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保存了大量原始神话,而其中的洪水神话流传已久,在当今社会闪烁着它独特的魅力。这些洪水神话大致分为共工的洪水成因神话、相柳发洪水、鲧禹治水、应龙相助发洪水四种类型。通过对洪水神话故事的分析,再把考古资料、其他文献资料及地理知识加以佐证,我们可以发现某些洪水神话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这些洪水神话在当代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精神、科学、民俗等价值。
关键词:《山海经》;洪水神话;当代价值
一、《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
《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具有浓厚的奇异性、幻想性,但从另一方面看,它们也是历史的影子。我们将神话看作是古代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自我诠释,是对神秘自然现象的主观解释和自由想象。我们把《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关于共工的洪水成因神话。《山海经·大荒北经》:“共工之臣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没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1]p489鳐从外貌看是一个凶猛的怪兽形象怪物,它有着强大的本领,使得百姓不能正常生活。而在《山海经·海外北经》中也有记载“共工之臣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4]p279我们大胆假设相柳就是相繇,当时爆发大洪水是由于巨大的九头怪相柳凭借自己的本事四处作恶,被禹杀死,而带来的洪水灾害。而相柳是共工的臣子。《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4]p295共工居住的地方连涉猎者都不敢往前,可见在先民眼里,共工也是凶恶的。以上论述都说明了共工与洪水有莫大的关系。
(二)治水神话故事。《山海经·海内经》是这样记载的:“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岛。”[4]p536大禹除了继承了其父的遗志,成功治理了洪水。还杀死了作恶多端的相柳使地可以播种谷物。如《山海经·大荒南经》记:“大荒之中,有山名巧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禹攻云雨”。 [4]p432-433《大荒北经》“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是以为台。” [4]p489除鲧禹治水外,还有治水英雄河伯,《山海经·海内北经》:“ 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 [4]p349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河伯原名冯夷,也作“冰夷”。在先秦古籍《尸子》中有一个河伯帮大禹治水的故事,“禹理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约‘吾河精也。授于河图,而还于渊中。” [2]河伯献河图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间接来说,河伯也是功不可没。
(三)应龙相助发洪水。《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
尤。” [4]p491应龙在蚩尤之战的关键时候蓄积洪水,使黄帝化被动为主动,应龙除了帮助黄帝杀了蚩尤,并且还杀了夸父。《山海经·大荒北经》:“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4]p480-491综上所述可推断南方的洪水灾害或许与应龙有关。
二、洪水神话后延分析
把《山海经》中这些洪水神话故事与某些历史文献性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在时间、地点、人物、内容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重叠。如关于大洪水的起因,《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而《史记·司马祯补三皇本纪》记载:“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4]从这些史料都认为洪水神话的成因是共工争权怒撞不周山的。这与《山海经》中洪水神话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而鲧禹治水神话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载“予娶涂山”,“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5]对大禹治水的方法。《荀子·成相篇》中有此记载:“禹有功,抑下鸿,为民除害逐共工,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 [6]《庄子·天下》中也提到:“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 [7]其次,很多文献也对大禹的功绩称赞不已。从这些史料对大禹治水方法和功绩的记载,可见《山海经》中的大禹治水神话是有迹可循的。
