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殡葬改革:海葬应作为殡葬新文化被传承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6606
张新江 朱博涵 徐爽寒

  “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这是邓小平对自己后事的安排,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献给祖国和人民,《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更让海葬深入人心。恩格斯、周恩来、刘少奇、巴金等极具社会影响力的人物均以海葬终其一生,谈及骨灰撒海,大多数人并不十分陌生。

  纵观中国殡葬文化发展历史,殡葬行业从满足人们基本的处置遗体的需求逐步上升到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高度。土葬、墓葬等之所以受到一些人的坚守,就是因为以“入土为安”为主的思想迎合了人们这种精神寄托的心理。这种传统思想影响着当地的地方习俗,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使这种观念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改变,每年参加海葬的比例小的可怜。

  以青岛海葬为例,自1991年第一次实施骨灰撒海活动以来,至今已举办69次,撒海骨灰9723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实行海葬时,只有极少数的人参与其中,之后16年内情况一直没得到较大改善,海葬人数比例少之又少,转机出现在2010年出台骨灰撒海政府补贴500元的政策之后,自2010年至目前,青岛市海葬数量达4428具,其数量接近前16年的总和,政府出台的惠民政策对海葬文化的宣传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着海葬知名度的提升,其在民众中的接受度也大大提高,调查显示,总体上九成以上市民对参加海葬的家庭持理解的态度,民众对海葬的接受度达到了92%,谈及是否愿意为逝去的亲人选择海葬时,33%的人认为逝者为大,选择遵循逝者遗愿,一定不选择的占到12%,近半数人选择了可以考虑这种殡葬方式。

  即便费用全免,青岛目前真正海葬的人数仍不足全年死亡人数的4%,可见在以墓葬为主流的大环境下,海葬的发展还是受到隐性因素的制约。除了一些当地风俗和“入土为安”的封建思想外,从众心理和周围人对海葬家庭的偏见都是阻碍家属选择海葬的原因,这些桎梏一日不破,海葬寸步难行。当然民众的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海葬要广泛推行,文化是根基,所以对于海葬新文化的宣传还得不断深入。

  在举行海葬的初期,场面仪式都非常简单,丧属直接将骨灰洒向大海,灰尘伴着海风,人们不得不戴上口罩。随着海葬的不断发展,殡仪馆举办的海葬越来越合理,越来越考虑到丧属的心理需求。开始提供免费花瓣、用可降解塑料袋取代直接抛洒。2013年青岛推出了海葬公祭仪式,增加了海葬仪式的厚重感。同年创新性地开发出水莲坛,作为专门用于海葬的骨灰坛,供逝者家属自愿选用。这种骨灰坛由一种特殊的可降解陶泥制成,遇水几分钟后就能融化。用水莲坛代替普通的可降解塑料袋,寓意着逝者在水莲的陪伴下,长眠大海,长久安息,同时也更加环保。这些增加海葬文化底蕴的殡葬产品让海葬更加人性化,使海葬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受。

  调查发现,民众心理上普遍存在海葬没有寄托感的忧虑,这也是海葬文化没有得到发展的具体体现,有人提议每年在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期间能组织船只带亲属到海葬海域举行祭祀活动,然而根据调研,这样的做法并不现实也不可取,海葬最大的拦路虎就是租借船只,青岛海葬就因为这个问题曾经三年被搁置。况且海葬后骨灰早不知流向哪里,去海葬地点也就失去了意义。还有一种做法倒可以借鉴,就是为海葬人群建设纪念广场,立纪念碑,这样瞻仰或怀念逝者的人也就有了可以寄托的事物,改善海葬虚无缥缈的心理需求,同时充分体现了人人平等的主流思想。另外,海葬自身的优势显而易见,环保姑且不论,一个单穴墓一般占地0.8平米,双穴墓地1.2平米,再加上绿化留空面积,一亩地只能安置41位逝者。1000具骨灰撒海,就可节约土地24.4亩,这对一个人口大国,同时面临土地资源紧缺、人口老龄化的国家而言,意义之大不言而喻。

  任何新事物必然要经过“倡导、破除、树立、接纳,最终为普通大众认同”的一般规律,改革始终要相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殡葬改革要倡导移风易俗的新文化,破除陈腐的旧文化,推行海葬就要以海葬文化为载体,国家政策为指导,倡导文明社会新风尚。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