是对一个公民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优良传统。作为民族地区的中学生,我们要积极地承担起对国家的责任,要自觉地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把爱国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要肩负起铸造民族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调查中,70%的学生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63%的同学大体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75%的同学了解我国的疆域和面积,67%的同学会维护国家的利益,我们并不能因为调查的比例比较高而盲目乐观,因为这些都是中学生必须了解的常识,所以,加强学生的“国家观”教育,刻不容缓。
首先,要加强对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在学生中,要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自觉培育和践行中华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全民教育过程,纳入精神文明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③其次,爱国要有清晰的领土意识和主权意识。中学生应具有强烈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国家的主权,是我们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的最高权力,不受任何国家和任何势力的干涉,是我们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再者,我们要树立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维护国家的利益是全体公民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任何时候都要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当个人的利益和国家、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
(二)用“民族观”维护民族大义
在调查中,60%的学生认为各民族平等,52%的同学认为各民族相互团结,65%的同学认为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70%的学生会尊重其他民族的同胞。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全体同胞的平等团结意识,因此,首先要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各族人民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和谐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族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其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我们国家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才能得到逐步的解决。各少数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和发展程度的高低,都一律平等。
再者,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民族聚集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觉维护民族平等和团结的责任和义务,要尊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不说伤害民族感情的话,不做伤害民族感情的事,坚决制止破坏民族团结和民族分裂的言行和行为。
(三)用“宗教观”明辨是非
宗教问题十分复杂,调查显示,仅35%的同学了解宗教的本质,33%的同学知道宗教的作用,29%的同学了解宗教的规律,15%的同学了解宗教的产生。
作为民族地区的中学生,首先,要了解宗教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基本规律。宗教的产生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着自身产生、发展、消亡的基本规律,不会永恒地存在。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在变幻莫测的大自然面前表现的无能为力,面对自然灾害,人们一方面极为恐惧,一方面又无法合理地解释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于是人们简单地认为存在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着整个人类社会,这种超自然的力量就是神的存在,并产生了虔诚的崇拜;等人类进入到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压迫赋予了宗教新的功能。宗教不会永远存在,它的存在、发展和消亡有其自身的规律,随着现代科学水平的进步,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不断地提高,宗教肯定会自然而然的消亡,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其次,正确认识宗教的作用。宗教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自身生活的反应。宗教产生与人类的实践活动,又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活,宗教虽然有其积极的作用,但它的消极作用不可低估,宗教的本质是虚幻的,对人们的思想具有麻木和钳制的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束缚和禁锢的作用。
最后,要了解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宗教应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各族同胞要把爱国与爱教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宗教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
(四)用“历史观”深化民族融合
数据显示,由75%的学生比较了解本民族的历史,37%的学生了解民族的融合过程,36%的学生了解民族融合的意义,40%的学生了解民族分裂的苦难。
要让同学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是各个民族经过相互接触、交流、杂居、联结和融合形成的,其过程也有民族的分裂和消亡,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我中有你、你种有我的统一体。
要深刻理解“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④的道理,只要各个民族能够团结起来、凝聚起来,相互帮助、相互融合、和谐发展,中华民族就一定会迎来辉煌灿烂的明天。
(五)用“文化观”凝聚共识
文化是“人化的自然”,民族文化对于民族认同,民族情感的培养,民族的交往以及生活方式的形成都至关重要。民族文化的特点,就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巨大的社会组织功能和自身所蕴含的精深历史文化传统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先进的文化可以鼓舞人,引领人,先进的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我们要坚持用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武装学生的头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实现“中国梦”。 挖掘先进文化、构建有益文化、摒弃落后文化,自觉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发挥先进文化的教育、引领和推动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共识,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三、结语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热情和干劲,让大家自发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当中去,就必须始终不渝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祖国的建设需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历史的发展一再证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⑤我们要用“五观”教育和引导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用“五观‘牢牢地筑起他们思想领域的伟大长城,自觉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注释]
①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4】GHB0255.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http://www.people.com.cn/,2002年11月17日。
④《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民族出版社,200年版本2—3页。
⑤《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民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
[2]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版。
[3]徐白才、姜诚,《名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02期。
[4]巴玉玺,《论“四个认同”对少数民族公民意识生成的价值作用》,名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03期。
(作者单位:合作藏族中学,甘肃 甘南 ?74700)
再者,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民族聚集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觉维护民族平等和团结的责任和义务,要尊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不说伤害民族感情的话,不做伤害民族感情的事,坚决制止破坏民族团结和民族分裂的言行和行为。
(三)用“宗教观”明辨是非
宗教问题十分复杂,调查显示,仅35%的同学了解宗教的本质,33%的同学知道宗教的作用,29%的同学了解宗教的规律,15%的同学了解宗教的产生。
作为民族地区的中学生,首先,要了解宗教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基本规律。宗教的产生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着自身产生、发展、消亡的基本规律,不会永恒地存在。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在变幻莫测的大自然面前表现的无能为力,面对自然灾害,人们一方面极为恐惧,一方面又无法合理地解释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于是人们简单地认为存在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着整个人类社会,这种超自然的力量就是神的存在,并产生了虔诚的崇拜;等人类进入到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压迫赋予了宗教新的功能。宗教不会永远存在,它的存在、发展和消亡有其自身的规律,随着现代科学水平的进步,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不断地提高,宗教肯定会自然而然的消亡,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其次,正确认识宗教的作用。宗教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自身生活的反应。宗教产生与人类的实践活动,又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活,宗教虽然有其积极的作用,但它的消极作用不可低估,宗教的本质是虚幻的,对人们的思想具有麻木和钳制的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束缚和禁锢的作用。