除此之外,学术界对洪水神话的真实性探讨也提出了各种观点。综合来看都倾向于透过这些洪水传说,隐约察觉到其中的一些洪水事实。鲁刚在《大洪水神话中的虚与实》中指出“遍布世界的洪水神话是以各地区的洪水灾害为历史依据的世界性的洪水传说则是初民由此推彼而想象出来的”。 [8]杨知勇也认为“洪水神话是人们在对曾发生过的洪水灾害的记忆的基础上所幻想出来的 ”。 [9]洪水神话故事依据远古时代所发生的一场大水,通过中国古代的文献记载,不少民族与地区以口耳相承的活形态广泛流传很容易将事实夸大。洪水神话是对洪水事实直接的概括和总结。除此之外,根据考古发现,我们能从中看到洪水神话的蛛丝马迹。《尔雅·释文》中载:“禹疏九河,用工极众,沿河工难,众徒惊骇,故曰‘徒骇。”意为,大禹治水疏浚九河,在此河施工时,用工极多,施工难度极高,众人害怕完不成任务,所以得名“徒骇”,这便是徒骇河名由来。后人们不忘大禹治水的功德,便在山上筑一草亭命名禹王亭。唐天宝元年,此地设县邑。为纪念大禹的功绩则将县邑定名为禹城县,一直沿袭至1993年后撤县改市,更名为禹城市。“禹会诸侯”是大禹治水的关键时期。禹会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涂山南4公里淮河东岸,遗址之上,早年还存在着与大禹相关的遗迹。除此之外当代学者王红旗他认为四、五千年的大禹时代曾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地理考察测绘工程,绘出地图,并撰写了地理考察报告。以上资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山海经》中洪水神话故事所包含的历史真实。
三、《山海经》洪水神话的当代价值
历史学价值方面《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不仅仅只是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历史。例如大禹治水在历史上就是真实存在的。有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上有提及到大禹治水。如《史记·夏本纪》中:“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10]司马迁的《史记》一向求真务实,依据可靠的口传或书面材料,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此外,在《吕氏春秋》中也有记载:“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11]除上述文献可证明大禹治水的真实性外,现今发现的大禹治水的遗迹也能证明。位于安徽蚌埠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地考察发现其是大禹治水的遗迹,取名禹会村遗址。例如《大荒北经》中黄帝战蚩尤的记载,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场古代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争。为我们研究史料提供了重要依据。[12]
其中具有的文化价值袁珂先生曾说:“《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亦乃神话之渊府。”[13]我国现在很多的民间文化的造型和图案都取材于这些神话,如河南禹州有均台和禹王庙,嵩山下有汉代古建筑遗迹启母阙,启是大禹之子。阙中有汉代画像石,上面还有一幅大禹化熊的图像。学者黄文英在她的《中外洪水神话的母题及其变异》中还说:“大禹以氏族领袖兼巫师的身份经常主持祭祀和典礼。由于大禹长期治水,落下腿疾,步伐与常人不同,被称为‘禹步。现在我国民间的巫师做法时,包括道教传统的巫术仪式中还存留着‘禹步。这是来自神话的古老仪式传统的现代重演。”[14]袁珂先生曾说:“《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亦乃神话之渊府。”[15]我国现在很多的民间文化的造型和图案都取材于这些神话,如河南禹州有均台和禹王庙,嵩山下有汉代古建筑遗迹启母阙,启是大禹之子。阙中有汉代画像石,上面还有一幅大禹化熊的图像。学者黄文英在她的《中外洪水神话的母题及其变异》中还说:“大禹以氏族领袖兼巫师的身份经常主持祭祀和典礼。由于大禹长期治水,落下腿疾,步伐与常人不同,被称为‘禹步。现在我国民间的巫师做法时,包括道教传统的巫术仪式中还存留着‘禹步。这是来自神话的古老仪式传统的现代重演。”[16]可以这样说,“禹步”的流传也是大禹治水神话的另一种延伸。在现代旅游产业中,有很多旅游景点用洪水神话故事来进行命名。如武汉大禹神话园,它的每个景点都是用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情节命名,有“应龙画河海”、“剖鲧禹生”、“三过家门不入”等,其次园中还陈列了许多大禹治水的雕塑建筑物。旅游的人在放松欣赏的同时还能增长知识,体会大禹治水的精神。
《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故事正是反应了古代传统兼爱天下的仁爱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重实际轻玄武的务实精神。从鲧禹治水等治水主题的洪水神话中,《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4]p536鲧系天下苍生与己任,于危难之中勇敢的同权位做斗争,反映出我国古代人民仁爱精神。其次,在鲧治水失败后古代人民没有呼唤神灵的庇佑、祈求天帝的宽恕,而是发挥人力来克服自然灾害,于是“鲧腹生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历经千辛万苦接着治水,并把洪水作为自然灾害,并与之不断抗争的精神,并且在治水过程中,始终坚强乐观。这种坚不可摧的民族意识和现实性的生存斗争精神不会随历史洪波消失,而只会越来越激励新一代的人类。就其本质而言,禹依然是鲧那种为了天下生灵而将生死置之度外、坚强不屈地与洪水抗争的精神的延续。鲁迅说:“中华民族祖先居住在黄河流域,自然界的情形并不佳,为谋生起见,生活非常勤苦,因之重实际,轻玄想。”结合治水神话和治水英雄来看,中国古代人民习惯从一种积极务实的思考角度来看待洪水,他们这种“重实际轻玄想”的文化性格,体现了中国人的务实文化传统。
