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本文指出了文化软实力的相关内涵, 分析文化软实力面临的发展形势和制约因素, 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对策性思考。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动力; 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1]。知识经济时代, 主导产业是知识产业, 主要资源是信息和文化,文化软实力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文化软实力动力缺失的主要因素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大国,但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转化为较强的文化软实力。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与经济国际影响力很不相称,文化产品输出国的角色与物质产品输出国的地位很不相称,这些都是造成我国文化软实力动力缺失的主要因素。
(一)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舆论引导能力的缺失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文化大国,但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转化为较强的文化软实力。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与经济国际影响力很不相称,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在国家大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力明显下降,对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的认识也明显不足。这就导致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被我们主观所忽略,潜在的文化软实力没有被发掘。特别是随着我国国力的显著上升,引起了一些国家的疑惑和不适应,如何增强舆论引导对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是我国软实力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其次,一些文化产品被注入其他因素,降低了其本身的质量。许多的文化产品在运行中被大量注入商业的因素,本身的优势资源流失,结果反而在竞争中处于被动。最后,文化市场运行的不规范化。如文化产品盗版严重、低俗不健康的产品充斥市场等,要规范好我们的文化市场,才能为文化资源向文化竞争力的转化提供有利条件。
(二)文化产业缺乏竞争力:政府的引导协调能力的缺失
文化产业涉及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不可能靠单个的组织和行业的力量能够完成,特别是涉及文化产业体系的建立,必须依靠各行业、部门互相协调、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目前由于不合理的体制的影响,一方面各行业部门条块分割,自我封闭,实行人为的信息封锁,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另一方面于起步较晚和文化领域条块分割、市场壁垒等原因,文化产业“软小散滥”问题比较突出,规模普遍偏小,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布局不均衡,大规模、高水平、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少,缺少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和骨干企业。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核心竞争力不足,知识产权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产业的创意、研发、制作水平较低,内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文化人才的缺失:人才的培养机制的缺失
在我国文化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专业文化人才的缺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现在我国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的一个原因,不是我们缺乏形成软实力的文化资源,而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不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不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不善于运用国际经验和惯例来传播中国文化。我国著名艺术家金曼指出,我们不仅需要一批一流的文化产品,我们还需要一批了解中华文化,了解世界文化市场,善于市场策划和运作的国际文化经纪人。许多我们认为不错的文化产品因为缺乏市场化运作,在海外没有引起反响甚至受到冷遇。文化经纪人的匮乏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严重制约。从总体上看,我国文化人才队伍中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物比较缺乏,既懂文化又懂政策、懂经济、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明显不足。因此,大力加强对专业性文化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并及时改进,势必会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整体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采取必要措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水平势在必行。
(四)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投入力度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广大农村还存在基本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优、运行不力和公共文化产品匮乏、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 虽然各地政府加大了对文化的投入力度, 但是投入的增长幅度仍然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同基层百姓、特别是农村地区群众的需求相比还很大差距,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同我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也不相适应。与文化产业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相比,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改革发展步伐显得有些迟缓。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覆盖面窄,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文化发展的差距日益拉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机制不活、以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严重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五)文化逆差现象严重:文化的传播机制的缺失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有数据表明,目前美欧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各占10%和3.5%。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这其中文化传播机制是一个大问题。美国用三大片(薯片、芯片、影片)策略就征服了世界。从1996年开始,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超过航空、重工业等传统领域,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占美国GDP的25%左右。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得不借鉴西方的模式,如制作模式、宣传模式、广告模式、营销模式、收回成本模式等。我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不足4%,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平均达到10%以上,美国则达到25%。美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当中占43%,欧盟占34%,而整个亚太地区只占19%,我国所占世界文化产业市场的份额低于3%。我国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低、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以图书出版为例,累计逆差竟达6倍之多。