最后,要了解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宗教应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各族同胞要把爱国与爱教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宗教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
(四)用“历史观”深化民族融合
数据显示,由75%的学生比较了解本民族的历史,37%的学生了解民族的融合过程,36%的学生了解民族融合的意义,40%的学生了解民族分裂的苦难。
要让同学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是各个民族经过相互接触、交流、杂居、联结和融合形成的,其过程也有民族的分裂和消亡,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我中有你、你种有我的统一体。
要深刻理解“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④的道理,只要各个民族能够团结起来、凝聚起来,相互帮助、相互融合、和谐发展,中华民族就一定会迎来辉煌灿烂的明天。
(五)用“文化观”凝聚共识
文化是“人化的自然”,民族文化对于民族认同,民族情感的培养,民族的交往以及生活方式的形成都至关重要。民族文化的特点,就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巨大的社会组织功能和自身所蕴含的精深历史文化传统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先进的文化可以鼓舞人,引领人,先进的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我们要坚持用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武装学生的头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实现“中国梦”。 挖掘先进文化、构建有益文化、摒弃落后文化,自觉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发挥先进文化的教育、引领和推动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共识,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三、结语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热情和干劲,让大家自发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当中去,就必须始终不渝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祖国的建设需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历史的发展一再证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⑤我们要用“五观”教育和引导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用“五观‘牢牢地筑起他们思想领域的伟大长城,自觉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注释]
①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4】GHB0255.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http://www.people.com.cn/,2002年11月17日。
④《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民族出版社,200年版本2—3页。
⑤《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民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
[2]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版。
[3]徐白才、姜诚,《名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02期。
[4]巴玉玺,《论“四个认同”对少数民族公民意识生成的价值作用》,名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03期。
(作者单位:合作藏族中学,甘肃 甘南 ?74700)
再者,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民族聚集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觉维护民族平等和团结的责任和义务,要尊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不说伤害民族感情的话,不做伤害民族感情的事,坚决制止破坏民族团结和民族分裂的言行和行为。
(三)用“宗教观”明辨是非
宗教问题十分复杂,调查显示,仅35%的同学了解宗教的本质,33%的同学知道宗教的作用,29%的同学了解宗教的规律,15%的同学了解宗教的产生。
作为民族地区的中学生,首先,要了解宗教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基本规律。宗教的产生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着自身产生、发展、消亡的基本规律,不会永恒地存在。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在变幻莫测的大自然面前表现的无能为力,面对自然灾害,人们一方面极为恐惧,一方面又无法合理地解释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于是人们简单地认为存在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着整个人类社会,这种超自然的力量就是神的存在,并产生了虔诚的崇拜;等人类进入到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压迫赋予了宗教新的功能。宗教不会永远存在,它的存在、发展和消亡有其自身的规律,随着现代科学水平的进步,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不断地提高,宗教肯定会自然而然的消亡,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其次,正确认识宗教的作用。宗教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自身生活的反应。宗教产生与人类的实践活动,又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活,宗教虽然有其积极的作用,但它的消极作用不可低估,宗教的本质是虚幻的,对人们的思想具有麻木和钳制的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束缚和禁锢的作用。
最后,要了解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宗教应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各族同胞要把爱国与爱教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宗教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
(四)用“历史观”深化民族融合
数据显示,由75%的学生比较了解本民族的历史,37%的学生了解民族的融合过程,36%的学生了解民族融合的意义,40%的学生了解民族分裂的苦难。
要让同学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是各个民族经过相互接触、交流、杂居、联结和融合形成的,其过程也有民族的分裂和消亡,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我中有你、你种有我的统一体。
要深刻理解“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④的道理,只要各个民族能够团结起来、凝聚起来,相互帮助、相互融合、和谐发展,中华民族就一定会迎来辉煌灿烂的明天。
(五)用“文化观”凝聚共识
文化是“人化的自然”,民族文化对于民族认同,民族情感的培养,民族的交往以及生活方式的形成都至关重要。民族文化的特点,就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巨大的社会组织功能和自身所蕴含的精深历史文化传统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先进的文化可以鼓舞人,引领人,先进的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我们要坚持用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武装学生的头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实现“中国梦”。 挖掘先进文化、构建有益文化、摒弃落后文化,自觉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发挥先进文化的教育、引领和推动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共识,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三、结语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热情和干劲,让大家自发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当中去,就必须始终不渝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祖国的建设需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历史的发展一再证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⑤我们要用“五观”教育和引导民族地区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用“五观‘牢牢地筑起他们思想领域的伟大长城,自觉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注释]
①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4】GHB0255.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http://www.people.com.cn/,2002年11月17日。
④《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民族出版社,200年版本2—3页。
⑤《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民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
[2]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版。
[3]徐白才、姜诚,《名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02期。
[4]巴玉玺,《论“四个认同”对少数民族公民意识生成的价值作用》,名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03期。
(作者单位:合作藏族中学,甘肃 甘南 ?7470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