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站在地球上仰望星空的时候,有多少人会产生一种令自己都感到战栗的敬畏感。无数的星球在宇宙间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转,人类与之相比是如此渺小。想要改写这种渺小感,大概就是人类开启航天事业最原始的动力吧。
真能被送上太空的人类并不多,他们无疑是最幸运的。由于太空本身特殊的物理性质,切实发生在宇航员们身上的事情,地面上的人可能想都想不到。
生活变得乱七八糟
宇航员在身体、心理、智力各方面都是优中选优的,而且在上天之前还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和考核。比如平衡训练、3天剥夺睡眠训练和极地求生训练,都是他们的常规训练项目。此外,他们还需要在特殊设备里训练失重环境下的生存和生活技能。
但即便这样,适应太空生活也是一件看运气的事。
由于失重,大多数航天员在进入太空的前几天,都会因为失重而产生头痛、恶心和呕吐等一系列症状,这也就是传说中的太空适应综合征。运气不好的宇航员——比如美国参议员杰克·加恩,在上天之后出现了严重的太空病,回地球以后好一阵都无法下地。
看着就脑部供血不足
即使没有出现严重的不适感,宇航员们也会发现,失重带来的生活不便是全方位的。在太空里,想打个嗝都很难。
在失重条件下,原本老老实实沉在胃底的食物会在胃里自由漂浮,有的就跑到了连接食道和胃的贲门口。当宇航员想要打嗝的时候,食物就会跟着气流一起冲出来,然后演变成一场灾难性的呕吐……最可怕的是,呕吐物不会乖乖流到呕吐袋里,而是会从缝隙里飞出来,糊到他们的脸上。
可想而知,当美国宇航员吉姆·纽曼想到可以利用将身体推离墙面的短暂时机制造一个假重力,进而从容打嗝的时候,其他的宇航员有多开心了吧!
别说恶心的呕吐物了,连平时人畜无害的汗水也来添乱。
由于失重环境下人类的骨骼密度和肌肉质量很容易流失,常驻空间站的宇航员必须每天坚持锻炼才能保持身体健康。这时候就难免出汗,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由于汗水处在失重状态下,空间站里的湿度又比较高,宇航员身体表面会形成一层水珠。晃晃悠悠的水珠互相撞擊,又会变成一个大水球,画面不堪想象……
不过最显著的影响还是在呼吸道。平时服服帖帖的黏液在失重环境下会变成小液泡,在鼻腔里上下浮动,这种感觉就像是患了重感冒时的鼻塞,而且怎么清理也没有用。
如果真的感冒了,不断产生的鼻涕更不会乖乖地停留在鼻腔里,而是在整个上呼吸道里自由地飘荡,把鼻子和耳朵都堵上,而且怎么也清理不完。“阿波罗7号”上天时,3名宇航员快被感冒弄疯了,甚至拒绝服从地面中心的指令。
我不想吃饭啦
黏液到处乱跑对人的呼吸道的舒适度影响还只是一方面,它甚至会影响人的食欲。
人类对食物口味的感知分为两部分:舌头上的味觉感知和鼻子里的嗅觉感知。嘴巴在咀嚼食物的时候,会让食物中的气味分子飘散到口腔里,当肺部向外呼气的时候就会把这些气味分子带到鼻腔里,触发嗅觉的背侧通路,让食物的味道丰满起来。
感冒鼻塞的病人一般食欲都不太好,就是因为他们有一半的味觉感知封闭了,吃什么都觉得索然无味。
正如前文所说,在太空里由于黏液在鼻腔里四处飞舞,即使没有感冒,鼻子也还是常年堵塞的,和重感冒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让宇航员在太空里吃他们在地球上非常喜欢的食物,他们也未必喜欢。反倒是重口味的食物到了太空变成了受人欢迎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为宇航员准备的航天食品清单里会出现大量的墨西哥辣酱、芥末酱和辣根。
据说,对很多美国宇航员来说,脱水虾仁配上芥末酱非常美味,有的宇航员甚至还连续几天只吃这个东西。不是宇航员没有想象力,实在是各国航天系统对食物缺乏想象力啊。
以前,航天食谱通常是由冻干食品和膏状体组成,这种食谱是由苏联率先提出,并在20世纪60年代的太空竞赛中被美苏双方共同接受的太空食品体系。这种无聊的伙食可以防止普通食物的碎渣和汤水飘到设备的缝隙里,引发机械故障。
但是这么乏味的食物体系已经成为历史了。
当中国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这种简陋的太空食品立刻被扫进了垃圾堆。在“神舟十一号”飞船上,宇航员景海鹏、陈冬能吃到的特色食物,包括五香鹌鹑蛋、酱香芥菜、什锦炒饭、肉丝炒面、土豆炖牛肉、紫菜蛋花汤、牛肉米粉、虾仁鸡蛋、麻辣猪肉、蟹黄蚕豆、香辣豆干……
好吧,把自己写馋了。
当然这些食物也不是从地球上的饭馆里直接送上去的,它们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造。比如炒饭做了冻干处理,需要在特制的平台上复水,才能一口一口地食用;紫菜蛋花汤则是装在饮料包里吸着喝的。不知道两位航天英雄在得知美国同行居然在空间站里把小曲奇饼干作为珍稀货币使用的时候,心里会不会窃喜一下?
赞(0)
最新评论