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美国早期对华政策的发展(1784—1868)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5452
张崇

  摘 要:

  中国市场所蕴藏的巨大经济利益,吸引了美国开辟海外市场的目光。随着对华扩张的逐步推进,美国以中立原则争取外交上的主动,同欧洲大国积极进行合作,追随它们的炮舰外交,利用列强打开的中国市场来攫取扩张利益。美国内战结束后,开始探索独立的对华政策,不再满足于充当瓜分东方秩序遗产的配角,主动寻求策略为自己在华扩张创造条件。

  关键词:中美关系;海外扩张;蒲安臣条约

  一、经济利益驱使下的对华首航

  1776年7月,美国人约翰·雷雅德参加了英国库克船长的北太平洋探险活动,曾看到“西北海岸用六便士从印第安人手中收购的皮毛,在中国可以卖到100美元,而中国广州的茶叶、生丝则以便宜的价格出口。”[1]在1782年回国后,约翰·雷雅德呼吁美国人发展西北海岸和广州间的贸易,用海獭皮去换取中国的茶和丝。美国独立伊始,因不再作为英属北美殖民地而丧失在大英帝国范围内的贸易优惠特权。英国政府不仅对输往国内的美国货物征收高额的关税,还阻止美国商船进入英属西印度群岛的贸易市场。对外贸易的困难局面迫使美国加紧开拓海外市场,中国市场的巨大利润则在新英格兰地区掀起一股“东方贸易浪潮”。

  1784年2月22日,一些纽约商人乘坐“中国皇后号”第一次向遥远而极具吸引力的中国市场进发。 “中国皇后号”在8月28日到达中国广州黄埔港,其所载的棉花、皮毛、人参等物品很快销售一空,并通过行商采购了红茶、瓷器、棉布等回程物品,整个航行获利颇丰。“中国皇后号”首航成功在美国国内引起极大反响,不仅为美国开拓了崭新的海外市场,还可以帮助国家摆脱英国在商业上的控制。此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加入到对华贸易中,双方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据统计,从1785年到1838年的54年间,来华贸易的外国商船总数为4519艘,其中美国的船只就有1150艘,占来华外国船只总数的25.45%”。[2]

  二、美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搭车”政策

  尽管中美贸易发展很快,但与其他在华列强一样,对华贸易处于入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英法美等国为扭转不利局面,逐渐转向鸦片贸易,并在1840年引发中英鸦片战争。美国政府虽没有出兵入侵,但其东印度舰队却抵达中国海岸,密切关注中国局势。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泰勒总统于1843年5月派遣顾盛作为专使前往中国,随行的三艘军舰则成为对华外交的军事后盾。鉴于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约》确立的“一视同仁”原则,顾盛和清政府在1844年7月签订《望厦条约》。中美条约“除依据利益均沾原则获得中英条约中所有特权外,还增加中国欲变动海关税率需经过美方同意;美国取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楼、建教堂、开医院的权利等条款。”[3]美国在《望厦条约》中还规定,该条约12年后可修改变通,从而为欧美国家的修约活动埋下伏笔。

  19世纪50年代的清王朝内部爆发太平天国起义,给列强干涉中国内政提供了契机。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12年之际,英法妄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由沿海向内陆进发,凭借种种理由于10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美国军舰在11月曾炮轰珠江炮台,但美国海军的贸然行动遭到国务卿马西的指责。美国政府认为,“应当坚持中立的立场,避免在中国实施军事行动。通过外交合作,谋求以修约方式来扩大在华商业利益。”[4]

  随着英法兵临天津城下,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等国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6月,英法进京换约受阻,对大沽炮台发动进攻,但受到清军抗击而撤退。在这一过程中,美国驻华公使华若翰没有坚持“中立”立场,反而允许美国士兵向英法舰队提供战斗帮助。当英法舰队撤离后,华若翰接受清廷易地换约的要求,以“中立国”的名义与清政府交换条约文本。1860年英法联军卷土重来,占领京津地区,逼迫清廷签订《北京条约》,包含增开天津为商埠,公使常驻北京等条款。美国顺理成章地均沾这些特权,蒲安臣作为新任公使于1862年7月正式驻节北京。

  三、美国内战后的对华政策调整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美国国内爆发南北战争,已无力过多地介入中国事务。但美国的对华政策却没有停止发展,蒲安臣在坚持“搭车”政策的同时,于1863年提出:“任何中国领土的租借都是对美国条约权利的削减,希望有约国能自行协议对中国保守中立,共同维持通商口岸的秩序,并给予赞成保全秩序的一方以道义上的支持。”[5]美国试图限制列强对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争夺,为军事实力相对不足的自己攫取更多的商业机会。

  美国在内战结束后重新返回东亚,开始进行新的渗透和扩张。清王朝鉴于外交上的被动局面,希望通过遣使外出交涉来改善自身处境。1867年11月,蒲安臣卸去驻华公使一职正准备回国,清政府便邀请他作为领衔使臣率团出访欧美各国。1868年6月2日,蒲安臣使团抵达华盛顿,中美经过会谈于7月28日签订《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款》,通称《蒲安臣条约》。条约涵盖“维护中国完整;中国自行管理内地贸易;鼓励中国劳力向美国移民;两国相互准许留学;不得干涉中国内政发展等条款。”[6]作为一份美国对华政策声明,《蒲安臣条约》虽以“保全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为口号,但考虑更多的是美国自身的利益。例如,美国内战后大规模开发矿藏和修建铁路,接受中国移民正是由于廉价劳动力的需要。美国在中国设立学校,接受中国留学生都促进了文化和宗教的渗透。参与制定条约的国务卿西沃德曾于1868年9月谈到,“此条约包括美国政府认为亟需用修改1858年条约的办法来加以调整的全部主要事项。”[7]

  蒲安臣使团在西沃德支持下赴欧游说,力图使列强认同《蒲安臣条约》的立场。英国作为在华最大既得利益者,一直希望确立“非武力”原则来削弱其他国家的竞争力,借助均衡的中国局势来保障自身利益,蒲安臣使团的意图正符合英国的目标。但对于其他欧洲列强而言,他们还未在中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利权,不会放弃那种行之有效的“炮舰”政策。就连英国驻华公使阿利国也承认:“无论怎样设法掩饰,我们在华地位都是以武力所造成的;促进或维持这个地位的明智政策,仍非凭靠或明或暗的武力,不能期其发生效果。”[8]因此,除了英国,蒲安臣从法德那里毫无所获,与俄国的交涉也因蒲安臣的病逝而宣告终结。

  四、结语

  虽然蒲安臣使团的外交活动未获得成功,却显示了美国内战后的对华政策走向。在华扩张初期,美国追随欧洲强国,借助军事恫吓和外交讹诈相结合的方式“均沾”扩张利益。历经内战重返东亚,美国试图通过“保持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幌子,限制与约束列强在华殖民行动,增加自身扩张的机会和空间。这也很大程度上为美国19世纪末 20世纪初在亚太地区充当“调停者”和标榜“门户开放”政策开创了先河。

  [参考文献]

  [1][4][5][8]泰勒·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M].姚曾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3,247-249,317, 331.

  [2]王玮.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1776-1995)[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31.

  [3]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M].北京:三联书店.1957. 51-57.

  [6]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上册)[M].姚曾庆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258.

  [7]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20.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