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媒体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环境。基于新媒体多元、便捷、互动、开放的特点,分析新媒体在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挥大学生主体地位方面的特殊功能,并揭示在这一新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最后,结合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特殊影响以及大学生的自身状况,提出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传媒方式日渐更新的新媒体时代,人们接收和思考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媒体技术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受其影响则更显著。因此,分析新媒体影响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探究做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显得尤其重要。
一、新媒体及其信息传播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目前学术界还没能形成统一的定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给新媒体的定义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还有专家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则把新媒体简单的定义为: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传播的媒体。
新媒体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传播模式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总体说来,主要表现出如下的特点:
(一)新媒体传播的多元性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是基于无线通信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媒体形态,它一方面改变了传统媒体传播途径的单一模式,实现了空间上的无限发展,使人们可以从多种平台获得所需信息,从而实现了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人们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还可以自主需找、自由参与,甚至可以创建自己的信息发布平台。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个体既是信息传播的客体,同时又成为了信息传播主体,构成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平等交流平台,使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实现了“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社会化传播。
(二)新媒体传播的便捷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无与伦比的便捷性。传统媒体模式下,一条信息从接收到最终传播,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固有周期。而新媒体条件下,信息的传播跨过了许多传统媒体所不能跨越的固有屏障,大大缩短了传播周期,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身边的媒体技术,实时接收和传递自己身边的第一手信息,从而创造了一个最为即时的信息环境。新媒体传播的便捷性除了表现在时间上之外,还表现在传播内容的数量上。现代技术,在缩短传播时间的同时还加大了传播量,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接收到海量的信息,可以随自己的喜好选择信息的内容及形式,大大提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便捷性。
(三)新媒体传播的互动性
传统媒体的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互动性弱,而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互动性很强,互动过程基本跟随新闻事件发生的始终。从新闻的线索搜集、采访到最后发行等一系列活动,所有用户都有机会参与进去,并且可以随时发表评论,人们能够就同一个新闻、同一个内容进行讨论。带有这种特点的新媒体,成为了人们交流信息、表达意见的自由论坛,大大提高了大众的主体性,从而弥补了传统媒体固有的缺失,结束了“单向传播”的模式,走向了“互动传播”的新时代。
(四)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
由于传统媒体在传播途径和机制上的限制,使其传播局限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内。相比之下,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环境上实现了突破,“开放”与“共享”成为新时代媒体的主流。凭借技术的进步,新媒体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的虚拟生存空间,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手机等新媒体,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取、制造与传播所需的信息资源或享受服务。在这种环境中,人们还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自由的发表意见和传达观点,这就消除了主体间的性别、年龄、身份界限,实现了传者与受者之间无隔膜的开放性沟通。
二、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新媒体因以上所述的诸多传播特点,而受到现在以9O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博客、人人、微博、微信等都成了大学生青睐的网络工具,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新媒体化了。新媒体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早已不仅是一种工具,而是形成了一种环境。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充分了解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新媒体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新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的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一个新的平台,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极大的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各种即时聊天工具以及交流论坛层出不穷,其中的内容也在不断地进行即时性更新。而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也促进了信息内容的共享,从而极大的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如,在BBS中,大学生可以与各地的网友交流思想,通过交流,大部分学生解决了自己内心的困扰,结交了新的朋友,增添了学习经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沟通更加便捷顺畅。
在新媒体环境下,学校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场所,同时,教育者还可以利用到最即时快捷的信息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多元活泼,丰富形象,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固定、覆盖面窄、影响力小的局限,以流动内容取代了固定内容。通过这种平台,大学生不再局限于学习枯燥的书本知识,而是可以接收海量的资讯,满足自身的求知欲。
2.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网络平台,使以往座谈讨论的冷漠、面对面谈心的尴尬等传统教育手段的弊端被扬弃。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工具互粉,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个性签名、动态更新、日志留言及表情变化,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言论,于细微处受到影响。师生也可以利用手机飞信、博客、微博、微信等载体,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和谐宽松的情境,使师生在“蒙面”的情况下深度互动,促进师生精神互通、共同成长、和谐发展。
此外,新媒体传播信息的丰富形式,改变了单调的课堂讲授。教育者采用音频等更生动的手段,使学生在图文并茂、音视同期的环境中感知教育信息,充分调动个体的视、听、说等各种器官,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视觉和听觉感受。这种独有的感官刺激功能可以使得大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3.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手段日渐更新,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化、形象化和多样化,从而使大学生在一个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到教育,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在新媒体的虚拟环境中,由于隐匿性的特点,大学生可能更容易流露出个人情感,展现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沟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融入社会。
此外,在新媒体提供的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环境中,能够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这本身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目标。在一个具有创造性的环境中,大学生能够更好的挖掘自身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新媒体发挥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媒体传播的多元互动性特点,改变了传统的师生主客体关系,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在新媒体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大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幅提升
新媒体的发展,使信息的传播途径更多、传播速度更快。前所未有的海量资讯及便捷渠道给予了大学生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依托新媒体,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由选择认知内容和关注信息发展。在内容上,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所需内容,极大地摆脱了以往由教师指定内容的束缚。在途径上,新媒体集中了视频、图片、音乐、文字等多种形式,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接受形式。正是在这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也使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
