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将先秦伟大中国哲学家庄子与几乎同时代的西方为大哲学家柏拉图两位先哲所构建的至德之世与理想国做了简要的介绍,作为先贤们心中理想的国度,至德之世与理想国在构思背景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笔者将其构思背景及内容等方面作了简要的对比。庄子所倡导的万物平等,统治者与民生息,人无功利,协和共处,以及柏拉图苦心孤诣的正义的城邦,各阶级各司其职,明确分工,等思想,其中不乏有为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借鉴之处。
关键词:庄子;柏拉图;至德之世;理想国
一、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1、齐物等同,万物群主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故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庄子·齐物论》
在庄子看来常人因为囿于自己的眼界,有失偏颇的看待万事万物,强行的将人与万物非为高、低、贵、贱,因而制造出各种等级。万事万物本“无非彼,无非是”又何谈高、低、贵、贱?他反对“贵贱”说、主张充分表现人的自然本性;蔑视等级制度,注重和关注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无差别对待的权利。
除人之外,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同样具有其生存权利,都必须得到尊重,它们与人无异,共存于天地间。
“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庄子·缮性》)
“万物群主,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马蹄》)
2、无知无欲,人无功利
庄子认为:无为而治,与民生息,使百姓全其真葆其性,则天下自然大治。
“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事而无传。”(《天地》)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庄子·在宥》)
至德之世中,反对政治,反对争名逐利,反对竞争,人人应该因循往复地生活:
“民结绳之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庄子·肱箧》)。
为维系这种至德之世,人们都能因循往复地生活在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全自然的状态下,为不使民心相竞而变,造成社会动乱与异化,他把社会进化当成是窃国大盗制造事端的凶器与工具,因而反对社会进化,民无目标,民不知目标才好,这样就会人人无所欺诈,得以和谐相处:“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昕之”《马蹄》。
3、万物协和,恬静安宁
“古者禽兽多而人少。”(《庄子·盗跖》)
这样多好啊,古人向往的不就是这种生活,庄子呼吁的至德之世便是人们都能回到这样的原始的生存状态,不需要太多的你争我夺,当让就不会有什么尔虞我诈了,那么当然会尽可能的实现他们那“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生存理想了。
“禽兽成群结队,草木遂心地生长,各种物类共同生活,人类的居所相通相连而没有什么乡、县差别。人只有尊重动物的生存权利,动物才不会伤人;人只有无害物之心,动物才无畏人之虑。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马蹄》)
“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粱;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累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
“至德之世”充满了对平等的呼唤和对人性的质朴关怀,在这里,人与人、人与禽兽、万物和谐共存。人人自食其力,德而不党,无等级,无宗法,无金科玉律,更无剥削和压迫,不存在君子与小人之分,贵与贱之别。民不失常性,自然、纯朴、真实、善良。
二、柏拉图的理想国
1、阶级划分
柏拉图的理想中,有着严格的阶级划分,按照金、银、铜或铁三质讲全国划分为三个阶级:护卫者、军人和普通人。
“他们虽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
当然这种划分也不是全然很多固定不变的。
“但是又由于同属一类,虽则父子天赋相承,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变化,不一而足?如果他们的孩子的心灵里混入了一些废铜烂铁,他们决不能稍存姑息,应该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安置于农民工人之间;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
2、哲学王的统治
在三个阶级中,只有第一个阶级能做统治者,他们的人数比其他两个阶级的人数少得多。
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或者政治家,应该要懂得何为“善”,何为“国家”。所谓“善”,作为柏拉图哲学思想的主导与牵引,在他看来是无所谓时间与空间的,是永恒的,因而他的理想国应该是按照某种固定的囿圈划分,徇徇相因,无需改变,最好是运动无穷小,静止无穷大。而能够理解这个“国家”和“善”理念的人,唯有哲学家或者是受过同等哲学训练的人。而要成为最高统治者,自然而然要在哲学家之中调成最优者,柏拉图称他为“哲学王”。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的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和聪明才智合二为一。”
3、正义的城邦
所谓正义,苏格拉底说:“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原则就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
“社会正义可以被定义为这样一项组织社会的原则:社会由不同类型的人组成?他们在相互需要的推动下结合在一起;由于他们结合成了一个社会。又由于他们专注于他们各自独立的职能,所以他们便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完美元缺的。因为它是整个人类的想象和杰作。”
要维护这种城邦正义,各个阶级据必须严格各司其职,懂得节制。节制是“一种好的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明确分工,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不许越俎代庖。
“我们必须做出这样的推论:如果要使一切东西都生产得更容易、更丰富而且质量也更好,那么一个人就只能做一件天生适合于他的事情而且要适时地去做,并且把其他的事情都统统放弃。”
三、 至德之世与理想国之比较
作为东西方两大著名的哲学家,庄子构思他的至德之世,柏拉图描绘着他的理想国,各自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从庄子的至德之世可以窥见其对当时显示的强烈批判:诸侯割据,不曾止歇的兼并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译注》,群魔乱舞,统治者横征暴敛致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社会动荡不堪,一片混乱。民亦失其长性。如此不断,对具有的道德规范,礼乐之仪早已被破败得无以复加,在这样一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乱世之中,急需统治者能够偃武修文,乐建一个至德之世,摒除一切追名逐利,勾心斗角的自私贪婪的行为。让百姓能够远离苦难,远离战争,远离罪恶与痛苦。人们不是本心,与万事万物和谐共处,乐得个无忧无虑,安宁幸福。
而柏拉图的《理想国》背景与其似乎有着惊人的相似。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城邦衰落之际,“疫疠流行,危机四伏”:
“当时雅典局势混乱,私人互相报复,到处械斗”,(《柏拉图书札》第七)
而当时的统治者,政治家们“做事没有原则,没有传统的制度和风纪”尤其是在见证了自己老师兼朋友苏格拉底的离世之后,构建《理想国》的愿望更为迫切:
“我反复思之,唯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说政治家奇迹般的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柏拉图书札》第七)
他把理想国分为若干个等级阶级,而且各个阶级“各自为政”,不越雷池,他要让这个城邦维持正义,就必须是整个整体完美无缺,各有各自的职能,明确分工。当然各等级之间绝不是陈陈相因,世袭不变的。那些出生铜铁质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后代上升到金银质阶层:
“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
至于《理想国》的政治制度安排还是有着成功的“蓝本”可以参考的他自己在《理想国》中也不止一次的提到和褒扬斯巴达的政治体制:
“理想国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斯巴达的贵族共和国是符合理想国标准的政治形式。”
为使正义的城邦和谐有序的运作,柏拉图苦心孤诣,他在《理想国》中无所不包的谈到政治,社会家庭,教育,体艺等等,可谓面面俱到而一旦确立好便无需再做更大的变化,希望就这样静止的各做各事,各回各家,像是在营造一种人为的“静止社会”。而至德之世更像似一个宏观上的蓝图,统治者们不许做任何事,人们也不许做任何事,他的这种静止是一种“自然的静止”,人、万物只是被动的随着自然发展而活动,不需要有什么目标,也不知道有什么目标。
总之,不管是何种静止,至德之世与理想国向世人描绘的理想社会,和谐蓝图源于社会,又出于社会,虽然都有其主观性,但是至德之世的万物谐和,自由平等,理想国的分工明确,社会有序等等,不失具有些为现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北京,2005.
[2]杨柳桥《庄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06.
[3]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北京,2012.
[4]陈善,柏拉图理想国之考察,《法治与社会》,2009(6).
[5]白璐璐,浅谈庄子的社会理想“至德之世”,《西江月》,2012(17).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