《山海经》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记载了古代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也有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以及已经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尤其是大禹治水的科技贡献。如地形测量。《史记》说大禹“左准绳,右规矩”,《尚书·禹贡》说:“禹敷土,随山刊木”。[17]再如交通工具。在治水活动中,大禹因地制宜,创造了四种交通工具,《尚书》上称为“四载”,《史记》:“禹乘四载,泥行乘橇。”大禹治水成功后又命后稷发展农业。如《大荒海内经》载:“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经》载:“叔均乃为田祖。”[4]p449关于手工业,《大荒海内经》载:“义均是始为巧垂,是始作下民百巧。”[4]p534这些交通工具和治水方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方便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
这些洪水神话的不断传播,也产生了一些有关的节气,如天穿节。袁珂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说:“女娲补天,其目的无非治水。‘积芦灰已明言‘止淫水。其余之事:‘断鳌足、‘杀黑龙,乃诛除水灾时兴波逐浪之水怪;而‘炼石补天所用之石,亦堙洪水必需之物。”[18]可见,女娲治水在于治“天穿”之水,故炼石补天。后人遂把这一天叫做补天日,并创造出模拟女娲炼石补天的巫术行为,用象征型的煎饼补天活动来纪念女娲补天,从而形成天穿节节俗。”在民间,流传着一种掘息壤求雨的习俗,此习俗早在宋代就存在,大诗人苏东坡还曾特地写了一首诗《息壤诗并叙》记录此事,“帝息此壤,以藩幽台。……帝敕下民,无敢或开。惟帝不言,以雷以雨”。[19]后来荆州地区遇到干旱,就去掘息壤求雨,十分灵验,所以世代相沿,成为一种习俗。
纵观《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无一不是带有社会现实的影子。不可否认,这些洪水神话掺杂了古代先民神奇的想象,但是这些想象并没完全抹去洪水真实存在过的事实。无论是共工成因洪水神话,还是鲧禹的治水神话,经过历史的演变,这些洪水神话所赋予的内涵也越来越多。而且,现代社会的考古和遗迹也可证明其的确是存在过的。从以上的分析论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部分有些是真实可靠的,并且对当今社会产生许多作用,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endprint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M].四川:巴蜀书社,1992年7月.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p739.
[3]高诱. 淮南子[M].上海:上海世界书局,1962年4月初版.
[4]吴云.史记[M].北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p312.
[5]吴云.史记[M].北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p256.
[6]王先谦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M]上海:中华书局,1988年9月1日,p187.
[7][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台北: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年9月初版.
[8]鲁刚.大洪水神话中的虚与实[J].黑龙江:求是学刊,1989年第6期.
[9]杨知勇. 洪水神话初谈[J].山西:民间文学论坛, 1982第6期.
[10]司马迁.史记会注考证[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1月1日.
[11]陆玖.吕氏春秋[M].上海:中华书局,2011年10月1日.
[12]参见张公.奇书《山海经》.[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4月7日p1.
[13]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
[14]黄文英.中外洪水神话的母题及其变异[J].成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年9期.
[15]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
[16]黄文英.中外洪水神话的母题及其变异[J].成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年9期.
[17]孙星衍.尚书含古文注疏[M].北京:文津出版社,1987年9月.
[18]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修订版)[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3年1月.
[19]丰家骅.息壤探原从治水神话到求雨风俗[J].河南:寻根杂志社 ,2004年01期 .
项目基金:本项目为四川民族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山海经》中洪水神话故事考论(12DXSXM20)
(作者单位: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甘孜藏族自治州 626000)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