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一书中说:“我在学校学到的第一件事是,有些人是白痴;第二件则是,有些人比白痴更糟。”天才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周围人的排挤,或被环境暂时所压抑,可是只要他们一有机会,就会能量大爆发。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出生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后来全家移居法国。1941年,成千上万名犹太人遭到围捕,被押往集中营,他的父亲也被关进了巴黎城外的一个临时监狱,并将被转送至奥斯威辛集中营。幸运的是,6周后他的父亲被营救出来,于是全家带着假身份证明朝着南方星夜逃亡。
一路上全家历经艰险,九死一生,为了不被人发现,丹尼尔不得不称自己的父亲为“叔叔”。1942年的冬天,他们来到了一个名叫瑞安莱潘的小镇。全家在这里安顿下来,丹尼尔的父母送他去上学,并再三叮嘱他不要和别人交谈太多,也不要表现出太聪明的样子,因为他们害怕别人发现他们犹太人的身份。
关于在学校的那段日子,丹尼尔对自己唯一的回忆就是老气横秋、书呆子气十足,在运动方面也不积极参与,同学甚至给他取了“行走的僵尸”的绰号。有位体育老师极力反对给他颁发学业优秀奖,理由是“凡事都应该有底线”。
尽管环境恶劣,但是丹尼尔在那时培养出了一颗敏锐、智慧并且坚毅强健的心。他开始思考自己长大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段经历也影响了丹尼尔·卡尼曼的一生。1973年,他在美国做研究,立志成为决策领域的专家。这一年的10月6日,他听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埃及和叙利亚组成的联军,凭借着9个阿拉伯国家援助的飞机、坦克和军队,向以色列发起了进攻。以色列情报机构对此毫无察觉,军队被打得措手不及、节节败退。当听到祖国危在旦夕的消息后,他迅速收拾行李赶上最近的一班飞机飞回以色列,一下飞机他就穿上了战靴,拿起了枪,直接上了战场的第一线。
华裔经济学家黄有光出生在马来西亚,在读书时备受歧视,小学留了两次级,和丹尼尔相似,他叔叔给他取的绰号叫“四分之三”,意思是“脑残”,智商是正常人的四分之三。后来黄有光就读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平均成绩也只有六七十分,经常逃课,老师也不喜欢他。这个“四分之三”闲来没事,就给当时世界经济学界顶尖期刊《政治经济学》写稿子,他发表了论文《为什么人们买彩票——含有风险决策与支出的不可分性》,这篇论文让编辑十分吃惊,以至于用稿通知上端端正正地写着“黄有光教授”。从这以后,那些曾经看不起黄有光的教师,凡是遇到他的考卷,看也不看就直接给高分。
黄有光后来被悉尼大学破格录取,学校跟他说,你这水平硕士也別读了,直接读博吧。后来黄有光成了经济学界的明星,解决了“阿罗不可能定理”,平时他没事还写写武侠小说。
我们今天实行的很多经济政策都来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推出的“4万亿计划”。凯恩斯很早就显露出卓越的才智,据说他4岁半时就想出了利息的经济意义,6岁时想知道自己的脑子是怎么运作的,7岁时他父亲认为他是“非常讨人喜欢的同伴”。
14岁时,凯恩斯申请到了伊顿公学,这是英国最著名的贵族中学。与作家乔治·奥威尔描述的恐怖的伊顿公学不一样,凯恩斯在那里既没有被残酷虐待,理性也未被钳制,他容光焕发、成绩优异、获奖累累,成为杰出的辩论家,却没有变得骄傲自大。
凯恩斯在学生时代有些有趣的故事。在进入古德柴尔德先生的预备学校后,他展露出了统御众人的天赋:凯恩斯有一个替他拿教科书的忠诚跟班,他通过帮对方完成困难的家庭作业换得了此项“服务”;凯恩斯还与另一个他不喜欢的男孩签订了“商务条约”,凯恩斯每周替对方从图书馆借一本书,而对方则不得进入他身边15米的范围之内。
罗纳德·哈里·科斯是芝加哥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他在1991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科斯出生在伦敦郊区的威尔斯敦,他的父亲是邮局的一名电报员,母亲也在邮局工作。科斯的父母只对运动感兴趣,他的母亲直至高龄还在打网球。
科斯虽然也喜欢运动,但他从小主要的兴趣在学术方面。他是家中独子,虽然常常一个人玩,却从不觉得孤独,比如学国际象棋的时候,他乐于轮流扮演下棋的双方。他学生时代常常独自去当地图书馆借阅图书,阅读范围非常广泛。
在科斯11岁的时候,他父亲带着他去见一个著名的看相大师。这个大师摸着科斯的头说:“你长大适合的职业是会计、园艺和养鸡。”好在科斯根本没把这些话放在心里,如果看相大师后来知道这个腼腆的男孩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并开创了经济学的新局面,不知有何感想。
福利经济学有两个著名的名词,其中一个是“埃奇沃思盒子”。它的创造者就是埃奇沃思。在毕业那会儿,埃奇沃思参加了一个面试,其中有个特别难的问题(估计是老师恶意刁难,他们自己都不会),他看了一眼题目回答说:“要我说得简短点还是详细点?”然后他就滔滔不绝地讲了整整半个小时,令在场的所有老师目瞪口呆。
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17岁进入卡耐基·梅隆大学,先是学化学工程,可是他对机械制图之类的不感兴趣,转而学化学,又在定量分析上遇到麻烦。干哪行砸哪行。有个好心的老师说:“那么你去学学数学吧。”不久,他就在顶尖的经济学杂志《计量经济学》上发表了让人对他刮目相看的论文《讨价还价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讨价还价对象居然是玩具、球和小刀(他的内心其实还是个孩子)。编辑试图说服他改个例子,但以失败告终。
纳什被卡耐基·梅隆大学推荐到了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在推荐信上只写了一句话:“这人是个天才。”纳什的博士导师在几年后写道:“一开始,我觉得这封信夸大其词了,但我认识纳什越久,就越认为这是对的。”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