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国文化软实力还存在动力缺失的问题,这必将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升。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化解文化软实力的缺失问题。
(一)把资源配置作为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先导
我国环境竞争力较强,其要素资源比较齐全配套,专业技术人员较为充裕,各种活动所需要的人才都较易获得。金融体系比较健全,土地及其他生产要素都比较充裕易得。当地需求条件好,宏观经济预期及城市前景预期比较乐观。但消费者的挑剔程度不高,不利于生产企业提高产品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从整体上对环境竞争力形成一定制约。必须通过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完善市场机制,切断增长方式粗放和经济效率低下的体制性根源。协调推进投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和土地管理制度等关键领域的改革,完善土地、资金、技术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综合运用国土规划、市场准入和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提高各种稀缺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缓解资源环境对可持续增长的瓶颈制约。保护节约利用资源,切实把资源工作做好。要求重点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运用,大力加强环境的保护工作。
(二)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保障
我国应当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作为发展文化产业及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的提升和完善,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优美、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
一是发展会展经济,提高市内商务基础设施质量。会展经济作为21世纪的“三大无烟产业”之一,它的功能和作用是综合性、全方位的,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会展业都是一个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会展业具有强大的关联带动效应。据上海、深圳测算表明,会展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我国有其明显的区位优势,应以此为契机,引导会展业的有序竞争、协调发展,努力营造市场化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市内商务基础设施质量,展现城市形象,提高我国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
二是通过对外大型设施,优化我国发展的软环境。作为山东的省会城市、我国的路网设施、航空设施的建设力度较强。 现今,京福、京沪、济青高速公路、京沪、胶济铁会集与此,我国拥有可起降大型中远程客机的国内干线民航机场,构筑起了空地结合的立体交通网,具有国内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今后,我国应完善综合化、宽带化、光纤化、智能化的现代通信网,使交通通讯便捷高速,把对外大型设施塑造成最大、最有特色的城市窗口,以此为基础,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三是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新动力。通信现已建成了遍布全国、通达全球的电话网、宽带域网、数字数据网、智能网等等,成为全国网络建设最完善、覆盖范围最广的通信运营商之一,基础网络和技术开发,基本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同步。这种超常的发展速度为我市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信系统作为城市的“传导神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把加大投入作为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持续投入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在财政支持上,鼓励有条件的省市区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和股权投资等方式,主要用于扶持重点项目建设、园区建设、产业孵化、人才培养等。对列入市级重大文化产业扶持项目的予以重点支持。对获得国家、省级、市级知名文化品牌的文化单位,给予相应的资助。 同时,我国政府在加大文化产业投入的同时,也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注册之日起在执行期限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四)把培育文化产业人才作为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核心
把人才作为发展的战略资源,倡导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发展文化产业的需求为基准,积极推进对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库,把所有在我国的、对我国文化发展能够发挥作用的人才都吸纳进来。同时,打破学历、职称的框框,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千方百计留住人才,为他们提供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加快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树立开放合作、兼容并蓄的理念,抓住十八大发展文化产业的契机,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重点引进一批文化产业人才,在更高起点上提升文化产业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带动力,显著提高人力资本对文化产业的贡献程度;使人力资源开发更加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
(五)把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作为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法宝
政府要制定有效的政策,支持企业成为文化产业的主题,促进企业对文化产业的推动,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同时采取积极措施打造有利良好的文化产业的社会环境。如对企业的基础研究进行投资,为文化产业创造适宜的金融、劳动力和商品市场环境,帮助人们获取教育和技能以适应高度发展的技术进步。保护知识产权,帮助改进公司、大学、研究机构和管理机构等构成文化产业系统本身等。我国要一直努力寻求在更大的范围内支持文化产业的途径,推进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融合,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龙头,着力发展动画卡通、网络游戏、多媒体产品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一旁特色文化创意园区和文化主题公园,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亮点,高水平建设城市文化中心,提升我国城市文化内涵;并在包括建立文化产业基金、颁布保护文化产业的相关法律、制定并实施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纲要、激励文化产业人才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而有效的措施和实际行动的创新业绩。而且由于这些因素相互交融、有机结合所呈现出的强大优势,促使我国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2012年11月8日.
(作者单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10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