2.大学生个性得到极大展现
基于新媒体平台,彻底拆除了各种阻碍个体展示个性的藩篱。一方面,新媒体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使大学生“人人拥有一个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传播中的主角”。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也可以得到充分的觉醒。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的虚拟环境,大学生无需承受现实世界里来自老师、家长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权威,他们可以自由的发表意见、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等。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表现出了最真实的自己,使自己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示。
三、新媒体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特殊的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福利”。但是,我们同样也要注意到,正是新媒体这样的特点,又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困境突显。
(一)新媒体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
新媒体呈现出的多元开放性传播,使传与受的界限日趋模糊,信息流通呈现“去中心化”状态。人们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微博、发起网络群聊等方式,实现了信息的广泛社会化传播,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影响他人。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和学生都是其中的一个节点,处于平等地位来获得资源、交流信息,有时学生甚至比教师获得的信息更多、更早,原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垄断”和“独裁”被彻底打破,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在老师那里接受不到更新鲜的东西,这对教师的“话语权威”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深受新媒体“去中心化”理念的影响,张扬个性、拒绝权威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新主张。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不同声音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对高校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下教师单方把控话语权的不满,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导致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抗拒。
(二)新媒体给大学生独立发展带来了困扰
新媒体环境下,一方面,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发挥,但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的独立发展带来了种种困扰。其一,新媒体的多元化导致了自我价值的迷失。由于新媒体环境的多元化,决定了它所承载的信息的良莠不齐,而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尚未健全,极其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侵染,在它们的轰炸下,导致大学生迷失自我,价值观歪曲。其二,新媒体的开放性对主体意识的消解。由于新媒体的开放匿名性,大学生在享受这一特点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自身主体意识的消解。此外,对待网络信息,大学生主要停留在信息的转载上,原创的东西不多,这不利于主体意识的增强。其三,导致个体性的模糊。新媒体环境是一个虚拟的环境,若大学生过多的沉溺于此,将会影响到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判断,造成个体的“傻傻分不清”,使一个真实自我、现实自我和虚拟自我发生冲突,对大学生个体造成不良影响。
四、新媒体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对于如何做好新媒体环境影响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应该结合新媒体的影响特点和大学生的实际状况,给出合理的建议。
(一)构建新媒体主体教育平台
在新媒体广泛普及、大学生热衷使用的环境下,如果仅仅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必然会无法跟上学生的现实特点,更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结合大学生广泛使用新媒体的现实,为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必须积极推进新媒体主体性教育平台的构建。第一,思政工作者要强化自身的学习。通过对新媒体传播模式和特点的学习,分析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心态和诉求,为新形势下的育人做好准备。第二,将新媒体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根据学生的使用情况,构建集微博、微信、飞信等于一体的新媒体教育平台。第三,发挥新媒体主体教育平台的网络净化作用。由于网络环境中仍然存在着不良信息,为避免大学生受其侵害,新媒体主体教育平台还要承担 “环卫士”的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掌握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掌握住一个领域的话语权,就等于把握到了该领域的喉结。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性的消解,不仅是因为大学生在新媒体为其提供的开放、自由的话语空间中,对网络话语的热捧和广泛运用,更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固守的话语表达方式,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失语的危险。因此,我们必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向,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加贴近学生的话语,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及时有效地传递教育内容,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新掌握话语权。其一,引导话语方向。思政工作者应主动引导高校网络空间热点话题,及时发布导向正确、语言生动、事例鲜活的帖子吸引学生点击和跟帖,以把握引导高校热门话题的主动权。其二,要优化话语表达形式。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对原本官方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创新,形成通俗易懂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还要大胆从新媒体网络中汲取一些时尚、流行的新语言,迎合学生的表达方式。其三,培养学生 “意见领袖”。发挥学生“意见领袖”在引导学生舆论方面的正面导向力,通过他们的号召力扩大网上主流声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以学生影响学生、以学生教育学生。
(三)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传播的各种信息时所应具有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批判能力以及利用媒介工作、生活的能力。在新媒体时代,这种素养已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面对各种信息的“狂轰滥炸”和日渐变革的新媒体技术,大学生如果缺乏媒介素养,很容易沉溺网络,不能自已。因此,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其自身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其一,将素养培养制度化。高校应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推进媒介素养教育课堂化、日常化、制度化。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着力培养他们较强的信息识辨和批判能力、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和熟练的技术运用。其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通过举办网络学术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将学生的精力从沉迷网络和手机游戏,转移到利用新媒体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上来,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网络文化品位。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既要看到新媒体影响的积极方面,又要正确认识新媒体的消极影响,从实际出发,采取合理措施,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能量”,扎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高青,王瑞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3.
[3] 赵惜群.网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
[4] 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9(6):54-56.
[5] 汝艳红.微博信息传播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青年记者,2012(20):82-83.
[6] 马钦果.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型载体[J].青年记者,2011(23):87.
[7] 杨亮.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7):86-88.
[8] 汪颤.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1):71-74.
[9] 钱文彬.浅析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6):71-72.
[10] 庄美燕,李卓.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35):13-14.
[11] 王峥.论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12):115、117.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