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研或就业一直是大学生面临的艰难选择,现今,高校考研队伍日渐庞大,除应届生这一“主力军”之外,越来越多有过短暂就业经历的职场人选择考研“回炉”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本课题利用问卷调查所得结果,深入分析这一现象的背后成因及其所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大学生在考研与就业之间做出理性选择。
关键词:短暂就业;考研;回炉
一、调研情况
(一)调研背景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所面临的现实与心理的双重压力日趋增强: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扩大,就业困境不言而喻,这也让在职群体感到“压力山大”;与此同时,本专科学历在就业中的优势弱化,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思想逐渐淡化,初入职场大学生迫于家庭期望和现实就业压力,要接受自己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身份转变,难免产生不适应性。这种现实与心理的双重压迫造就考研队伍的日渐庞大,甚至吸引众多职场人纷纷考研“回炉”。
(二)调研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以访谈法以武汉高校有过短暂就业经历的研究生群体为主体进行调查,考虑到同等学力需有两年工作经验才能考研,我们将这里的“短暂”限定为三年及三年以内。
(三)调研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共设26个小题,多角度对调研对象进行分析。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04份,有效问卷104份,有效率86.67%。
调研对象集中为研一、研二学生,样本反映出短暂就业后考研的研究生群体中:女生较多,占比59.62%;城乡差异不大,各占50.00%;学术研究生占主导,占比87.50%;本(专)科及研究生所学学科均以人文社科为主,占比56.73%和71.15%,理工类占比较少;本(专)科及研究生所在学校类型均以普通高校为主,占比94.23%和80.77%,其中尤以一本院校居多;考研专业跨度相对不大,其中本(专)科与考研专业一致占比24.04%,专业类似占比35.58%;读研之前所属单位类型以企业为主,占比72.12%,其中尤以私营企业为主;职位层级以基层为主,占比95.20%;月工资水平全部集中在5000元/月以下,其中2000-5000元/月居多,占比72.12%。
二、短暂就业后考研“回炉”的成因
(一)理论支撑
1、“理性人”假设。“理性人”假设是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的延续,其主旨是人不是盲目的,人会通过利弊权衡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生理、安全、情感需要是较低层级的、可通过外部条件得以满足的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性,尊重及自我实现需要是较高层级的、需内部因素得以满足的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性。
在此,将“理性人”假设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结合,从“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两个层面分析短暂就业后考研“回炉”的成因。
(二)成因分析
1、经济理性。主要体现在人对金钱、资源及情感等层面的追求。第一,提升收入。经济收入是人维持生存、社交的基本,调查数据显示,对工作期间工资收入、福利待遇表示满意的仅占2.88%和12.50%,不少人表示研究生与本科生工资收入有差距,就业再读研,能提升工资收入。第二,提升能力,获取资源。公司资源的获取具有一定的竞争性,调研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对公司提供的培训、晋升等机会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仅占13.46%,很多本(专)科毕业生表示工作中,因自身能力等条件限制,在资源获取的竞争中处于弱势,83.65%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初次就业中能力有所欠缺,主要体现在经验不足、专业能力不够及适应力较差等方面,对于工作能力与学历之间的关系,仅5.77%的被调查者认为二者之间没有关系,44.23%的被调查者认为二者之间关系紧密,60.58%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考研“回炉”,能提升自我能力,进而提高资源获取的竞争性。第三,情感满足。走访发现,一些被调查者或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或为了爱情“开花结果”,大学毕业前已然准备考研,但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参加考试或未考上,只能先就业,解决生存问题,再考研。
