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声音一年高过一年,不论是高校毕业生、辅导员还是就业指导老师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就此做了一点分析,并提出了一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有专家学者调查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大学本科的周期为四年,这就决定了高校专业人才产出量会是四年一循环,大学生就业与四年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周期有很大的关联。四年前学生所学专业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有的学校还会加收热门专业特别学费,但是学费更多的热门专业学生毕业时才发现,热门已经变成了冷门,所学专业已然成为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是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根据指导学生就业情况,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工作能稍微好找一些,以机械加工等技术性专业学生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种情况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同时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并取得技能等级证书的情况出现,也使得文科类专业在校生对就业预期持悲观态度。
2.知识沉旧,转化率低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现在许多大学毕业生,受当前教育体制现状的影响,学习知识多为应付考试,真正将知识应用到实践,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切实提高自己动手能力的很少,这就造成了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后,适应工作的周期很长,有的甚至三番五次培训都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显著的原因。
3.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这方面,根据了解到的情况,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4.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以往的指导就业理念存在四大误区: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三是创业不如就业;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小企业有重要岗位,偏远地区有最适合发展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祖国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长最快的地方。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指导毕业生的经验和从就业指导老师了解情况来看,当前学生“就业难,难就业”的原因主要来自大学生自身、用人单位和社会三方面。
1.自身原因
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一是过度在意地域,在很多大学生的意识中,大城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而小的城市向上发展的机会很少,还见不到世面,这造成了小地方的人才市场无人问津,大地方的人才市场场场爆满的畸形现象。二是过度在意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都希望选择一个地域条件好、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却不能够将自身的条件与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很好的结合起来,容易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毛病。三是过度在意起始薪酬,很多大学生没有考虑到自己刚刚踏入社会,工作能力欠缺、社会经验匮乏,而是自诩为天之骄子,盲目追求高薪水、高福利的工作,这在主观上造成了就业难的情况。
2.社会原因
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吸纳空间相对狭窄,大学生就业适宜职业岗位相对有限或短缺,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根本原因。从经济类型看,与改革开放之前及其前期相比,我国社会生产系统的高科技引入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科技引入的力度还很不够,生产设施技术更新换代相对缓慢,总体水平仍不高;我国经济总体上看仍是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为主的粗放型经济;科学技术的贡献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对高层次人才的吸纳能力相对不高,与扩增较快的高等教育形成一定反差。
3.用人单位方面
一方面,国家允许基层企事业单位拥有越来越多的用人自主权,自主决定是否接受大学毕业生。但同时国家又没有在短时间内建立与之完全匹配的市场激励保障机制,宏观引导这些基层企事业单位理性地用人。例如,基层企事业单位一般进行承包任期制、经费包干制等改革,而任期目标中往往缺乏单位人力发展目标要求,这就导致了许多企事业单位在引进人才上的短期行为。他们拼设备、拼资源、压缩成本,不愿在承包期内接受见效迟而支付早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宁愿“竭泽而渔”或采取短平快的在职培训,何况这还能解决企事业既有人员的学历升级和稳住既有岗位的隐性需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掩盖弱化了对大学毕业生的实际需求,阻塞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入口。
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的选人心态与方式过于保守与苛刻。有的单位只要研究生,但本科生其实就有能力干好这些工作;有的单位只要男生,但有些女生往往比有些男生更有能力;有的单位用人考虑长相,等等,这些用人单位不考虑毕业生特点和利益的挑剔心态与选人方式,造成择业和择人渠道紊乱不畅。
三、改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1.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多项教育发达的国家学习、取经,引入新的人才考核方式,加强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实践技能教育,让毕业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早日从教育大国变成教育强国。
2.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优化高校专业布局。教育部要整合高校间教学资源,提倡建立某学科的优势特色学校,摒弃建大学就要建综合性大学的理念,强调学校专业特色,好学校能做精几类学科就是成功,一般学校能做精几门学科就是成功。
3.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鼓励东部大学毕业生向中西部城市流动、大城市学生向小城镇流动。中西部落后地区也要及时改变人才观念,为人才的引进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不惜钱财、不吝官爵,要让大学毕业生有能够找到施展才华的信心,感受到有干事创业的环境和成功的可能。
4.加强宣传,切实改变大学生择业观。通过全社会的宣传力量,切实改变某些大学生“宁在东部搓澡,不去西部做白领”的狭隘理念,树立“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广泛灵活择业观;切实改变某些大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现状,引导毕业生脚踏实地,先从从最基层做起、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从公司的最后一名干起。
5.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创业的各个环节给予政策优惠,鼓励有志向的年轻人创业带动就业。
从社会各方面来说,应团结一致,共同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跨过就业这个“坎”。广大学生家长及亲戚朋友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当前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合理确定就业预期。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促进就业的政策、取得的显著成效和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主动引导舆论,加强正面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作者单位:烟台南山学院,山东?烟台?26571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