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如何理解《共产党宣言》中的“工人没有祖国”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8788
张睿 琚叶 李晓斌

  摘要: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工人没有祖国”,有一个前提,在现阶段无产阶级革命家(马恩,列宁)是不否认爱国性和民族性的。理论基础有三个,第一,所谓“祖国”是在资产阶级统治下,是资产阶级的国家,不是工人的国家。第二,当时马恩是基于“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第三,狭隘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不符合共产主义理论,“无产阶级的统治将使其更快的消失”国家和阶级的灭亡是无产阶级的使命。基于三个理论前提提出:“工人没有祖国”。

  关键词:工人;祖国;国际联合;无产阶级

  —、《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

  《宣言》既是马克思恩格斯对19世纪40年代西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总结,以及同资产阶级、同各种冒牌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斗争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将科学理论运用于工人革命运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的产物。

  《宣言》的问世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阶级根源。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主要国家占统治地位。欧洲各国相继开始进行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使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导致经济危机频发,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给无产阶级带来深重灾难。资产阶级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不断加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随着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规模越来越大。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工人发起了以实现普选权为中心内容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1844年发动武装起义,反对私有制社会。这些斗争虽然都被镇压下去,却显示出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阶级斗争的经验,为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也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成为可能;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从反面提出了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迫切要求。

  二、“工人没有祖国”的理解

  1、“工人没有祖国”中的祖国,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祖国,而是由资产阶级统治的祖国。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历史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逐渐地有了穷人与富人之分。经济地位的差别不仅决定的原始平等的共产主义走向终结,也决定了代替它的将是政治不平等的社会,至此阶级出现,而国家则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体现。从与资本主义国家对立的角度,有以下几个观点:

  (1)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机器,此时的国家所维护的利益大多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无产阶级是被压迫者,是被剥削的对象。因此,这是所说的国家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所以工人没有祖国。

  (2)由于殖民扩张,资本主义的黑暗扩大到了全世界,为了使自己的原始积累最大化,资本家们想方设法地干涉殖民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使得殖民地的工人活在了由别的国家来统治的自己的国家,这样的国家算不上自己的祖国。

  (3)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来说,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使得自己的利益能够得以实现,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不能使得无产阶级的利益得以充分的体现,因此,无产阶级要建立代表自己利益的政权,由无产阶级控制的国家才是工人的祖国。

  综上所述,“工人没有祖国”是指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工人没有自己的祖国。

  2.工人阶级运动是国际联合运动

  (1)无产阶级联合的原因:由于资本的扩张,使得资本的罪恶扩散到全世界,使得全世界都有受到压迫的无产者,这为无产阶级的世界性联合提供了现实基础。此外马克思曾提到“中世纪的市民靠乡间小路需要几百年才能达到的联合,现代的无产者利用铁路只要几年就可以达到了,”因此,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为达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目的提供了科技基础。

  (2)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需要。为了使得革命影响的扩大,革命力量的扩大,无产阶级需要联合起来,因此联合就需要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如国家、民族的隔阂,使得力量得以集中;从另一方面来说,“工人没有祖国”是为了消除现有的因为国家这一概念产生的隔阂,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性的国家。

  (3)共产主义所要建立的是一种公共的社会,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后,首先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这样一来不仅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是相互平等,没有阶级之分的社会,而国家作为一种阶级统治的暴力机构是不符合共产主义的要求的,因此“工人没有祖国”。

  3.共产主义不是狭隘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工人阶级没有祖国,绝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包含的意思是无产阶级一无所有,因而没有小集团的利益需要维护,他们能够普有天下(不是某个国家民族、家族)。共产主义的作用对象将不在是某个具有狭隘局限的而是整个类的形态,这个实际上并不难理解从其他侧面也能可能得出,无论是国际歌还是象征物都在确证这一点,在滋长狭隘界限不可取,一个自命共产主义者的人去煽动民族仇恨将是个多么令人难以容忍的行为,像是一个执法官在赞许偷窃和杀人。这个问题结合那句“阶级与阶级的对立一消失,民族与民族的界限便会消失”这句话也能很好理解它的意思。

  狭隘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不符合共产主义理论,共产党宣言中写到“无产阶级的统治将使其更快的消失”,而对于反向活动,即无正面意义也无必要,对于狭隘界限的滋长无论如何都是个反动的行为,相互隔阂的不同民族的产生是由于人类活动的有相对局限,随着社会化的增长旧的界限会消失,民族的界限与其他一切集团的界限并无差别,这种活动便阻碍了人类获得更好发展的可能。共产党人不能去为了某一个民族谋取利益,因为他将为一切民族牟取利益,并且民族与民族的对立的狭隘界限将在这种活动中越渐消失,民族和民族之间没有仇恨,仇恨是阶级之间的仇恨;并且共产党说的爱国是指的特殊国家“以自身的消亡为自身存在的目的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指某一个他出身的民族。民族是个历史范畴,共产党该做的是让它更快的过去,而不是拖延它的存在。

  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贸易自由的实现、世界市场的建立、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无产阶级的统治将使它们更快地消失。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一消失,就不存在国家,国家和阶级都会灭亡。而这又是无产阶级的使命,因此说:“工人没有祖国”。

  [参考文献]

  [1]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一卷,P291.

  [2]“工人没有祖国”原理的国际主义本质 安苗 火胜教学与研究 1963.

  [3] 如何理解“工人没有祖国”的论述 汤伯飞.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5]唐立春.《共产党宣言》导读[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

  [6]列宁.《列宁全集》第2版第47卷.

  [7]于学强,刘军.“工人没有祖国”论析—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及马克思诞辰190周年[J].聊城大学学报,2008(3).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