2、社会理性。主要体现为一种基于成就感的精神追求。第一,成就动机。被调查者中,仅9.62%的人对工作带给自己的成就感表示满意,在以“您选择考研“回炉”的原因?”为题的调查中,有39.42%的人表示考研“回炉”能为个人履历“贴金”,提升自我的成就感。第二,求知上进。考研“回炉”,进入学校学习是一个知识再吸收的过程,被调查者中36.54%的人认为初次就业中,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处理事情能力不够,50.96%的人认为自身选择考研“回炉”的原因就是完善知识系统,适应社会需求。第三,自我实现。当今社会,不乏大学生为了追求理想、实现自我价值而奋斗。然而现实是竞争日趋激烈、挑战日益严峻,很多大学生就业之后发现自身能力暂时难以实现理想抱负,进而考研“回炉”,提升技能,以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调查中25.00%选择考研“回炉”的原因是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三、短暂就业后考研“回炉”的利弊
调查发现,86.54%的被调查者认为短暂就业后考研与应届直研有所不同;对于短暂就业后考研“回炉”,42.67%的被调查者持支持态度,10.67%的被调查者持反对态度,其余被调查者表示中立。相比于应届直研,短暂就业后考研“回炉”的优势与劣势较为明显。
(一)短暂就业后考研“回炉”的优势
1、个人阅历丰富。对于短暂就业后考研“回炉”的研究生群体而言,他们在读研之前进入社会工作、生活、学习,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重新回到学校之后,面对失败、挫折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相比于应届直研的研究生而言,待人处事的思维模式有所转变,懂得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行事更加低调而实际。
2、学习目标明确。这是短暂就业后考研的一个明显优势,在以“短暂就业后考研与应届考研不同之处?”为题的调查中,51.92%的被调查者认为“短暂就业后考研,明确工作中需要哪些技能,可以在读研期间有针对性的学习”。这也是不少就业者选择考研“回炉”的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实战,明白自身在工作中的不足,“回炉”返校后,学习更加有目标感。
3、珍惜校园生活。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学校就像他们心目中的“围城”,身处其中欲避之,身处其外欲近之。对于短暂就业后考研“回炉”的群体而言,他们有了社会体验,无形中会将这种体验与校园生活进行对比,进而更加切身了解校园生活的美好,一旦重拾,便会更加珍惜。
(二)短暂就业后考研“回炉”的劣势
1、缺乏连贯性。短暂就业后考研“回炉”,工作与学习的模式便成了“学习(本、专科)→工作→学习(研究生)→工作”,在这种模式下,不难发现:学习的连贯性被打断,导致知识衔接不够,进校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工作的连贯性被打断,工作经验与工作年限的积累丧失。在这种情况下,相比于应届直研的学生而言,短暂就业后考研“回炉”的学生群体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适应与调整自身状态。
2、压力凸显。首先,短暂就业后考研,知识的衔接性与学习的连贯性被打断,加之信息的不断更新,加大了考研难度;其次,短暂就业者在工作与考研之间的权衡有三种途径,一是一边全职工作一边备考,二是一边兼职工作一边备考,三是不工作专心备考,前两种途径对于备考者而言考研时间相对缩短,备考难度加大,后一种途径对于备考者而言经济压力凸显,机会成本加大;再次,读研经济成本高,现今研究生入学获奖学金比例有限,加之很多单位并未对其单位职工读研提供经济支持,对于在这两方面都不占优势的短暂就业者而言,读研是一笔较大的花费,同时产生较高的机会成本。
3、年龄弱势。一方面,对于读研而言,年龄越大,经历与体验越丰富,越难以长期集中精力回归课堂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对于工作而言,除一些高精技术型岗位有着“越老越吃香”的趋势之外,其他岗位普遍面临“年龄歧视”,短暂就业者考研“回炉”学成之后,还是要面临就业难题,对他们而言,虽然之前有过短暂的就业经历,属于有工作经验群体,但不得不说,他们年龄相比应届生而言也偏高,尤其对于女生而言,有一定的结婚生子迫切性,这也形成了他们的年龄弱势。
四、结论
短暂就业后考研“回炉”有其利弊,短暂就业者不能盲目作出决定。在作出选择时需慎重考虑几点:第一,目的。若是为了学习知识、自我实现等,考研“回炉”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若单纯是“混文凭”,是否考研“回炉”还需慎重考虑。第二,专业。对一些理论强于实践,对学术要求较高的专业,考研“回炉”是一个好的选择;反之,对那些实践强于理论的专业,建议短暂就业者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提升自我。第三,时间。短暂就业者在继续工作与考研“回炉”之间博弈时,时间是一个不得不提的潜在影响因素,尤其对于女生而言,其影响相对大于男生,短暂就业者在作出选择时,需考虑由时间所带来的经验积累与知识增长对自身影响的大小。
[参考文献]
[1]戴炳媛.双重视角下大学生“考研热”形成原因探析[J].法制与经济.2013(10):132-13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