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4889
蒲永天

  摘要: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其工具性体现在阅读教学通过师生、生生的双向或多向的交流活动,学生能够领悟一定的内容及其表达方法,从而提高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人文性体现在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

  关键词:阅读教学;工具性;人文性

  一、我们既要看到其工具性,又要看到其人文性

  阅读教学中工具性首先体现在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尽管现在新课改理念下的识字流派很多,但是不管那一种流派,其最终都要在阅读中去巩固。汉字具有一字多音、一字多意的特点,语境不同,字音、字义就会不同。一个多音字只有在词语中才能定其音,如:“塞”在“边塞”、“瓶塞”和“阻塞”中的读音就各不相同。至于字义,很多时候只有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例如《卜算子.咏梅》中的诗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结合“待”字所处的语境就能准确的理解它的语音和语意了。可见阅读教学中的随课文识字,对于提高识字质量,促进语言发展有重要作用。

  其次,阅读教学中的工具性体现在它有助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现代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尽管有一些区别,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阅读能力的提高,必然会促进听的能力的发展。阅读是吸收过程,说话和作文是表达过程。在阅读中,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各种句式和表达方式就为表达奠定基础。同时,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就能用的正确观点驾驭素材,提高作文水平。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再次,阅读教学中的工具性还体现在它能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小学阅读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千世界、浩渺宇宙中事物几乎无所不包,再加上一些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知识面就更为广阔了。学生在阅读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必然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进而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二、阅读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是统一的

  阅读教学的凭借是一篇篇课文,而任何一篇课文都是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着眼点固然重要应该放在语言文字教学上,但事实上,语言形式是不能脱离思想、感情独立存在的,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也就是说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情感熏陶要相统一。又由于语文自身以文载道、以文传情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作为最主要的语文教学形式的阅读教学必须遵循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相统一的原则。任何一篇文章你只要读了,真正的读了,那么,你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这种外在的形式,同时也必然受到语言文字内部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影响。可见,工具性和人文性在阅读教学中是统一的。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呢?

  首先,就要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情趣。譬如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思维,使课文所描述的人、事、物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动情,晓理,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和感情熏陶。

  其次,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教育熏陶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描述事物、叙述内容、表达情感的,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三、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传统的课堂中,忽视儿童各种学习权利,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滔滔不绝地满堂灌,让学生跟着自己走,想自己之所想、答自己之所问。导致课堂上师问生答、师讲生记、师令生从,师生关系畸形异化,课堂活动匮乏,学生智慧与个性压抑乃至衰减。因此,我们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课标》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简单一点,这句话就是说:“要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牢记课标的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教师必须还原语文的本来面目,让课堂教学“返璞归真”,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重新走上朴实、扎实、真实的轨道上,在继承传统时,也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例如教学《最后一头战象》。课堂开始让学生读完课文概括文章内容时,教给学生遇到长的文章,可以抓住主要事件概括文章内容。当学到“披挂象鞍”一段时,先让学生读文,找一找哪个词语最能表达嘎唆对象鞍的情感,当学生找到“泪光闪闪”“摩挲”等词时,老师告诉学生这是对嘎唆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这是教给了学生写作方法。接着,老师又让学生想象嘎唆见到象鞍时,会想到什么?然后板书;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这样就读懂了嘎唆的心,运用这样的方法,带着激动来读,这是训练了学生读书的方法。可以说整节课,用这种训练意识来引导学生,犹如天街小雨般的感觉。就是真正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洮县峡口镇党家墩学校,甘肃 定西 730500)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