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阿马蒂亚·森对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应用贡献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6239
张利

  摘要:本文介绍了阿马蒂亚·森的主要理论成果和取得的成就。文章还论述了森的福利理论的应用情况即对福利经济学的贡献,首先是构建了“森贫困指数”及比较科学的饥荒分析框架;另外是森将福利政策分析纳入了饥荒形成机制理论之中。森关心公平正义,研究领域涉及多个学科,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阿马蒂亚·森;社会福利;贡献

  一、阿马蒂亚·森及其理论成果

  阿马蒂亚·森(Amartya·K·Sen),1933年出生于印度,师从多布、斯拉法、罗宾逊等著名经济学家,195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以论文《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先后在伦敦经济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任经济学教授。他曾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写过人类发展报告,当过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经济顾问。

  社会不同成员不同选择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能聚合为社会总体价值,即公平理论合理吗?主要的原理是切实可行的决策规则吗?收入不平等如何测量?我们什么时候能比较不同社会的社会福利分配?如何比较不同社会的福利分配?又如何衡量贫困是否在减少?引起饥荒的原因是什么?阿马特亚·森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作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并为后来者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他将经济学与哲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并在主要的经济问题中考虑了种族维度。(周长城,1999:50)

  森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著述颇丰,其经典性的学术著作包括:《论储蓄率的最优化》、《一个关于多数决策原则的可能定理》、《帕累托自由的不可能性》、《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论经济不平等》、《贫困与饥荒》和《论伦理学和经济学》等。由于在社会选择理论、福利分配、贫困的测量及饥荒形成机制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学术成果等。

  森70年代发表的《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最为系统地阐述了社会选择理论(邓翔,1998:67),也是他学术地位的奠基之作(李子江,1999:25)。森在书中为福利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维度,在这本书以及他的其他文章中,森解决了多数规则问题、个人权利和个人福利信息的可获得性问题等等。(周长城,1999:51)在福利经济学中,从公平分配的角度讲,社会福利问题即为一典型的集体选择问题。鉴于其中所讨论的集体一般多指整个社会而言,因而在福利经济学中集体选择也称社会选择,有时亦称公共选择。(阿马蒂亚·森,2004:Ⅰ)社会选择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二、森的福利理论的应用

  传统的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从福利观点或最大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社会评价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初期代表人物或旧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如庇古、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及马歇尔等人的一般均衡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系统地论述了福利概念及其政策应用,建立起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森对贫困和饥荒问题的经济学研究以及独辟蹊径的切入点,使得贫困、不平等、生活底层的人们的利益问题,受到了学者的特别关注,而这必将影响政府的社会政策选择,直至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福利需求。

  (一)“森贫困指数”及饥荒分析框架

  森将福利理论运用于对贫困和饥荒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了“森贫困指数”和一套较为科学的饥荒分析框架。大量数据表明,贫困的度量不是伦理问题,而是一个描述性的问题。贫困的度量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步骤,识别贫困,其次是“加总”,也就是把贫困人口的特征加总成一个总的度量。识别贫困最常用的方法是确定一个基本的或者最低生活必需品的组合。把是否缺乏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能力作为贫困的检验标准。在森之前,也有人对贫困概念进行过辨析,森的独特贡献在于他提出了贫困指数的概念。(夏业良,2002:209)森认为,测量贫困的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区分和筛选,即从总人口中将“收入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挑选出来。在确定“收入贫困线”的过程中,森认为不能只考虑客观的收入因素,还必须考虑不同收入群的效用生产能力。第二步是加总,即通过一定方法将穷人所具有的特征加总起来。具体包括以某种方法根据个人收入向量进行社会排序,然后用函数形式将收入向量加总为总贫困系数。

  (二)森将福利政策分析纳入了饥荒形成机制理论之中。

  传统观念认为,饥荒的关键原因是食物的短缺。现代社会中粮食丰裕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产生饥荒?有些地区发生饥荒的时候,那里的粮食供应并不是特别的短缺,甚至同时还向外出口粮食。这必须考虑人为的生产、交换、分配等因素。沿着这条思路,他建立了“权利方法”(entitlement approach)。权利方法的基本概念包括:自然禀赋集合(endowment),即所有个人拥有的有形和无形资产;权利集合(entitlement set),即个人利用他的各种禀赋所获得的的直接满足消费能力;权利分布(entitlement mapping),即自然禀赋集合与权利集合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明了自然禀赋集合与权利集合间的关系。他认为饥荒形成的根源在于“权利失败”(entitlement failure),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自然禀赋的损失,如战争和自然灾害;生产失败;交换失败;转移失败。前两项可称为直接权利失败,这是自给自足经济中导致饥荒的主要根源;后两项可称为贸易失败,它是以市场交换为主体的现代社会中饥荒形成的主要根源。森后来修正了他的“权利方法”,不再将“权利失败”视为绝对的饥荒形成的根源,而认为对饥荒形成机制的分析,必须涉及权利失败的四大方面,特别是应当考虑该社会中为补充市场交换失败而实施的社会福利政策的重要性。(刘元春,1999:41-42)

  也就是说,森指出要深刻了解饥荒问题必须有一种完整的分析方法,也就是要对影响社会不同群体的各种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进行完整的综合分析;要对决定社会不同群体的实际机会作完整的透彻分析,例如,他认为孟加拉国1974年的饥荒部分原因是遍及全国的洪水泛滥,从而引起了食品价格上涨。因为谷物没有丰收,所以农业工人的工作机会极度下降。这些原因使得农业工人的实际收入下降太多,导致农业工人这一群体极度饥荒和贫困。(周长城,1999:52)

  【小结】

  总的来讲,阿马蒂亚·森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和价值,使其不仅仅关注对财富、国民生产总值、效率的探究,同时也关注人们的权利和能力、基本的价值判断,、真正意义上的人、公平、正义等问题。总之,森的研究同时涉及社会及政治学、哲学、社会统计学、规范计划理论、政策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基本问题。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文献]

  [1]阿马蒂亚·森,2004,《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邓翔,1998,《阿马蒂亚·森社会选择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第12期.

  [3]李子江,1999,《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阿马蒂亚·森的社会选择理论评述》,《江汉论坛》第4期.

  [4]刘晓炜,2003,《社会选择的理论与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

  [5]周长城,1999,《社会选择_福利分配与贫困_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森的贡献》,《国外社会科学》第1期.

  [6]刘元春,1999,《福利_公平_贫困与饥荒_评阿马蒂亚·森对福利经济学的贡献》,《教学与研究》第4期.

  [7]王英、刘碧云、江可申,2011,《微观经济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8]孙来祥,1986,《社会选择是永恒的难题吗?——社会选择理论述评》,《北京大学学报》,第6期.

  [9]夏业良,2002,《制度是怎样炼成的》,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0]肖卫、朱有志,2012,《村民自治的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基于社会选择理论对村支“两委”选举的案例分析》,《南京社会科学》第5期.

  [11]赵定涛、扶元广,2005,《社会选择理论的新进展》,《经济理论与经济》第2期.

  [12]Burk, A. ,(1938). A Reformulation of Certain Aspects of Welfare Economic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52 (2): 310-334.

  [13]蔡萍,2005,《阿马蒂亚·森之福利经济学的意义》,《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8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